閱讀能力是孩子學習中最核心最重要的能力,但很多孩子看書卻不是在閱讀,而是趴在閱讀的坑裡自嗨。
如果孩子喜歡看書,但成績並不出色,甚至連語文成績都不拔尖,那不要懷疑,他掉進了閱讀的坑裡。
坑一:最大的坑——長期看有趣無益的書
對於不同的人,比如孩子和老人,時間的成本是不一樣的。孩子的時間是用來成長的,而不是用來消遣的。
所以才有“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一說。
如果作為培養孩子閱讀習慣的引導,剛開始讀一些有趣無益的書無可厚非,但大量閱讀、沉溺於這類書本,那不是閱讀,是浪費生命,毫無意義可言。
這些書主要有以下幾類,我稱之為“無害的垃圾”:
1、繪本、動漫
閱讀繪本動漫這類書的目的是培養孩子的閱讀能力,最終是要向抽象思維,也就是文字方向轉變的,所以這個轉變越早越好。
我印象中孩子4歲左右就基本只看文字書了。一般來說,6歲左右孩子就逐漸具備抽象思維能力了,所以上小學後就要儘量少看這類書了。
回過頭去看,孩子上2年級的時候,偶然看到他的兩個同學,一個在看《白洋淀紀事》,一個在看《射鵰英雄傳》,現在兩個孩子成績都很好。
相反,有兩個到3年級還在看繪本的同學,現在在班上已經是甩尾巴的了。
所以,要想孩子儘早擁有抽象思維能力,就不要長期沉浸在動漫、繪本之中,要及時引導孩子向高階閱讀“升級”。
2、簡版、戲說
這類書的名字還很多,什麼漫畫版,青少版等等,特別是針對一些經典名著,我一直想不明白看這類書的意義是什麼?
名著之所以成為經典,歷經歲月的檢驗沉澱,文學成就高,思想深刻。不只有精彩的情節,更蘊含豐富的知識,引發我們的共鳴、思考,打動我們,感染我們,豐富我們的內心,提升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更加積極的面對人生。
一漫話,一戲說,就只徒有其名,空有其形了,不過是出版商牟利生財的幌子罷了。
《青少版紅樓夢》中的賈寶玉和《王者榮耀》的李白又有什麼區別?
3、遊戲、網文
遊戲大家都口誅筆伐,其實網文對孩子的傷害更甚,還更隱蔽一些。不要說孩子,很多成年人都沉迷在網文中不能自拔。
主要原因就是遊戲和網文只是靠情節推動的,除了情節,一無是處,僅有的情節還胡編亂造。
很久以前,我就試著看過《紫川》、《搜神記》,開始還覺得有點想象力,最後都沒能看完。前兩年別人送我一本作者簽名的《將夜》,翻了下,也沒能堅持看完。
如果你非要說網文好,我只能說你好書讀得太少了。成年人用網文來麻醉自己,可以,請讓孩子遠離這些精神致幻劑。
但現在孩子看網文的不少,我跟孩子週末聊天的時候,他就說有同學在交換著看《斗羅大陸》。書店甚至圖書館的書架上也是成套成套地擺放著此類圖書。
我看不少人發孩子書架的照片,都有成套的網文圖書。
把看遊戲、網文類書也叫閱讀的,我只能呵呵一笑,就不展開批判了。
4、口水文、流行文學
這種書更多了,很多孩子大量看的就是這種書。簡單,好玩,易懂,但基本毫無意義。
百科類的書除外,同一型別的書如果寫出10本以上的,基本上我翻都不會翻,浪費時間。前面說過,孩子的時間不是用來浪費的。
因為跟老人一起看電視,我們家孩子小時候有一陣子就迷上了《熊出沒》,我一看,畫質粗劣,情節簡單,語言粗俗(他的大電影還可以)。由於當時孩子還小,對事物都很新奇,我花了點時間才讓他擺脫掉。
後來閱讀量起來了,看過好書,一些口水文就很難吸引他了。3年級的時候我特地借過一本《馬小跳》的書試試他,他也就在看的時候呵呵一笑而過,看完就沒再提起過。
《哈利波特》當初為了增加英文閱讀量,看了一遍。《三體》因為對物理感興趣,前後刷了3遍。相反,他看3遍以上的書我印象深的只有《獵人筆記》、《童年》和《朝花夕拾》。都是配合教材做的拓展閱讀。
《獵人筆記》當初我很奇怪,特地也看了一下,沒特別感覺,但孩子很喜歡看,說寫景寫得很好,真出乎我意料。
5、獵奇
孩子畢竟是孩子,特別是小學初中的,真不能太放任他們,因為判斷力,自律力有限,大人一定要多陪伴在身邊,陪伴才有機會觀察,交流和引導。
我很有感觸的就是每次去圖書館,武漢市少兒圖書館也好,湖北省圖書館的少兒部也好,都是熙熙攘攘的孩子。
孩子們也都認認真真地在看書,不少孩子還是三五成群自己結伴來的。我想象得出來他們的父母無疑是開心的,因為自己的孩子在圖書館看書。
但我一次無意中在查詢系統上看到《十宗罪》赫然在列十大搜索熱詞!
憑我的直覺,一看這書名我就知道這本書不值得一看。出於好奇,我還是查了一下,結果跟我預想得差不多。
一個孩子,如果沒有大人的正確引導,自己瞎看書,浪費了時間,毫無收穫不說,反而有可能汙染心靈。《十宗罪》這種書,有時候我在想為什麼少兒部會有?
上面我只是簡單地列了這幾類有趣無意義的書。
現在這麼一個資訊爆炸的時代,形形色色的圖書氾濫,不能把孩子寶貴的時間浪費在無意義的書上面。時間是最好的洗禮,最後能夠沉澱下來的,才有可能是值得一讀。
有人說不看活人的書,我覺得是有一定道理的。
坑二:經典文學
這個坑太大了,以致於很多家長、孩子一說看課外書指的就是經典文學,女孩子尤甚。
看經典文學不是不好,但至少存在兩個問題:
1、量太大了!
我初帶孩子去省圖書館的時候,別的不說,經典世界文學名著,僅僅一套叢書就堆了滿滿幾書架!看著真讓我有點兒崩潰,從哪兒看起?看完能有多大用?畢竟時間是有限的,耗不起呀。
說說我思考的結果,供大家參考。
首先,以中國的為主,外國的為輔。因為看外國名著一要理解文化背景,二是中間有翻譯這道加工,其實我心中還有第三個理由,我真不覺得很多國外的經典名著真值得一讀。
這樣整體比較下來,對孩子來說,閱讀中國名著會相對於外國名著收效更大。
其次,中國的名著,應以經典為主。從世人公認的開始,比如四大名著、國學經典等等,不要懷疑,比起我們自己來,多少代人千挑萬選,出錯的機率要小很多。
孩子過多的泡在文學書中也是一種時間浪費。
2、面太窄了!
文學類書籍雖然多,但也只是人文學科中極小的一部分,何況還有更多的自然學科的書需要看。
多看看這些書至少以下兩個明顯的好處:
首先當然是培養興趣,《數理化通俗演義》、《萬物簡史》、《數學五千年》、《生活中的幾何》,《化學史》等等,科學發展本身就充滿了傳奇色彩,讀起來也妙趣橫生。
有了興趣,一切就簡單了,那理工科也不會在初中就成為女孩子頭疼的學科。
其次是為後面即將學習的學科做知識儲備,學科的基本知識肯定會貫穿書中,更重要的,他會幫孩子建立初步的思維方式。
下面是我隨手拍的孩子正在看的一本書,其實我並不在意他能看懂多少,看完能對微積分有一個初步的認知,有微積分的思想就足夠了。
小學階段課外時間充裕,如果大量而廣泛地閱讀了理工類的圖書,初高中的學習我想會簡單很多,特別是女孩子。
坑三:名家書單
一到寒暑假,各路大V、名校以及名家的書單就滿天飛。有用嗎?或許有。
首先,先不說見識的客觀性,這些寫書單的人本身很難做到公正客觀。
我仔細看過我見到的每一份書單,也看過很多名人推薦的書單。喜歡看書的以“文人”居多,他們的書單自然基本都是人文類的圖書。這就入了我上面說的坑二了。
大餐固然好,天天吃,一樣會營養不良。
其次,孩子的情況不同。
閱讀一定要始於興趣,別人極力推薦的書,可能自家孩子根本看不懂,或者過於簡單,結果都一樣變得毫無意義。
所以不要迷信名家的書單,自己要有清晰的判斷,適合自己的孩子才是最好的。
但書單多少有一點兒借鑑對比作用,縮小閱讀找書的範圍。
有一份書單我是極力推薦過的,教育部2020版的書單,但我感覺整體人文社科的比重還是過大,初中和高中的我感覺質量更高,很多我家孩子也已經讀過了。
教育部2020版小學書單
坑四:不重方法
很多孩子拿起一本書就讀,讀完就一扔。
閱讀前沒有目的,閱讀中缺乏思考,讀後也不總結,自然收效甚微。
早期就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孩子,教會孩子基本的閱讀方法。先翻翻目錄,看看前言,大致瞭解一下這本書都講了些什麼,能解決我的問題嗎?
閱讀中看是否能解決問題,事後再問問孩子,這本書解決問題了嗎?
對於閱讀量大的孩子,因為很多書有類似的章節,更可以跳著看,挑著看,還可以比較一下同類圖書的異同點。更進一步,開始獨立思考,開始思辨等等。
畢竟,閱讀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我們要的是透過閱讀來掌握更多的知識,更好的提升自己。
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最佳化自己的閱讀方法?有更好更高效的閱讀方法,為什麼不用?
小結
這篇文章相當於是一篇有關閱讀的“負面清單”吧。
我看到現在很多人都很注重孩子的閱讀,很多孩子也喜歡閱讀。但很多孩子卻都把時間花在了一些有趣卻沒有任何意義的書本上,感覺非常可惜。
好的閱讀習慣孩子不會自然而然地形成,需要我們主動去引導。
好的閱讀習慣威力巨大,一旦形成,孩子將終生受益,所以越早開始,越早受益,時間成本、糾錯成本也越小。
後面還有計劃寫一寫《如何搭建孩子的閱讀框架》以及《如何為孩子選書》的文章,有興趣的關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