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從巴西到秘魯。秘魯位於南美洲西部,南接智利,西瀕太平洋。秘魯孕育了最早的人類文明之一 --- 美洲最大的國家印加帝國。16世紀淪為西班牙殖民地,19世紀初獨立。秘魯人口近3000萬,約有50%人口生活在貧窮之中。其中印第安人佔45%,印歐混血種人佔37%,白人佔15%。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
經過4個小時的車程,到達秘魯太平洋沿岸的帕斯卡斯小鎮。
從小鎮碼頭乘快艇在太平洋上飛馳,在去著名的“鳥島”途中,看見了傳說中的蠟燭臺。它的來歷至今仍然是一個迷。
有人聯想到“納斯卡”。在秘魯西南沿海伊卡省的東南隅,有一座名字叫“納斯卡”的小鎮,它的附近有一片“納斯卡荒原”。上世紀中葉,一支考古隊來到納斯卡荒原進行考察。他們從高空俯瞰,發現許多神秘的巨大圖案的線條。這些圖案線條精確,互不交叉,畫面栩栩如生。這些圖案是什麼時候創制的?是誰創制的?創制這些圖案幹什麼?……半個多世紀以來,許多科學家都在探討這些問題。蠟燭臺和它們有聯絡嗎?
據說,“鳥島”上有600多萬隻海鳥,還有一個鳥類研究站。鳥糞是極有經濟價值之物,法國的化妝品和航天燃料中都包含有它們的成分,它的價格比黃金還貴。目前“鳥島”上的鳥糞的採集權賣給了一家英國公司。由於氣候變暖,致使鳥類也減少了一些。現在2~3年才採集一次鳥糞。島上白白的一層就是鳥糞。
秘魯的首都是利馬,她是世界上建立在乾旱的沙漠包圍中僅次於埃及開羅的第二大城市,也是僅次於開羅(年降雨量29毫米)的全世界雨量最少的首都。利馬號稱“無雨之都”,終年陽光燦爛,年降雨量僅31毫米,但因距海僅13公里,受沿海秘魯寒流的影響,氣候溫和,終年如春。秘魯處於南半球,所以天氣與中國正好相反。秘魯最熱的2月平均氣溫不超過23℃,最冷的7月平均氣溫高達18℃,可謂冬暖夏涼。雖然一年四季難見雨滴,但一年之內卻有半年大霧瀰漫,利馬人把這種濃霧稱為“毛毛雨”。由於氣候溫和,又有“毛毛雨”時常滋潤,利馬儘管地處低緯度熱帶沙漠之中,常年依然繁花似錦,風光秀麗。
利馬的市容一言難盡,大家可以對比一下。我們是旅遊團,所以參觀的都是最漂亮的地方,或者說都是過去西班牙殖民時期的建築。可是離開首都,又是另一番風景。即使在首都,也要時時處處留心小偷。我們的導遊就在旅遊大巴旁邊被小偷將錢包搶走。
今天下午從秘魯首都利馬飛到智利首都---聖地亞哥。智利今天已成為南美髮展最好的國家之一,但仍是發展中國家。據當地的導遊稱,過去說南美髮展最好的是ABC(即阿根廷、巴西和智利),現在反過來是CBA。智利與中國的關係很好,大家的國名前3個字母都是CHI,不少中國人來此創業,解決了當地人的就業問題。這些年智利的“車釐子”大量出口中國,已經取代了澳洲的地位。上午參觀了總統府、聖母山上的聖母像、以及市政廳等。最後一張照片遠處的高樓是拉美最高的大樓。
秘魯被稱為智利的“農村”,秘魯種植的農作物主要運往智利。聖地亞哥到處都在搞建設,有點像現在的中國。智利人的生活水平明顯高於秘魯人。照片中的是他們的富人區,風景相當不錯,空氣也很好。
二次世界大戰時期,大量日本人湧入智利,帶動了智利經濟的發展,並且對智利的影響相當大。出生於秘魯首都利馬的一個日本僑民家庭的藤森(雙重國籍)於1990年6月首次當選秘魯總統,1995年和2000年兩次連任,後來甚至為了躲避國內的政敵,逃到日本避難。照片中那個智利女警的穿著是不是讓人聯想到日本兵?
在智利本土西部3000公里太平洋上有一個“復活節,考古學家在島上發現600多尊石像,有3.5米~6米高,也有一些石像高達12 米,重90噸。它們大部分是用黝黑的玄武岩、凝灰岩及火山渣為材料雕刻的。它們是怎樣建造的?至今未有答案。1995年被聯合國定為歷史文化遺產。智利政府將其中一個石像搬到本土上,供人們參觀。
今天前往離聖地亞哥2小時車程的瓦爾柏萊德小鎮參觀,它是世界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小鎮。二戰期間,歐洲各國僑民紛紛逃到偏遠的智利,因而保留了大量二戰時期歐洲各國的建築。
途中參觀了一個葡萄園。其風格與歐洲的葡萄園極其相似。
繼而前往著名遊覽勝地---偉拿地瑪,她被稱為“花園城市”,海邊風景不錯。
接下來的行程將是前往阿根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