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男兒膝下有黃金,跪天跪地,跪父母。但有這樣一張抓拍的跪妻照片,卻感動了中國。
高原之上,一座座墳塋之間,一名掛滿了軍功章的解放軍上尉軍官,跪在一座新起的墳塋前面,雙眼緊閉,嘴巴緊抿,頭顱上揚。而那倔強的臉龐上,卻寫滿了無盡的痛苦和悲傷。
這樣一個充滿了軍人氣概的男人,這樣一個榮譽加身的中國軍人,他為什麼會跪在墳前呢?這裡有什麼可歌可泣的故事呢?
照片的主人公,就是曾被蘭州軍區授予“高原模範汽車兵”稱號的張良善,而那座新墳裡,躺著的是他的妻子和未及出世的孩子。
生死路上的征服者,每一枚勳章上,都寫滿了死神的無奈
1965年11月出生於陝西省安康的張良善,1984年10月入伍當了一名汽車兵,那一年,他才19歲。
經過嚴苛的新兵期訓練以後,技術出眾的張良善在1986年被分配到阿里軍分割槽,擔負起了在高原地區的新藏線物資運輸重任。
新藏線,也被稱為219國道,北起新疆喀什地區葉城縣,南至西藏日喀則市拉孜縣查務鄉,全長2140公里。
這條線路,文字上看沒有什麼兇險之處,但實際上,這是一條充滿了各種危險的高原公路。
幾個冷冰冰的數字,就是它的真實寫照: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年平均氣溫-9°C,光這兩個數字是不是就有一種讓你有一種頭暈目眩的感覺?彆著急,還有更要命的,走完這條路,還需要翻越5座海拔5000米以上的大山,16個冰山山口和44條冰河。
更為兇險的是,這裡還有漫長的千里無人區,泥石流、塌方、滑坡和突如其來的大風雪,都是這裡的家常便飯。
在這樣惡劣的公路上開車,對任何一個司機無論是心理上還是生理上,都是一種瀕臨極限的考驗,生與死,往往就在一瞬間。
張良善在這裡,一干就是20多年!這20多年裡,不知道有多少次都是與死神擦肩而過,其間的千難萬險只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
這麼說吧,僅張良善親眼目睹犧牲在這條線上的戰友,就不下一個排!那一座挨一座的墳塋,都在無聲地述說著烈士們的事蹟,他們的故事,在這片雪域高原上亙古流傳。
和那些犧牲的戰友比起來,張良善是幸運的,但他的幸運也是建立在超人的技術和強大的意志之上的。
舉一個例子,就可以看出張良善的過人之處。
在他剛到汽車營不久,他駕車前往什布其的馬洋達坂執行任務時,發現路上被一行29輛軍車給堵了。一問情況,原來這是一支剛到高原地區不久的兄弟部隊,對高原地區行車還不熟悉。而這段山路十分險要,這個車隊裡的戰士們沒有一個人走過這樣的路,大家都不敢開了,車隊不得不停在了這裡。
作為軍人,那種無奈與煎熬,是相當令人難受的,因為這可是涉及榮譽的事情啊。
瞭解情況以後,同樣是新兵的張良善只說了一句“我來幫你們”,就袖子一挽,登上了第一輛車。
在戰友們緊張的注目與驚呼聲中,非常淡定地將第一輛車開了過去。
接著是第二輛、第三輛……很快,這29輛在這裡耽擱了很久的軍車全部被他安全地開了過去!
張良善幫了車隊這麼大的忙,司機們都激動地跑過來與其擁抱。因為見他在這樣兇險的地方開車這麼老練,就有人問他,老班長,您是哪一年的兵啊?但張良善的回答讓大家大吃一驚:我哪是什麼老班長,我也是新兵蛋子一個,剛當了2年兵。
憑藉強大的心理素質與過人的技術,類似這樣的事情張良善遇見不止一次。
而張良善自己,也因為幫助戰友,差一點就犧牲在這荒無人煙的茫茫雪域。
那是1987年的10月份,張良善再一次奔波在執行任務的途中。
路上他又遇到一輛趴窩的軍車,原來是該車的一個零件壞了,但車上沒有配件。恰好張良善的車上有這個配件,他就把它給了這輛車應急使用。
但沒有想到的是,在張良善執行完任務返回的途中,自己的車也壞了,但車上已經沒有配件。沒辦法,張良善只得讓副駕駛下山到基地取配件,自己守在車上等候。
此時的新藏線,早已經是大雪封山,氣溫急劇下降。張良善在這裡一等就是好幾天,怎麼也不見副駕駛回來,由於沒有聯絡方式,到底發生了什麼,張良善也不得而知,只能在這裡苦等。
而此時,車上留下只夠兩天的乾糧早已經吃完了,在這前不著村後不著店的荒原上,得不到食物補充,後果可想而知了。
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經過一番尋覓,張良善終於在距離拋錨地點幾公里外的地方找到了一個湖泊。有水就可能有魚,張良善立馬回到車上,取了鐵鍬再回到湖邊打魚。
就在樣,張良善白天打魚、撿牛糞和枯木,晚上就用這些東西點火烤魚取暖。
但這個烤魚有內地吃燒烤的那個烤魚好吃嗎?其實是想都不要想了,能嚥下去都不錯了。為什麼呢?因為這裡的魚皮糙肉厚,很難咬得動。但沒辦法,想活命就得吃這個,張良善也是實在沒辦法了。以至於後來留下了後遺症,看見魚就噁心反胃。
就這樣,張良善一個人在雪山公路上又堅持了十幾天。
由於營養跟不上,加上維生素缺乏,這個時候的他已經是全身浮腫,連走路都很困難了,如果再沒有救援,張良善感覺自己這次就真的會留在這裡了。
這個時候,他拼盡了力氣,在煙盒上開始寫遺言,囑咐在家的哥哥要好好照顧好父母,請父母不要為自己的離去而難過。
遺言寫好後,張良善也動不了,基本上處於奄奄一息狀態。
萬幸的是,就在張良善以為自己就要不行的時候,恍惚之間覺得有人在喊他,當他勉強睜開眼睛,看到眼前的戰友時,還以為是在做夢!實際上這個時候的張良善,外表看著就像野人一樣,乾瘦的身體,深陷的眼窩,烏青的嘴唇,無不述說著這半個月裡張良善的遭遇,這讓戰友心疼不已。尤其是看到他的遺書時,戰友們再也忍不住了,抱著他大哭!
這時,張良善才知道,戰友們之所以姍姍來遲,是因為那天副駕駛剛下山,就發生了嚴重的塌方,上山的道路被封得死死地。
張良善一個人在山上孤立無援,山下的戰友們更是焦急萬分,一個人在風雪交加的高原大山裡,他能不能堅持著呢?但大家也沒辦法,也只能眼巴巴地等著疏通塌方才能夠上來,誰知道這一等就是半個月!而見到張良善還活著,戰友們也是十分驚喜,更為他能有這麼強大的意志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這次死裡逃生,靠的全是無與倫比的意志和強大的生命力,要是一般人,後果就很難說了。
這並不是張良善在雪域高原面臨的唯一一次生死考驗,在氣象瞬息萬變的高原地區,無時無刻不在與惡劣的生存環境進行生死搏鬥。
有一次,張良善再次和戰友們駕車在新藏線執行任務,當車輛行駛到西藏和新疆交界處海拔6700米的界山達坂時,突然遭到了暴風雪的襲擊,氣溫急劇下降到零下30多度!
海拔6700米、氣溫零下30多度、大雪瀰漫的山口,光這幾個詞就夠讓人驚心動魄了,更別說張良善他們還要駕駛著車輛在雪地裡行駛運輸物資了。
在電視上看過高原大風雪呼嘯而過場景的人都知道暴風雪的威力。張良善他們這邊剛費盡力氣把雪清理好,還沒有等車輛啟動,又是一陣呼嘯而來的狂風,瞬間就又把路給埋上了,而且人在那裡根本站不住腳,不但看不清楚四周,甚至還得防備被風吹倒,加上高原空氣稀薄,困難可想而知。
就這樣,他們一邊開路,一邊用石頭固定車輛防滑,一天下來,折騰得不行,也就走了不到2公里!
但他們根本不能停下來休息,因為在這冰天雪地裡,人一旦躺下了睡覺,很有可能會一睡不醒!
所以他們只有不停地與風雪搏鬥,餓了就著雪水啃一點乾糧,困了就吃野山椒提神。
但暴風雪卻沒有停下來的意思,一直在無情地肆虐著,考驗著戰士們的意志。
但很快,隨車攜帶的糧食就吃完了,天寒地凍,又冷又餓,有的戰士暈倒了,怎麼辦?如果再找不到食物,很有可能就有戰士會犧牲。
在這萬分危急的時候,張良善發現了一頭剛剛把一隻黃羊撲倒的狼,他急忙駕車朝著那裡衝過去,那頭狼被嚇跑了,張良善則把這隻被狼咬傷的黃羊撿了回來。
靠著狼口奪食得到的食物,大家才恢復了體力。
就在樣,他們在拼死搏鬥了三天三夜後,才算把車開出了界山達坂。
在這條維繫邊陲安全的生命線上,張良善往返新藏線高達一百多次,行駛里程達60多萬公里,輸送各種物資750多噸,被官兵們稱為“新藏線上的紅細胞”。
張良善也由於其出色的貢獻,被授予二等功2次、三等功6次。他那掛滿胸前的軍功章,既是對他的表彰,更是他對死神的蔑視。
收穫愛情,張良善喜結良緣;悲從中來,遇難產妻兒離去
1992年,對已經在雪域高原奮鬥了六年的張良善來說,是一個既幸福而又更痛苦的年份。
這一年,張良善在好心人的幫助下,他在葉城與何桂麗喜結良緣,這對於常年在生死線上奔波的軍人來說,是很不容易的事情,這讓張良善很是開心。
但他們新婚生活才剛剛10天,張良善就接到了有緊急任務讓其速回的電話。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依依不捨中,張良善離開了嬌妻,再次趕赴新藏線。
雖然剛新婚小兩口就不得不分開,但讓張良善開心的是,妻子來信,告訴他自己懷孕了,這讓張良善欣喜不已。
為了能更好地照顧懷孕的妻子,已經是排長的張良善把她接到了軍分割槽葉城留守處。
這年的10月份,妻子何桂麗在快要臨產的時候,卻因為感冒駐了院。這個時候,身體和心理都比較脆弱的妻子,最需要的就是丈夫能夠在身邊,這是一種信任與依靠。
但不巧的是,這時部隊急需趕在大雪封山之前將物資送到山上,為冬季在那裡守衛邊疆的戰士們送去禦寒的物資,否則一旦冰雪封鎖道路,事情就麻煩了。
由於此時張良善的妻子住院,大家都勸他請假在醫院陪護。張良善知道,自己請假一定會得到批准,大家也都會理解。但張良善更知道,自己是負責運輸的排長,肯定不能在這個節骨眼上請假。他在說服了愛人以後,義無反顧地和戰友們駕車上山運送物資了。
但誰知道,這次出任務幾差一點沒有能夠見到自己的妻子,一路上他接到三次電話,一次比一次緊急。
張良善的車隊剛到紅柳灘兵站,就接到了留守處的電話,原來張良善的愛人在醫院有點麻煩,讓張良善卸完油罐立馬趕回去。見情況不樂觀,連長也過來勸張良善下山,但張良善覺得車都開到這裡,再堅持幾天就可以回去了。
就這樣,張良善的車隊達到了獅泉河兵站,但留守處的第二個電話已經打到了這裡,因為張良善的愛人情況越來越不妙,分娩出現難產症狀,非常危險。
這次,張良善抓緊時間卸完油就開車往回趕。
緊趕慢趕中,張良善回到了多瑪兵站,在這裡,張良善接到了留守處的第三個電話:情況危急,保大人還是保孩子?
這個訊息如晴天霹靂,讓張良善痛不欲生:都要保,都要保,實在不行,就保大人!
放下電話,張良善瘋了一樣開車往回趕,平時需要5天才可以走完的路,他只用了一天一夜。
但很遺憾的是,等他趕回葉城醫院的時候,那個未曾謀面的孩子已經夭折,而大出血的妻子也生命垂危之中。
孩子已經失去,張良善不想再失去自己的妻子。他在妻子的病床邊守了15個日夜,但還是沒有能夠挽留回她的生命。
在妻子彌留之際,淚流滿面的張良善問妻子還有什麼未滿的心願,妻子流著淚只說了這樣一句話:以後,跑山上的路,要慢一些。
話音剛落,妻子就閉上了眼睛,永遠地離開了。
同時失去了孩子和妻子,張良善悲痛欲絕,覺得自己愧對妻子,沒有在她最需要的時候陪伴在她的身邊。
在妻子和孩子下葬那天,張良善穿上軍裝,戴上了自己所有的軍功章,給九泉之下的妻子和孩子行了一個最莊嚴的軍禮!他要以最隆重的方式,告別自己的愛人和孩子。
他跪在新起的墳前,眼淚忍不住地奪眶而出:桂麗,我對不住你,更對不起我們沒有出生的孩子,儘管沒有見到他,我也給他取了個名,就叫‘來生’吧,來生我再報答你的恩情!
張良善又去買了兩袋水泥、一些沙石,他要親手給妻子和孩子立一個墓碑,把自己對他們的思念之情都刻在墓碑上。
誰知道碑文還沒有刻好,部隊又接到了往山上運送物資的任務,但因為前往阿里的道路已經被大雪覆蓋,必須挑選技術與素質最為過硬的人去執行這項任務。
得知這事以後,本可以因為妻子去世在家休息的張良善,二話不說,主動請纓出車。他說,讓我來吧,這也是對失去的妻子最好的紀念。
張良善的話,讓留守處的官兵們無不為之動容。
風雪再大,道路再艱險,也不能阻擋張良善前行的步伐。幾天後,完成了任務的張良善安全返回了留守處,在那塊墓碑上為妻子刻下了碑文。
而從留守處到山上妻子的墳地,由於張良善時常來看望妻子,那裡已經被他踩出了一條非常明顯的小路。
禍不單行的是,剛剛平靜下來的張良善,卻再次受到打擊。他的妹妹不幸病故,年邁的老父親也因為幾乎同時失去兒媳和女兒,幾乎哭瞎了雙眼,也因此摔斷了腿。
這讓張良善怎不傷心欲絕啊!但他知道,他不能倒下,因為妻子還在山上看著他,等著他再為祖國立新功。
為國付出,英雄無悔,崑崙鐵漢今安在?
張良善在新藏線上的故事,感動了無數國人,那張被命名為《英雄探妻》的跪在妻子墳前的照片,不僅是中國軍人家國天下情懷的詮釋,更是承載歷史的經典傳承。
張良善的犧牲與付出,得到了部隊的高度評價,也曾經獲得過“紅旗車駕員”、“西北軍營十大傑出青年”、“高原模範汽車兵”和“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1999年10月1日,張良善作為蘭州軍區唯一的代表,在國慶節期間到北京接受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併合影。
張良善在一次回安康老家休假的時候,再次收穫了屬於自己的愛情。
這次,與張良善結緣的是在老家安康一家醫院工作的姑娘伍菊。一開始,吳菊並沒有看上憨厚的張良善,但經過幾次接觸,她發現這是一個可以依靠的男人,於是,水到渠成,在交往的第二年,二人終於走進了婚姻的殿堂。
發生在張良善身上的故事,彷彿在重演。正在度蜜月的時候,由於部隊有緊急任務,張良善不得不提前結束婚假歸隊。而不久,他就接到了妻子的訊息,她懷孕了!
這讓遠在邊陲的張良善既驚喜又擔憂,喜的是自己要有孩子了,憂的是擔心再一次失去所愛。
世上的事情就是這麼奇怪,越是怕什麼,什麼越來。張良善的妻子伍菊在分娩的時候,也遭遇了和難產差不多的險境,胎兒臍帶繞頸,差一點沒能下得了產床。
好在這次得到了上天的眷顧,醫院全力搶救,終得母女平安。
而張良善得知這一切,還是女兒生下一週後的事情了,為的是怕影響他在部隊的工作。
得知母女平安的訊息,正在幹活的張良善那個激動啊,只有曾經失去過的人才能體會到,這是一種多麼難以言表的幸福!
而張良善第一次見到女兒,還是8個月以後的事情了。
由於長年在高原服役,張良善也落下了高原病,遭到紫外線長時間照射的面板,出現了過敏性皮炎,臉上不停地脫皮乃至化膿感染。但張良善不顧醫囑,依然堅持奮鬥在高原第一線上。
在他的不懈努力下,帶領戰士們搬走了兩座山,自己動手建立了高原汽車兵維修培訓基地,為我軍高原運輸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在組織培養下,張良善從一名普普通通的汽車兵,一路成長為阿里軍分割槽副政委。如今的他,已經是少將軍銜的副軍級軍官了。
但無論職務如何變化,張良善始終堅持一個信念,那就是為兵服務、為軍隊服務,才是自己的追求!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有張良善這樣一個父親,他的女兒張炎君軍校畢業後,也像父親那樣,來到地處的高原葉城軍醫院工作。
後來,當張炎君到海拔3800米的三十里營房醫療站輪崗的時候,她很為能和父親站在同一個戰壕而自豪!而對母親伍菊來說,她上一次山,可以順路同時看望丈夫和女兒,這既是無奈也是幸福。無奈的是,父女兩個都是根植高原的倔脾氣,幸福的是,父女兩個都值得自己自豪與驕傲。
如今的張良善,雖然職務越來越高,但他從來沒有忘記那些犧牲的戰友們,更沒有忘記自己的亡妻何桂麗,每年都會去她的墳前看一看,和她說說話,聊聊家常,告訴她和未曾謀面的孩子,祖國的變化和現在的生活。
張良善的故事,不僅僅是他一個人的,而是千千萬萬個無私為國奉獻的中國軍人的縮影。我們所能夠享受的歲月靜好,都是他們用血和汗水負重前行換來的!
致敬!我們偉大的解放軍戰士們!致敬每一位軍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