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毛主席誕辰,我竟給忘了,備感不安,抓緊寫一文,聊表心意)
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人們終於可以冷靜客觀地審視那些早已封神的人物——比如諸葛亮。當然,也學會了繼承發展推陳出新,也知道金無足赤人無完人,這是了不起的思想進化。
不過,在如何客觀評價諸葛亮的問題上,毛主席至少比世人早了半個世紀。
先看看諸葛亮的功績譜:
最有名的應是河南南陽市的臥龍崗武侯祠內的楹聯:
收二川,擺八陣,七擒六出,五丈原設四十九盞明燈,一心只為酬三顧;
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按金土木爻之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注:
收二川:輔佐劉備收取東川(漢中)、西川(益州)。
排八陣:“八陣”創自孫臏,源於《易經》八卦。 陳壽說“諸葛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杜甫贊曰:“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的確是傳奇。
六出七擒:六出祁山,七擒猛獲。
五丈原……布七星燈陣向北鬥續命,自三顧茅廬忠心扶漢,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取西蜀:輔佐劉備佔領西川……
定南蠻:親征南中,七擒七縱孟獲。
東和北拒:東和孫權,北抗曹操。
從晉代起,帝王們給諸葛亮升官晉爵,賜廟加號。到了清代,各地諸葛祠堂已是香火鼎盛。
帝王評價:康熙——“為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乾隆——“諸葛孔明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約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無我,忠故無私,無我無私,然後志氣清明而經綸中理。”他們看重的是“忠”。
文人墨客的評價以蘇軾為最:“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臥龍也!”
毛主席的評價:
注意,這不是主席對孔明的一生作結,他的歷史功績人們耳熟能詳,就不再提了,只說毛主席的創新發現。
一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締造和實踐了這一不朽的奉獻精神。
1950年4月,毛主席曾對董其武將軍說過:“……共產黨就是以諸葛孔明的辦法辦事,那就是言忠信,行篤敬,開誠心,布公道,集眾思,廣眾益。”
1951年,毛主席在一次會上號召大家要學習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並對大家說:“我也要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呢!”
二功:“攻心為上”——宣傳鼓動有辦法,民族政策很高明。
1930年夏天,毛主席給紅軍作報告時,啟發大家領悟“孔明激將老黃忠”的故事(這是個大捷,黃忠老當益壯,定軍山陣前斬了夏侯淵,震動天下)。毛主席說:“……我們要學習諸葛亮,善於做宣傳鼓動工作。”
1953年8月,李達向他毛主席彙報貴州剿匪的一個重大戰果:擒獲布依族女匪首程蓮珍,並請求嚴懲。但毛主席搖頭說:“不能殺。好不容易出了一個女匪首,又是少數民族,殺了豈不可惜?人家諸葛亮擒孟獲,就敢七擒七縱,我們擒了個程蓮珍,為什麼就不敢來個八擒八縱?……”他還說:“諸葛亮會處理民族關係,其執行的民族政策比較好,獲得了少數民族的擁護。”
這個程蓮珍被教育釋放,她感激涕零……這件事轟動很大,對團結和教育少數民族助力不小。
三功:發明創造。比如木牛流馬、連弩、孔明燈……即使現在,他的一些發明都是個謎。
孔明不僅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文學家,還是一位很有成就的發明家……
1962年2月,毛主席和某炮兵學院院長孔從洲談話時,強調了科學技術和軍事技術的變革,此時,主席講了孔明發明連弩的事蹟。並說征討孟獲時就使用了這種先進武器。不過孟獲也有辦法,他用三千藤甲軍來對付孔明,結果孔明又深入調查研究,發現藤甲是用油浸過的,於是設計火燒藤甲軍……
四功:屯田自給、鞏固邊防。
抗美援朝之後,部隊專業人員如何安置?還有,遼闊的邊境線如何長治久安?毛主席一語定音:1955年元旦,他對王震說:“可以組織屯墾戍邊嘛!中國古代就有屯墾制,管仲搞過,諸葛亮在漢中也搞過呢!開荒就業,治療戰爭創傷,鞏固邊疆……”
這才有了後來的新疆黑龍江等多個建設兵團,現在的新疆兵團仍然肩負著神聖的屯墾戍邊保衛祖國的重任,主席對歷史的繼承和創新改造真是大手筆呀!
三過——主要指軍事上的失誤。
其一:戰略失誤。
毛主席在讀蘇洵《權書·項籍》中有關評說諸葛亮“棄荊州而就西蜀,吾知其無能為也”一條時,寫下了精彩的批語:“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自古以來,人們都在盛讚《隆中對》如何戰略精妙……但毛主席卻振聾發聵,指出孔明其實策劃失誤,從一開始就葬送了蜀國的未來。
諸葛亮認為劉備取天下應分為兩步,第一步就是打下荊州與益州,第二步則是兵分兩路,直取中原。而主席認為以荊州和益州作為出發點攻打中原已經是路途遙遠,而這樣長途的行軍卻還要分兵為二,這對兵力單薄的劉備集團很不妥當。何況,這個謀略在真正實施時,連兵分兩路都沒做到,而是分兵三路北進,焉得不敗?
類似的情況,看毛主席是怎麼做的——“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高明太多。
孔明還有一處戰略錯誤,就是出祁山伐魏的戰略佈局和實施。他一味求穩妥,不敢出奇兵,於是六出祁山而無功,這一點,他反倒不如魏延。後人誇大了馬謖失街亭之過,似乎街亭不失則大功可成,非也。
其二:用人失誤。
這主要體現在對關羽和馬謖的使用上。一個連“聯吳抗曹”的戰略決策都陰奉陽違的人怎麼能放在荊州呢?至於馬謖,人才難得,可是不加鍛鍊驟然領軍不等於殺將嗎?這一點上,孔明反不如劉備看得準。
其三:脫離前線,臨機處置能力欠缺。
怎麼理解呢?孔明喜歡計從己出,喜歡玩“錦囊妙計”搞神秘決策,這樣的好處是:保密;易掌控;立威樹形象——人以為神……可是問題也不小,一旦出現緊急情況,事態失控,怎麼辦?這時候將領們不就成了沒頭的蒼蠅嗎?
毛澤東讀《資治通鑑》有關失街亭斬馬謖文字處,曾加眉批:“初戰,亮宜自臨陣。”認為這時候諸葛亮應該親自出來指揮大軍,臨陣排程,而不是繼續分散兵力,委責於人。
那時沒有電報,你這遙控指揮靠譜嗎?
看到後面諸葛亮出師木門道殺張郃處,毛主席又作眉批:“失街亭後,每出,亮必在軍。”他認為,這是諸葛亮接受了教訓,所以街亭之敗,諸葛亮應負重要責任。
其實,毛主席總的來說對諸葛亮是高度認可的,但我們應該學會老人家客觀理智地評價古人,並從中學習和借鑑的思維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