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勞動者是國家的奮鬥者,建設者,他們的奮鬥,才是強國的根基。
曾經的大英帝國,是歷史上最早踐行工業革命的國家,那麼他們的勞動者過得如何。
這群勞動者,經過了如何的變遷,會為大英帝國的榮光,感到驕傲嗎?
這篇文章,就說說這個話題,勞動者視角的大英帝國發展史。
一:英國經濟最早的內外迴圈。
英國最早的崛起,源自金雀花王朝時代,這個源自法國安茹家族的王朝,是權利遊戲的勝利者,在諾曼人建立的王朝因為沒兒子的空檔期,乘虛而入成了英國王室。
成了英國王室之後的金雀花王朝,跟法國糾纏不清,打了百年戰爭。
但戰爭不是本文主題,今日談經濟就說經濟。
金雀花王朝時代,英國的經濟完成了從勞役地租向貨幣地租的轉變。
勞役地租的意思是:農民種地主的田地,按照地主要求的比例,劃分收入分成,地主不種地,就有收入,農民拿勞動換收入!
貨幣地租的意思:簡單點說就是,你繼續種地,然後給租金我就行了。
這個轉變的發生,讓無數依附於農田的人,有了可選擇的去路。
基於貨幣地租的貨幣流通性,經濟貿易在英國開始發展了起來。
隨著經濟貿易的發展,還有農奴被解放之後的勞動力外溢,城市也迎來了蓬勃發展。
有貨幣,有多餘的人力,有貿易。
英國的經濟形態,還有城市化,以及隨之發生的變化,讓英國有了內迴圈基礎。
除了這之外,那段時期誕生的小領主和小資產階級,還有他們致力於海外貿易和戰爭獲取財富的訴求,也讓經濟發展有了一個對外的路徑圖。
商人和海盜成了外迴圈原動力!
內迴圈因為貨幣地租解放人力,產生的市民階級被盤活,外迴圈因為商人和海盜對外擴張,被盤活了。
盤活內外迴圈之後,財富的增加讓商人有了經濟實力,隨後這實力轉化成政策訴求,就讓英國議會在13世紀末期,就有了商人和小領主階級,甚至市民階級的席位存在。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是一種跟歐洲大陸“經濟結構”完全不同的內外迴圈模式。
英國的政治結構,在那個時代有了更廣泛的代表性。
二:農業隨商業變革。
商人和市民階級小領主的成功,讓農業從業者腦子也活泛了起來!
英國農業在14-15世紀,因為農業技術的提高,產量不斷增加不說,還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誕生了農業組團發力的雛形“約曼農”階層。
這個階層的主要來源有兩個!
第一個,被解放的農奴中有眼光的勞動者。
第二個,原本的小領主和騎士階級,從食利者變成經營者。
他們的共同點是,都擁抱了農業技術進步,都最佳化農業生產的結構,透過聯合農民,擴大話語權,並在隨後的跟封建地主鬥爭中,掌握了生產主導權。
這群人,用鬥地主方式,爭取到了農業經營主導權,並開始了技術革新和商業化變現之路。
透過跟商人互動,選擇農業產出的方式,鋪開了英國農產品的國際市場。
這話說得有點繞,簡單說就是:商人負責收集國際市場資訊,還有引進先進的農業技術,然後提供給國內的農業經營者,讓農民根據資訊調整農業結構和產出,促進貿易的發展。
簡言之:商人的商業化思維,影響了農業的發展,進而讓農業也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
商人和農民成了訴求共同體,為了賺錢這個目標,配合默契!
但這樣的市場主導,必定會帶來副作用,那就是糧食產出不足,容易引發饑荒。
但是這也有辦法解決,透過戰爭和征服還有外貿來解決!
打仗迎來的紅利,還有對外貿易的輸入,能大致補充國內的糧食不足問題。
借力相對穩定的政府,英國的中世紀雖然經常會有饑荒,可問題並不大。
三:城市化和英國經濟轉型。
商業和農業不斷髮展,還有人口的增加,以及戰爭的紅利,讓英國城市在14-15世紀不斷髮展,市民階級崛起,還有隨之而來的財富積累迅速增長!
隨著財富的積累,還有歐洲北海商路的興起,以及對外貿易的發展。
英國開始出現專業化分工的趨勢!
當時的英國城市,出現了為數不少的行業協會和社團組織。
他們因為職業而結合在一起,因為共同利益而團結在一起,在剛剛誕生的時候,讓英國城市的職業分工越來越細化,提高了專業度和工作效率。
這輪城市化和工業效率以及專業性的提高,讓英國國力持續增長,推進了英國的經濟發展。
隨後到了16-17世紀,英國經濟迎來了質的躍進和提升。
中世紀長久的戰爭,還有戰爭而來的國家動員力提高,向心力提高,以及無數歐陸博弈,讓英國政府的戰略手腕日趨成熟,商業組織的紛紛建立,還有不在接壤歐洲大陸的地緣優勢,也給了英國安全保障。
能安心交往,能安心貿易,而不用擔心戰火的英國,社會穩定度比歐洲其他國家都要高。
穩定是一個國家經濟發展的關鍵因素。
基於穩定的對外交往,英國不斷吸納來自義大利城邦、尼德蘭地區的先進技術和金融制度,讓歐洲大陸和英國形成了互補互動。
在互補互動下,在義大利城邦玩經濟的經驗、制度加持的英國市民階級、商人階級、律師群體甚至公務員紛紛開始下海,成了主導英國商業輸出的群體。
全民經商的國度,就是當時英國的寫照!
隨出海而來的,還有為了保護貿易利益的強大海軍。
整合起來的英國人,迎來了海洋爭鋒的時代。
為了英國的海權和商業利益,英國人有的參加海軍,有的當海盜,有的當海商,有的去留學國外,學習先進技術。
當時的英國是全民奮起的時代。
隨後的他們,跟早期的殖民對手西班牙人、葡萄牙人爭鋒相對,一路廝殺。在擊敗了龐大的西班牙後,英國人奠定了海上霸權,並將這個傳統繼續延續下去。
進而在後續的殖民大躍進時代,收穫了大量的殖民地。
這也讓英國人獲得了進一步發展的空間。
特別是對於印度的征服,更是讓英國人,收穫了市場和資源產出地。
隨殖民地和市場的出現,還有商業貿易的繁榮,專業工業化的訴求開始出現在英國。
四:原始工業化。
在當時英國人看來,歐洲太捲了,整日都在內鬥,打贏吃虧,輸了更吃虧,不如放眼海外!
放眼海外,要幹啥,答案還是賺錢啊!
賺錢需要商品的輸出,因為打劫雖然好,但打劫完了還是要持續經營。
於是在內生訴求驅動下,英國在工業革命之前就開始了一輪原始工業化。
這原始工業化沒有蒸汽機加持,以專業手工業為主。
約曼農階級和商人階級,透過引進義大利先進裝置和產業,建立了一大批玻璃廠,紡織廠,機械廠,冶煉廠等工廠。
這一切,也為英國後續的工業革命奠定了實踐基礎。
這基礎包括先進的金融模式、專業的生產模式、完善的供應鏈模式和學徒模式。
這點上也有研究為證!
按照史學家研究,經過各種專業模式加持的英國,農業生產率是當時明朝的兩倍以上,人均財富也開始趕超明朝和其他富裕區域。
那個時候的英國勞動者生活水平,正在穩步提高,到了十七世紀時,英國人均財富就處於世界前列了!
隨後英國迎來了17世紀的國內動亂,克倫威爾的出現,讓英國變成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新生的資產階級走上歷史舞臺,讓整個國家的效率進一步提升。
國家效率提升,配合工農業和商業的發展,讓英國駛入了發展快車道。
到18世紀時,英國在總結了數百年政治博弈經驗,還有工農業發展經驗後,終於找到了那個時候最正確的道路。
這道路就是,源自荷蘭的國債金融體制。
一場國家主導的金融變革,讓英國可以透過發行國債和增加稅收收入的方式充實國庫。
有錢了的國家,就能放膽發展經濟,引領建設,進入良性迴圈。
這一時間段內,英國民眾的生活水平,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高!
這國力的提升,讓後續的英國戰勝了法國,征服了印度,進而開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大英帝國的興起,源自1688年資本主義制度的確定,中點則是國債金融體制的踐行,尾聲則是產業專業化中那無數的實踐。
有了這起點、中點、尾聲,才有英國國際地位的越來越超然,並在工業革命加持下,開啟了日不落時代。
五:歐亞爭霸和工業革命。
1688年光榮革命,確定了英國的資本主義制度,後續的長期軍事競爭,更讓英國人明白唯有穩定,才能整合國家實力,提高國家的競爭力。
基於此,英國國內的政治經濟勢力開始同心協力,創造穩定的格局和有效的分配機制。在軍事競爭中不斷最佳化制度,建立了諸如公共財政制度、財產保護制度等對於民權的保護律法!
國內的制度設定和穩定的政治機構,推動了英國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工業革命,也在這持續百年的穩定,還有工業實踐後,應運而生!
工業革命的出現,讓英國工業技術進步神速,也讓藉助先發優勢的英國人吃盡時代紅利。
英國普通勞動者,也感受到了國家強大的好處。
人均壽命和生存環境不斷提高,給了英國人更進一步的底氣,隨後這底氣變成了行動力。
對內,英國人不斷進取,工農業蓬勃發展,科學團體遍佈,新技術出現,法律不停完善。
對外,英國人擊敗法國,進攻荷蘭,征服印度,開拓美洲,控制了世界海上貿易網路。
大航海時代的英國人,都有晉升之道,這晉升之道,是英國國運加持給予的!
只要他們膽子夠大,敢於前往海洋,對外爭奪財富,就有翻身的可能。
反觀當時的大清朝,地主階級和滿清貴族正在對農民瘋狂剝削和壓榨,那時的清朝勞動者,遭遇的境地非常不堪,即便是所謂的康乾盛世時代,也不過是在溫飽邊緣徘徊。
從這個角度看,英國的成功驗證了一個道理。
社會的發展最關鍵是盤活經濟,農業發展雖然很重要,但當農業成了國家的一切時,社會的發展也會停滯。
宋朝就是證明,一個繁榮的商業王朝,迎來了市民階級的誕生和專業分工的出現。
六:拿破崙戰爭和大英帝國落差式巔峰。
法國大革命的烽火,還有拿破崙的出現,以及工業革命迭起,讓英國迎來了巔峰時代。
大革命讓無數歐洲封建君主國心驚膽戰,也受損嚴重。
反而是孤懸海外的英國,在戰爭中縱橫捭闔,面對拿破崙的大陸封鎖遊刃有餘。
離岸平衡,玩轉歐陸的英國,助力反法同盟成了勝利者。
可是成了勝利者之後的英國,卻迎來了一個國家蒸蒸日上,老百姓卻並不幸福的時代。
1815年維也納會議之後,歐洲迎來了難得的和平,疲憊的歐洲強國紛紛偃旗息鼓!
工業革命帶來的時代風口,讓歐洲無數國家開始變革。
作為工業革命主導者的英國,當仁不讓地成了當時的王者。
1860年的英國,就擁有了世界製造業份額的19.9%,這其中還有很多是工業乾貨。
煤礦生產佔世界50%,鐵生產佔世界53%,這煤鐵加持,讓英國現代工業產能,相當於全世界產能的50%左右,英帝國的豪橫由此可見。
可是豪橫之後,英國卻陷入了發展的怪圈。
軍事上:1815年後的歐洲,少有戰爭,失去了外部軍事壓力的英國,不在重視軍事變革。
經濟上:自由主義經濟代替了重商主義國策,放任自流下,政府被要求降低開支,減少國家對經濟和個人的控制,國家的權利漸漸萎靡。
政治上:國家權利的收縮,讓利益集團爭權奪利越來越嚴重。
國家權力的收縮和萎靡,讓大量掌握資本的資產階級、大貴族、大地主紛紛冒頭。他們透過掌握的經濟實力,還有政治影響力,開始了對於海外殖民地的掠奪,財富成了資本的訴求!
不僅對外掠奪,這群人還對內掠奪!
同時期的英國國策,也因為這群集團的訴求不同,處於左右搖擺狀態之下。
英國政府權威下降,國策左右搖擺,利益集團盤根錯節,權利尋租不斷迭起,自由經濟成為主流,小政府成了常態,英國的國家動員力也隨之下降。
看似強大的帝國,反而沒了曾經的控制力。
失去了控制力之後的國家,失去了力量均衡,最後造成了國內經濟和政治結構的重組。
體現在勞動者上,就是工人待遇下降,勞動時間延長,預期壽命縮短,產品競爭力下降。
為何會如此啊?原因很簡單:自由經濟的弊端,以及資本的貪婪造成的!
當資本掌握了一些之後,他們會為了榨取最大的利潤,不斷找尋契口。
政治上:英國執行自由主義,呼喚自由貿易,降低政府管控,擴充套件世界市場。
經濟上:透過壟斷和利益結合方式,遏制新勢力冒頭,遏制新行業發展,變成食利階級。
勞工上:資本家的本性,在政治經濟互動之後,讓勞動者失去了議價權,你不幹大把人幹。
於是盛世的大英帝國,出現了童工,出現了黑煤窯,出現了廉價勞動力,也出現了愛爾蘭饑荒。
換言之,自由主義和小政府,讓英國看似強大,其實問題叢生。
國家財富在增加,但不公卻在擴大,曾經開拓時期的人人都能出頭,變成了資本泰山壓頂,誰也無法突圍。
尾聲:美國崛起。
在英國出現問題的同時,大洋彼岸的美國卻在結束了1865年南北戰爭之後,迎來了騰飛。
騰飛的經濟,需要人口,無盡的土地需要人口。
無論工人,農民,商人,還是資本家,來了就是美國人,這就是當年的美國夢。
那時的美國,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國度,是一個普通人不斷逆襲的國度,是冒險家的樂園!
去冒險開礦你就能發財,去西部弄開發,殺掉印第安人就有錢拿,佔據一片領土插個旗幟你就是地主!
相比英國沉悶的工廠,備受剝削的現狀,美國成了歐洲人的夢想之地。
無數英國人,還有深受內卷之苦的歐洲人,紛紛前往美國冒險!
英國勞動者,在那一階段,踐行用腳投票方式,遠走美國。
愛爾蘭人也在一場饑荒之後,遠走美國!
那麼大英帝國日不落的時候,英國勞動者幸福嗎?
答案是,他們曾經幸福過,但是在最強的時候,他們變的不幸福了。
因為盛極而衰本是常態,當勞動者不幸福的時候,就是出問題的時候。
隨後,英國和美國的位置互換了,然後時代在走了數百年之後,又迎來了一輪互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