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的號召力是票房的一個方面,比如現在吳京出演,必然是高票房,因為吳京出演的戲份確實不少,《戰狼》系列是男主,《長津湖》也是男主,這樣也保證了吳京的票房號召力;而像沈騰幾次被打在演員表上,《羞羞的鐵拳》還有幾句臺詞和動作,有些卻是隻有幾秒的無臺詞出鏡,最離譜的是《日不落酒店》,照片“出演”,依然把名字打進主演名單,這樣直接把沈騰工具化了。
利用知名明星帶來更多票房的電影也不是開心麻花團隊發明的,早在香港電影鼎盛時期,這種友情出演的也很平常,一般都是寫的友情客串,比如《破壞之王》裡的張學友,露一下臉,幾句臺詞,那是因為劇情需要,讓那部電影更“神奇”;劉德華在拍完《無間道》後客串《寒戰》;周華健客串《97家有喜事》;成龍客串《喜劇之王》等等還有很多明星友情客串,但大家都發現這些客串其實僅僅是錦上添花,因為主演的名氣和這些客串的明星不相上下,且都能完美切合劇情。
後來,隨著電影行業的發展,一些製片方為了票房,把友情客串變成了,“冠名”撈收入,比如《尋找成龍》,成龍在裡面的戲份很少,卻寫在主角里;《我的少女時代》劉德華就拍了個照,雖然說陳喬恩也是流量明星,但畢竟跟華仔不在一個檔次上,那部戲是劉德華投資的,站臺也是為了票房;沈騰火了以後,被當作票房的工具,被多次“冠名”成了一個現象,這樣也慢慢地把他的號召力洗乾淨。
更甚的是,現在有些電影因為明星排位問題,讓一些製片方成了製作的重要環節,據說有一部電影有22個主演;明星排序居然成了大問題,本來按劇情來就行了,製片方挖空心思去巧立名目,透過各種名目來平衡,整出了22個主演;為什麼會讓製片方為難?完全顛覆了電影的意義,為票房丟失內容。香港當年也有一部號稱是所有一線一起主演的電影《豪門夜宴》,後面還有《72房客》。雖然也是同級別演員同臺演出,演員排序按戲份來排,有主次之分,而不是糾結誰名氣大,誰流量大。
觀眾不是傻子,流量撐起的電影必定會虧本。電影如果丟失了內容這個根本,光靠流量明星來上一些垃圾,那還不如改行去做一些綜藝,賺得更多。
===============================
善德悟養 | 以上為原創,如需轉載,請標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