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網路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每一個毛孔之中,無處不在。只要只能手機在手海量資訊便蜂擁而至。無聊是不存在的,想找人嘮嗑,想看人跳舞,想追劇那是隨時隨地。
不過好用到了這種程度,我們和網路也已然情深似海,沒有wifi無法活下去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共識。
網際網路技術的優點毋庸多說,但是它所潛藏的威脅卻未必為大眾所察覺。
最近讀了巴黎政治大學新聞學院院長布呂諾·怕蒂諾的《金魚文明》,書中所敘述的內容讓人感到醍醐灌頂的同時脊背發涼。
書中引用了《經濟學人》旗下《1843》雜誌中的一句話:“科技巨頭們的真正目的在於利用使用者的心理弱點,從而讓人們上癮。”
l “我們的一天再也不是24小時,而是34小時。”
《金魚文明》列舉了這樣一組資料:
“2018年,美國居民的24小時被延長到了30多個小時。每天睡眠消耗7小時。吃飯、家務和社交的時間也差不多6小時55分。工作時間是5小時13分,加起來一共19小時8分。在此之上,我們還額外花費了12小時4分在螢幕、媒體和數字工具上。這額外的時間正好是‘一半的生命’:我們有一半可以被商業化的生命時間,而它也的確被商業化了。”
確實,電子螢幕無休止地使用資訊轟炸我們,無論重要還是不重要的事都不斷髮送著提示,讓我一直有一種下一秒要錯過一個億的錯覺,一次只做一件事已經越來越讓人感到困難。
這裡我們需要思考一個問題,不斷侵佔我們的注意力對這些網路載體背後的資本有什麼好處?
答案簡單粗暴:是收益。
如果你瞭解過當下新媒體類別的工作你就會發現一個經常能夠聽到的詞彙“流量變現”。影片也好、公眾號也好如果能夠擁有足夠的流量,就可以接到廣告或者帶貨賺得收益。
不難發現,我們廣大網民的時間和注意力已經成為一種可以變現的重要資源,如書中所說被商業化了。
那麼在如此內卷的時代中,Facebook、Google這樣的巨頭真的會躺平了等待優質內容自然吸引客戶嗎?
當然是不可能的。
資本巨頭會使用嚴謹、高深的科學研究成果來榨取我們這些凡人的注意力。
在斯坦福大學有一個“勸導技術實驗室”,負責人這樣概括自己的研究方向:“我研究計算機如何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行動方法。”
關於勸導技術的靈感書中這樣提到:
“青春期的孩子熱衷攀比,喜歡各種衡量表現的指標(如得分、等級、成就)。但是,這一切都要在遊戲世界的保護之中,隔離於真實的生活之外。沒有切實後果的競爭能夠創造出一種成就感的假象,讓人覺得觸控式螢幕裡的世界要比我們周圍的真實世界更令人心滿意足,因此也更誘人。”
書中也提到了付費影片平臺中用到的“自圓心理”,以及曾經幫助賭博業引人上癮的“偶然性獎勵造成的行為偏差”,等等。
和任何上癮行為一樣,一旦我們的行為不再受自我意識的控制,我們便不再清醒,忘記了自已還有什麼重要的事需要去奮力完成,有什麼重要的人需要用心陪伴。
上癮者幾乎為某種感官的快感所矇蔽,病態的出現是為必然。
然而這並不是現今網路世界需要警惕的所有威脅。
l 自我洗腦
熟悉網路的我們多少都聽說過“大資料”和“推送”。幾乎所有我們瀏覽到的網站和app都會根據使用者瀏覽歷史和喜好進行內容推送。
放眼望去,我們所能看到的都是自己想看到的。
這會有什麼問題呢?
說一件我親身經歷過的事。
我有一個八十多歲的時髦外婆,上網和看韓劇是她晚年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
前段時間我去看她,她突然義憤填膺地跟我講起大連日本風情街的事,直接把我講懵。因為我從來沒有刷到過這條訊息。
於是我偷偷開啟抖音開始搜尋,發現這的確是一個熱點話題,很多影片的評論和關注都接近十萬,然而每天上網的我卻從未收到過相關的推送。
或許是我沒有特別關注大連,也不關注日本,更多的是關心財經、心理以及本行業的資訊,在定向推送的加持之下大連日式風情街的爭議彷彿完全不屬於我的世界。
誇張點說我和我的外婆由於關注方向的差異彷彿處於不同世界。
《金魚文明》中是這樣描述這一現象的:
“演算法把使用者囚禁在一個‘資訊氣泡’中,讓他終日面對自己的世界觀,‘用自己的主張給自己洗腦’。大型網路平臺所覆蓋的主題並不僅限於資訊,逐漸地,它們構建起了使用者的整體語境,也就是他與現實世界的關係。”
如果你認為地球是平的,你一搜索就會找到很多關於地平說的理論,雖然這是少數派的說法但你的眼前仍然能夠瞬間出現豐富的內容。
這個時候你可能就會迫不及待地相信自己的看法,而更多的推送也會讓你更加確信那就是世界的真實。
當人類深陷演算法為每個人“獨家定製”的世界之中,個人的邊界將難以打破,我們會在推送的迷幻作用之下成為科技時代的井底之蛙。
更有甚者,當你的認知走入歧途,你將在少數派的資訊下不斷自我驗證,抬頭挺胸越走越遠。
並且由於陰謀論更加能夠刺激感官,吸引人們點選和觀看,網站甚至有可能刻意引導人們陷入更多的懷疑和更為極端的看法。
理性和真實或許會在不知不覺之中離我們越來越遠。
現下Facebook更名,偉大的元宇宙時代已經開啟了它的元年,我們或許可以在數字世界中獲取意識的永生。
然而,我們同樣需要思考在和數字技術越來越緊密的結合之中,我們應當如何避免數字技術對人類在精神上的誤導甚至操控。
資訊爆炸之下,我們仍然需要一片安寧,留下一片空白供我們沉思,而不是被蜂擁而來的外界資訊所充斥,失去了自我。
再進一步思考,如果我們在虛擬世界之中迷失了自我,很有可能會被資本所建立的虛擬世界的規則和等級所奴役,科技會將我們帶往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