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1年,是中國學術界損失最大的一年。這一年有20多位兩院院士去世,從雜交水稻到油氣田再到核潛艇,這些人為新中國科學技術的崛起立下了汗馬功勞。
袁隆平
袁隆平生於北京 ,無黨派人士。享譽海內外的著名農業科學家,中國雜交水稻事業的開創者和領導者,“共和國勳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卻已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穫富足。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飢餓。在2021年,袁老永遠離開了他的那片希望的田野。
彭士祿
被譽為“中國核潛艇之父”,革命英烈彭湃之子,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人,中國第一任核潛艇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首批及資深院士。1956年,彭士祿畢業於蘇聯莫斯科化工機械學院,後又在蘇聯莫斯科動力學院核動力專業進修。1958年回中國後一直從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工作,是中國核動力領域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為中國核動力的研究設計做出了開創性貢獻,“核潛艇”這一鎮國利器的締造者。彭老於2021年3月22日,彭士祿在北京逝世,享年96歲。
吳孟超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膽外科之父,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主要創始人之一,曾當選2011年感動中國人物。96歲的他曾經依然堅持每週做三臺手術,從醫一生,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2021年5月22日逝世。
王綬琯
天文學家、中國現代天體物理學的奠基者之一、科普教育專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研究員、名譽臺長。1945年赴英國留學。1953年回國先後就職於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徐家彙觀象臺、北京天文臺。王綬琯開創了中國射電天文學觀測研究,提高了中國授時訊號精度,推動了天體測量學發展,研製出多種射電天文裝置。2021年1月28日21時37分,王綬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
閔桂榮
工程熱物理學及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顧問。1952年閔桂榮考入廈門大學工學院機械系,之後因院系調整轉入南京工學院學習;1963年前蘇聯科學院動力研究所研究生畢業後回到中國,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工作;1975年擔任衛星總體部的領導職務,負責返回式衛星總體設計工作;1985年被任命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院長;閔桂榮前期主要從事工程熱物理研究,特別是航天器熱控制研究和發展工作,後期從事人造衛星總體技術的領導工作 。2021年4月28日,我國著名工程熱物理學家與空間技術專家、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閔桂榮,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沈忠厚
中國著名的油氣井工程技術專家、水射流專家、教育家,油氣井工程學科奠基人。被譽為中國“鑽頭之父”,他這輩子,水擊石穿尋地火,披肝瀝膽為人民。 沈忠厚研製出了三種高效鑽頭,大幅度提升了機械鑽速,運用的油田,直接獲益過億元。2021年2月5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石油大學(北京)教授沈忠厚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姜景山
中國微波遙感及航天資訊工程科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空間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微波遙感技術重點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長期從事、領導火箭、衛星測控研究。實現了中國航天微波遙感零的突破,推動了後續中國微波遙感業務衛星的起動和發射;在國際上首次提出用微波從月球軌道上對月面進行探測並在工程上實現,領導科學小組建立了世界上首個“微波月亮”,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始創新成果。2021年6月27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陳清如
中國工程院院士,著名的礦物加工專家、教育家,中國礦物加工學科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長期致力於選礦理論與技術研究。60年來,陳清如一直致力於煤炭分選理論和工程實踐的研究與開發,對中國煤炭工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是中國礦物加工工程學科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之一,在業界被譽為“幹法選煤之父”。
鄭哲敏
被譽為“錢學森接班人”,物理學家、力學家、爆炸力學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2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國爆炸力學的奠基人和開拓者之一,中國力學學科建設與發展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之一。 鄭哲敏早期在水彈性力學研究中取得成就,長期從事固體力學研究,擅長運用力學理論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提出了流體彈塑性體模型和理論,並在爆炸加工、岩土爆破、核爆炸效應、穿甲破甲、材料動態破壞、瓦斯突出等方面取得重要成果;倡導海洋工程力學、材料力學效能、環境災害力學的研究,建立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非線性連續介質力學實驗室,為推動中國力學事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2021年8月25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7歲 。
周毓麟
數學家、應用數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期,他的恩師陳省身要帶他到美國留學,周毓麟依然拒絕了恩師的邀請,留在了滿是瘡痍的大陸。後來他參加中國核武器理論研究,主持數值模擬及流體力學研究工作,在組合拓撲學、非線性微分方程理論、計算數學、計算力學及計算機應用等方面進行了系統的長期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21年3月2日,周毓麟,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去世,享年98歲。
篇幅所限,只羅列了十位代表人物,其餘還有大地測量與地球物理學家許厚澤、天體物理學家周又元等人。我國對教育事業的投入越來越大,期望我們未來有更多科技工作者像他們的前輩一樣,為祖國做出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