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只有乾貨,沒有廢話,和田玉的真假鑑定與品質鑑賞都基於以下六字真言,這裡只說籽料,不說其他廣義和田。
一、和田玉真假的六字真言:皮、肉、根、孔、色、裂。
1.皮色有過度:和田籽料從整體上看過渡自然舒服,而皮色過渡重要看邊緣,因皮色的形成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所以真籽料會有一種鮮明的層次感,假的則會顯得不協調。說得直白點,假籽料通暢一色到底,真籽料會有一個過渡,一種水乳交合感。
2.皮與肉:玉的皮質與肉是永遠分不開的關聯,簡單而言玉質松則皮色深,玉質細則皮色淺。
3.皮與孔:籽料皮色有一種常態的規律:皮色永遠分佈在籽料的小坑(毛孔)裡面,深皮色多附於凹坑之內,灑金皮尤甚,所以皮色即下凹。
4.皮與根:籽料想形成皮色必須在河床中經歷千萬年的洗禮各類礦物質才會沁入,既然是一個循循漸進的過程,那麼皮色必有根。通常色根為斑點狀,就像樹根扎入泥土,色根也會扎入和田玉的肉質裡,要想將色根都能作假恐怕難度會很高。
5-6.色與裂:這裡說的裂是“綹裂”,通常有一句話叫見裂辨染色,聚皮必是釘子紋,綹沁皮必是水草沁。籽料的裂是長年累月的沁入而形成,所以顏色為內深外淺,人工染色則顏色十分濃墨重彩。綹裂處顏色雖差別不大但仍為過渡狀態,同時裂還會伴隨水草沁與釘子紋,這些造假者是做不到的。
二、品質鑑賞六字真言:白、細、潤、糯、熟、殼。
1.白度:人都喜歡分級,和田玉自然也一樣,通常用一根菸就能判定白度,一般可分為:高白、脂白、一級二級等等。通常人們會認為玉自然白度越高越好,其實白度要在綜合考量了玉質的油、潤、細等條件之後再做分級,可謂最後一部考量標準。而一般成色上成的玉石都是一些偏黃白的暖色系,絕不是一白遮百醜,所以只要溫潤感有了,這一標準是因人而異很模糊的。
2.細度:決定細度的因素是“顆粒感”與“結構”,簡而言之顆粒感越小則玉料越細膩油潤,而結構是玉石內部的“雲絮”,雲絮越密集均勻越好。反而並不是人們所掛在嘴邊的無結構較好,只有結構細膩均勻的料子才會呈現出很好的酯化感,就好比麻與絲綢的區別。
3.油潤:真正的和田玉特別的“冒油”,這也是它與其他玉料的顯著區別之一。從視覺上看,就好比一塊五花肉,擺在那不動都有一股油潤感,這便是視覺上的油脂感。當然還有一種觸覺上的油潤度,將和田玉握在手中,你會感覺它有一種自主滑動的錯覺,好比油膏握在手心中化開一樣,這便是我們常說的“滋滋冒油”。
4.糯感:很抽象的一種說法,但也很好理解,煮熟一把糯米仔細觀察它們的皮殼,那種油亮渾厚的感覺就是糯性,和田玉中糯性佳者具有的特點均是顆粒感細小且交織緊密。
5.老熟:“老熟”一詞指一種由內而外的光澤,看下去深沉且不透,就好比熟透的果實,給人一種沉甸甸的感覺。
6.皮殼:“肉好皮薄”在和田玉里是鐵一般的定律,和田玉的外皮是由各類金屬離子浸透而成,其皮又往往色彩而各異。較好的薄皮就像玉質上層飄著的一層油花,玉皮不分家。而那些長年累月侵染至玉肉中的皮色便形成了另外一種“沁皮”,所謂沁皮不深扒,如今玩沁就是玩的原汁原味。
謹記以上真言,理論實踐不分家,只有多看樣品才能在紛亂的物件中找到屬於你的一片淨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