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蔣一娜
77歲的朱大伯是杭州人,平時很注重鍛鍊,多年來一直身體健康,連感冒都比較少見。
這一個月來,朱大伯經常鬧肚子,起初以為是吃得比較辛辣,但連續一週清淡飲食後,還是感覺肚子隱隱不適。在女兒的催促下,朱大伯去了附近醫院作檢查。
腹部平掃CT的結果是胰腺鉤突部囊性病變,大小約2.7*1.5cm,伴主胰管擴張,IPMN(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考慮。報告上短短几個字的結論,讓女兒心急如焚,囊性病變,不會是癌吧?
一個腫瘤,要切6個器官?
拿到報告的第二天,大女兒就帶著朱大伯找到浙江省人民醫院胃腸胰外科金巍巍醫生門診,“金醫生,快看看我爸爸的報告,情況好不好?”
金巍巍醫生仔細查看了報告,又耐心地詢問朱大伯的情況,併為他做了身體檢查,發現朱大伯上腹部有輕壓痛。
“從這個CT看,你爸爸胰腺鉤突的部位有個囊性腫瘤,首先考慮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腫瘤,我建議儘快手術治療。因為你爸爸病情有一定機率發生惡變。”金巍巍醫生說。
“金醫生,我網上查過胰腺鉤突部的腫瘤,都是要做切除6個器官的大手術,那對他身體的傷害太大了。”大女兒焦慮地問。
“目前從CT看,是個囊性腫瘤,判斷是不是癌比較困難,可以做PET-CT進一步評估是不是癌。如果沒有惡變,可以爭取做功能保留的手術,如果惡變了,就只能做胰十二指腸切除術。”金巍巍醫生進一步解釋道,“一般來說,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是要切除部分胃,膽囊,膽管下段,十二指腸,胰頭,部分空腸,手術涉及6個器官,再把胃腸、胰腸、膽腸3個介面縫合起來。即使採用微創手段,對患者術後的生活質量也是有一定影響的。”
這種精準微創手術,讓他保住5個器官
幸運的是,朱大伯住院後各項檢查都平穩,沒有任何跡象提示囊性腫瘤惡變。
透過“以微創為核心MDT”討論,胃腸胰外科學科帶頭人牟一平教授制定了朱大伯的治療方案。牟教授表示,胰腺鉤突部的囊性腫瘤,雖然沒有發生惡變,但已有一些高危因素,目前評估是需要手術治療。腫瘤位於鉤突,與膽管和十二指腸有一定距離,可以嘗試行鉤突區域性切除、胰管重建的手術方式,保住其他5個器官。
該手術雖然切除範圍小,但難度極高。牟教授和金醫生與朱大伯兩個女兒進行了充分溝通,手術方案獲得兩個女兒認同。
一切準備就緒,朱大伯被推進手術室。金巍巍醫生嫻熟地操作起達芬奇機器人,憑藉豐富的手術經驗,藉助機器人靈活的器械臂,她透過腸繫膜上動脈遊離胰腺鉤突的右側緣,牽拉開腸繫膜上靜脈,沿著腫瘤囊壁逐步分離胰頭和鉤突,期間暴露出膽總管。隨著組織的逐漸分離,約3cm的囊性腫瘤逐步顯現。
順利切除腫瘤後,金巍巍醫生開始縫合胰管。13mm的縫合針,肉眼難見,但在機器人放大的視野下,尤為清晰,金巍巍小心翼翼地將胰管開口進行橫縫,確保胰管通暢。
整臺手術持續1小時23分鐘,患者出血不到10ml。術中,囊性腫瘤的冰凍病理結果也出來了,胰腺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伴輕-中度異型增生。
手術後第1天,朱大伯在女兒的攙扶下走了病房2圈。見到查房的牟一平教授和金巍巍醫生,開心地說,“之前聽說手術要在鼻子裡插管,你們的技術真當好,不用插管,太感謝你們啦。”1周後,朱大伯順利出院。
牟一平教授介紹,胰腺囊性腫瘤是比較少見的腫瘤。近年來,隨著體檢的重視有增多趨勢。胰腺囊性腫瘤性質非常複雜,既有良性也有惡性。最常見的胰腺囊性腫瘤有漿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等。
良性的胰腺囊腫大多無症狀。導管內乳頭狀黏液瘤可能因粘稠的囊液堵塞胰管後引起胰腺炎發作,表現為腹痛。若囊性腫瘤惡變,患者可表現為上腹痛,餐後飽脹感,腹瀉,消瘦等症狀。
牟一平教授表示,胰腺囊性腫瘤是否需要手術,要根據病人的症狀、腫瘤的性質、位置以及病人隨訪的意願和條件等綜合決定。對有手術指證的良性的胰腺囊性腫瘤,功能保留性手術是最佳手術方式,但其難度和手術風險都很高,對手術醫生的技術要求也很高。目前,透過機器人手術,可以提高功能保留手術的成功率。對已惡變的胰腺囊性腫瘤,則需行標準的胰十二指腸切除術或胰體尾切除術。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路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