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少生病是多數人的心願,而生活中一些很少生病的人,他們往往都有這幾個共性。
1、不生氣
中醫講,“肝志為怒,脾志為思,肺志為憂,腎志為恐……”心情好,有益於身心健康,但經常生氣、發怒、抑鬱,患某些疾病的機率,要比不生氣的人高出好幾倍。
其實很多疾病都和生氣有關,不生氣就不生病。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疼痛科主任醫師王祥瑞2017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談到,生氣時心臟血流比平時增加了一倍,心臟的收縮力加強,心跳加速,大量的血液湧向心臟,會出現心律不齊、心肌缺血、胸悶、心慌。生氣也是誘發心絞痛和心肌梗死一大誘因。①
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郝萬山在其書中《不生氣就不生病》中談到,據美國亞特蘭大疾病控制中心的一項研究發現,90%的疾病都和精神壓力有關。只要我們把控好情緒這個關,我們就可以不得病,不得大病,少得病,晚得病。所以不生氣就不會生病。這也許很難做到,但至少是在腦子裡有這根弦,能時刻提醒自己也是好的。②
┃小貼士:
很多事情,回過頭來想,都是小事。所以該放的放,該忘的忘。無足輕重的事,能睜一眼閉一眼的過,遠比事事計較,事事較真要容易讓自己快樂得多。學會有個好心態,儘量少生氣,讓自己處在輕鬆、愉悅的生活環境中。
2、 不過度傷心
傷心是人常見的一種情緒,但如果長時間的過度傷心則可能會生病影響身體健康。
上海中醫藥大學科技人文研究院副院長、中醫心病科主任醫師陳麗雲2018年8月在健康時報刊文介紹,人在悲傷過度時有可能患上心碎綜合徵,嚴重者有可能真的會“心碎”致死。
心碎綜合徵也可以稱之為“應激性心臟病”。一般是指在受到巨大的精神刺激或者強烈的情緒變化時,心臟承受不了而致病,表現為心肌梗死、左心功能障礙,甚至猝死。臨床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輕重不一。通常在大的事件發生後,患者情緒受到強烈刺激產生極度悲傷或憤怒的心理時,在某時段中可能會有身體不同部位痛苦的感覺,如頭痛、眩暈、咽乾舌燥、消化不良、肌肉無力、胸悶憋氣等症狀,嚴重者則出現心肌壞死、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室顫,甚至猝死。③
┃小貼士:
有情緒時不要讓自己始終處於低落的情緒中,如果情緒不好時,可以找朋友訴說,或者做一些自己喜歡或感興趣的事,來緩解低落的情緒。
3、不熬夜
熬夜的傷害到底有多大?2017年10月,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被授予3名美國科學家,以表彰他們在研究生物鐘執行機制方面的成就。而生物鐘調節著人體至關重要的功能,例如行為、激素水平、睡眠、體溫和新陳代謝……這次諾貝爾獎的研究結果提示我們:當我們的生活方式總和我們身體內部的“計時器”作對時,患上各類疾病的風險就可能會增大。
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因為熬夜導致猝死的新聞,而這些也並非危言聳聽。解放軍聯勤保障部隊第九〇〇醫院腫瘤科主任醫師歐陽學農2013年接受健康時報採訪時表示,因為熬夜會導致內分泌激素水平的紊亂,使得細胞代謝異常,提高患癌風險。④
北京朝陽醫院急診科馬帥2019年在健康時報刊文指出,熬夜導致生物鐘紊亂,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使心跳加速,引發室速、室顫,造成心源性猝死。⑤
┃小貼士:
不要熬夜!不要熬夜!如果是被動熬夜,可以找一些方法提高睡眠質量,如睡覺時保持環境昏暗且溫度適宜等,此外,每天如果時間允許,要保證15-30分鐘的午休。
4、不亂吃
實際上,“病從口入”這句話不無道理。很多人經常“亂吃”,夜宵當晚餐、不按時吃飯、高油高鹽飲食……然而扎心的是,不合理的膳食是中國人疾病發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因素。《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中提到,全球疾病負擔研究顯示,2017年中國居民310萬人的死亡可以歸因於膳食不合理。⑥
2021年8月發表在《胃腸病學》上的一項研究,美國哈佛大學陳曾熙公共衛生學院營養系科學家調查了1991-2011年間超過2.7萬國人的隨訪資料,分析了飲食與生活方式風險因素對消化道癌症的“貢獻”,結果發現五個我國消化道癌症的首要風險因素:吸菸、紅肉攝入過多、水果蔬菜攝不足、肥胖、飲酒。可以說,5個因素中一半以上都與吃有關。⑦
┃小貼士:
日常飲食結構要合理,注意高維生素、高纖維素、低脂肪。維生素主要來自新鮮的果蔬,而纖維素的主要來源是果蔬和粗糧。需少吃豬、牛、羊等紅肉,可用適量雞、魚等白肉替代。
5、 不透支自己
如今社會生活節奏快,有的人工作起來幾天都不休息。但是,人體就像一個彈簧,過度勞累使自己身體透支會直接導致人體抗病免疫力快速下降。
解放軍總醫院第四醫學中心心身醫學門診主任彭國球在2012年接受健康時報記者採訪時指出,從疲勞到患病只要五步:輕度疲勞→身體沉甸甸→筋疲力盡→身體有恙→大病纏身。⑧
┃小貼士:
要注意勞逸結合,工作之外,要適當休息。尤其是在感覺到疲勞的時候,立即休息。
6、保持運動
適量增加身體活動,保持健康的身體對預防多種疾病有效。2021年9月發表在《體育運動醫學與科學》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運動不僅能改善整體健康,還會釋放出一種減緩癌細胞生長的“秘密武器”,運動後的肌細胞因子就具有抑制腫瘤生長的能力,給身體內創造一個“抑癌環境”。⑨
┃小貼士:
每個人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比如老年人不適合劇烈運動,可以選擇散步、打太極拳等,甚至沒事在小區溜遛彎也比整天待在家不動要好得多。
7、重視體檢
有人認為常規體檢意義不大,只有在需要檢查特定疾病時才去做檢查。而常規體檢更是“沒什麼用”。 事實並非如此。2021年一項發表在頂級醫學期刊《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研究回顧了近60年間的32項高質量研究後指出,常規體檢可以更好發現和控制慢性病,促進生活習慣改變、疫苗接種和癌症篩查,而且改善患者的自我健康感受。所以,即使是常規體檢,對於早期發現疾病也非常有效,很多人只在出現問題時才去看醫生,但這時可能已經為時過晚。⑩
┃小貼士:
不同年齡段需要注意的疾病不同,所以所需的體檢專案也不同。所以建議不同年齡段根據篩查建議以及自己屬於哪種疾病高危人群,有針對性地選擇檢查專案。
本文綜合自:
① 2017-10-24 健康時報 《氣順了,人才健康》
② 郝萬山.《不生氣就不生病》東方出版社出版
③ 2018-08-31 健康時報 《悲傷過度真會讓人“心碎”》
④ 2013-03-28健康時報《熬夜族,各科醫生都擔心你》
⑤ 2019-12-06健康時報《中年,請放過自己》
⑥ 中國營養學會《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科學研究報告(2021)》
⑦ WuY, Li Y, Giovannucci E.(2021).Potential impact of time trend of lifestyle risk factors on burden of major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in China. Gastroenterology. doi:10.1053/j.gastro.2021.08.006.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4389341.
⑧ 2012-09-20健康時報《疲勞到過勞只要五步》
⑨ Myokine Expression and Tumor-suppressive Effect of Serum following 12 Weeks of Exercise in Prostate Cancer Patients on ADT
⑩ Liss DT, Uchida T, Wilkes CL, Radakrishnan A, Linder JA. (2021). General Health Checks in Adult Primary Care: A Review. JAMA, doi:10.1001/jama.2021.6524
編輯:張萌
審稿:楊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