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整編74師為何會覆滅在孟良崮?整編83師師長李天霞見死不救是原因之一。但作為國民黨的統帥,無論是蔣介石還是陳誠和湯恩伯其實都沒有認真反思過一個問題,那就是,在大家都知道李天霞和張靈甫之間的矛盾已經到了無法調和的地步的時候,那為什麼還要把這兩個人放在同一戰場上呢?
要知道,國民黨軍隊之間的傾軋還是非常嚴重的,各部之間“勝則爭功,敗不相救”、“友軍有難,不動如山”的做法比比皆是。這還是互相之間沒有矛盾的部隊,要是部隊的主官之間有矛盾,不在危急之際在背後捅刀子就不錯了,還能指望他們拼死相救?
因此,孟良崮之戰還未爆發,整編74師就已經埋下了覆滅的隱患。
李天霞和張靈甫的資歷比較
要論資歷,李天霞畢業於黃埔三期,而張靈甫畢業於黃埔四期。黃埔三期和四期相比,其實在資歷上相差不多,黃埔三期王耀武的職位還高於很多黃埔一期生呢。
在抗戰即將勝利的1945年,國民政府組建4個方面軍,王耀武擔任第四方面軍司令官。在當時,蔣介石就準備授予王耀武上將軍銜,如果王耀武接受,那他就是黃埔生中第一個上將,比胡宗南還要早。
可是,王耀武害怕自己會成為眾矢之的,就沒敢要。要知道,擔任第4方面軍司令官,其在國民黨軍中的地位已經和盧漢、張發奎、湯恩伯等老牌將領們並列了,要是再接受上將軍銜,那些黃埔一期生們還不得把他給吃了?
因此說,資歷並不是升遷的唯一渠道。在這個意義上說,黃埔三期的李天霞敗給了四期的張靈甫其實不至於引起李天霞的過於仇視。
李天霞和張靈甫的職務比較
就從當團長的時間開始算起吧。
1933年,張靈甫當上了第一師獨立旅第1團上校團長,時年30歲。而李天霞則是在1934年才調任補充第一旅3團團長,時年27歲。
從二人的職務上來分析。在番號上看,獨立旅是一支獨立作戰的一線作戰單位,而補充旅則是二線部隊。因此,起碼在這個時期,張靈甫在軍中的地位是要高於李天霞的。
這倒不是李天霞就是沒有這個能力坐上一線作戰部隊的團長,而是他性格上的因素造成了他在副團職務上停滯了兩年。
早在1930年,李天霞就已經是國民黨中央教導第三師第9團副團長了,而此時張靈甫僅是營長。可是,由於第9團團長黃埔一期生夏楚中升遷為第14師40旅少將旅長後,所空缺的位置竟然沒讓李天霞轉正,這就讓李天霞很是惱火。一氣之下,李天霞以生病為由辭去了副團長職務,到了中央軍校武漢分校當了一個第8期的第9隊隊長,離開了一線部隊。
這件事暴露了李天霞性格上的一個弱點,那就是桀驁不馴,不聽招呼,每當事情不合心意就摔耙子不幹了。這個弱點直接制約了其在軍內的發展。畢竟,沒有一個長官會喜歡這樣的部下。
1934年,就在李天霞調任充第一旅3團團長後不久,他參加了對方誌敏領導的抗日先遣隊的“圍剿”,補充第1旅立下了“戰功”,李天霞也獲得了旅長王耀武的賞識。
補充第一旅在國民黨軍隊中其實是一支很特殊的部隊。蔣介石之所以任命王耀武擔任旅長,其目的就是在培養王耀武。因為王耀武曾經在第四次“圍剿”紅軍的宜黃之戰中表現突出,獨守孤城24天,由此獲得了蔣介石青眼有加。但是,由於此時很多黃埔一期生也不過是團長職務,要是冒然提拔王耀武為一戰作戰部隊的旅長,勢必會引起大家不滿,因此,蔣介石才委任王耀武為補充旅旅長。
但是,補充一旅雖然不是一線部隊,但是兵員數量、武器裝備和軍官配備卻並不弱。而且,蔣介石為了使王耀武在補充一旅不會由於資歷的問題有掣肘,所派去的軍官都是三期以下的,就這樣,李天霞來到了補充一旅。
1936年,補充一旅來到漢中駐軍,升級為新編11師,後又改番號為第51師,李天霞升任少將副師長。
在國民黨的部隊系統內,一支部隊要想升格,一般都需要三步走,先是番號為“暫”,比如暫編第5師;接下來為“新”,比如新編11師;然後才是正式的番號,如第51師,補充第1旅由“暫”到“新”再到51師,這就意味著李天霞終於進入了一線部隊並且樹立了其在軍界的地位。而此時的張靈甫卻因“殺妻”案件被蔣介石關在監獄裡。
淞滬會戰爆發後,第51師被編入第74軍開赴淞滬戰場,張靈甫之前因為有人保薦出獄,投奔了在漢中駐軍的王耀武,被任命為上校行走。所謂行走,就是僅有軍銜,沒有實際崗位等著補缺。
從軍銜來看,張靈甫和李天霞僅差一級,但從實際地位來看就差得太多了。張靈甫是行走,和李天霞差著副旅長、旅長和副師長三級呢。因此說,從此之後,張靈甫每逢見到李天霞總是畢恭畢敬地稱呼為“霞公”。
在民國時期,凡是稱呼對方為“X公”的,必定是下級稱呼上級,而上級為了表示謙虛和客氣,一般都稱呼對方為“X兄”。由此可見,張靈甫在51師也好,在74軍也罷,都是無法與李天霞相提並論的。
李天霞和張靈甫的戰功比較
在這裡首先要明確一個事實,那就是張靈甫之所以會在當下這麼出名,儼然成為了“網紅將軍”,是沾了整編74師的光,而不是整編74師沾了張靈甫的光。
74軍剛組建時僅有第51師和58師兩師之眾,1939年,第57師施中誠部加入74軍,使得74軍成為當時國民黨軍中少見的三師甲種軍。
令74軍名聲鵲起的是上高戰役,在這次戰役中,李天霞率領的第51師立下了首功(此時王耀武已經擔任軍長,師長一職由李天霞接任),並獲得了第一號武功狀。而張靈甫所在的第58師雖然在副師長雖然打得也不錯,但是戰功卻既不能與李天霞率領的第51師相比,也不能與餘程萬率領的第57師相比,因為此戰過後,餘程萬獲得了第二號武功狀,僅有58師一無所得。
因此說,張靈甫雖然在抗日戰爭中幾乎參與了所有的大戰,但並沒有什麼過多精彩的戰功。在這個意義上來說,他不如李天霞。
整編74師師長之爭
1944年,王耀武被提升為第24集團軍總司令。在之前,王耀武擔任第29集團軍副司令的時候可以兼任第74軍軍長,可是,現在王耀武已經擔任了正職,指揮4個軍,再要兼任74軍軍長就有專權之嫌。可是,74軍三個師長李天霞、餘程萬和張靈甫都不是等閒之輩,都對74軍軍長之位虎視眈眈,讓誰來幹都會得罪另外兩個人。況且,李天霞已經擔任了74軍第一副軍長之職,餘程萬雖然在常德之戰後被判刑,但不久就會被保釋而出,不僅官復原職,而且還成為了74軍的第二副軍長。張靈甫雖然資歷較淺,但是性格魯直,深受王耀武的喜愛。當年張靈甫在釋放出獄,無人敢用之時,還是自己伸出熱乎乎的大手拉了他一把。張靈甫是個知恩圖報之人,在抗戰時期唯自己之命是從,是個不錯的幫手。如果能夠提拔張靈甫為74軍軍長,那自己在74軍的影響力將會持續下去。相對於桀驁不馴的李天霞,政工系統出身的餘程萬,還是張靈甫比較貼心。
可是,國民黨軍隊內的論資排輩使得王耀武不敢輕易觸犯這個潛規則。為了破局,王耀武只得把擔任第100軍軍長的施中誠拉了回來當這個74軍軍長。
王耀武的考慮是,首先,施中誠的資格是沒問題的,就算是相比黃埔一期的餘程萬也不弱;其次,74軍的57師可是施中誠的老部隊,在74軍中,施中誠可是原始股東,他的迴歸沒有人敢說二話。待到自己把關係理順之後,把李天霞和餘程萬都安排到其他部隊去擔任軍長,那空下來的位子不就是張靈甫的了嗎?
於是,1944年3月,施中誠走馬上任,擔任了74軍的軍長,而李天霞也得到了晉升,到了100軍去接替施中誠,原第二副軍長餘程萬則順位擔任第1副軍長,張靈甫擔任第二副軍長。
抗戰後期,張靈甫、李天霞分別進入陸軍大學學習,但是結局卻截然不同。首先,二人的期次不同。張靈甫雖然資歷稍淺,職位稍低,但進入的卻是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2期,而李天霞進入的是第3期,雖然僅有一期之差,但在資歷上二人已經拉平,在日後安排職務時,張靈甫就不會落後於李天霞。
果然,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開始整編,第74軍被整編為第74師,張靈甫擔任師長,第100軍被整編為第83師,李天霞擔任師長。滿以為自己在100軍過渡一下就可以回到老部隊擔任師長的李天霞被王耀武和施中誠耍了。
筆者有理由相信,在李天霞赴100軍當軍長之前,王耀武和施中誠肯定在暗中許了什麼願給李天霞。或許就是讓李天霞到100軍過渡一下,施中誠不就是以74軍副軍長的身份到100軍過渡了一下然後再回到74軍當軍長的嗎?
嚴格來說,這不能怨張靈甫,畢竟誰都想當官,何況還是整編74師這樣的部隊。要怨還得怨王耀武,正是在他的操作下,施中誠先是給張靈甫佔位,待到張靈甫資歷足夠之後,施中誠就被提升為20集團軍副總司令,把位子讓給張靈甫。施中誠也是個明白人,還當什麼副總司令啊?他這是在軍內把李天霞得罪大發了。因此,48歲的施中誠以年老體衰為名辭去了軍職,回家鄉辦教育去了。
至於那位也有資格爭整編74師師長的餘程萬則更慘,被視為編余軍官安排進了中央訓練團兵役班受訓。而張靈甫則春風得意,出任了國民黨軍王牌74師的師長,併兼任了南京衛戍司令一職,這個職位之前也是施中誠的。
整編第5軍軍長之爭
內戰爆發後,整編74師以兇猛的火力和精良的訓練在戰爭中大出風頭,尤其是在第二次漣水之戰中使得華野六縱損失了5000餘人,獲得了國民黨軍方的大力嘉獎。
在攻佔了當時山東解放區首府臨沂之後,國民黨為了籌其功勞,提升張靈甫為整編第5軍軍長,命令已經下達,只待張靈甫率部攻下蒙陰之後就走馬上任。可是,這再一次觸碰到了李天霞的利益。原來,李天霞也在積極謀求整編第5軍軍長一職。
那麼,張靈甫為何不立即到第5軍走馬上任卻偏要攻佔蒙陰之後再去就職呢?其實也很簡單,在張靈甫看來,之前華野的“節節敗退”都是他的功勞,在大功即將告成之際,他哪能放棄而去呢?如果在立下大功之時再到第5軍任職,那第5軍的官兵還不得高看自己一眼?
事後證明,正是張靈甫的 這次搶功才使得他喪命孟良崮上。
如果說,張靈甫在謀求整編74師師長的時候確實是在暗地裡玩了一些貓膩的話,那麼,此次出任第5軍軍長確實和張靈甫沒有一點關係。
原來這次是74軍首任軍長俞濟時搞的鬼。
當時國民黨軍隊為了對付華野準備組建幾個機動兵團,第5軍所在地部隊準備擴編為第2兵團,兵團司令內定為邱清泉。可如此一來,第5軍軍長的職位就空出來了。而俞濟時不甘寂寞,準備把整編74師副師長蔡仁杰推到師長的位置上,張靈甫則升任第5軍軍長。
可是如此一來,李天霞頓時新仇加上舊恨,哪能不對張靈甫恨之入骨?因此說,在孟良崮之戰中,李天霞對命令陽奉陰違,對救援張靈甫不賣力就是很正常的事情。
其實張靈甫也知道,在兩次升職的問題上已經把李天霞得罪死了。為此,他在進攻蒙陰的時候就主動提出自己不受李天霞的節制改為由黃百韜節制。
可黃百韜也並不是如傳說中的那般是個老實人,他雖然也去救張靈甫了,但是卻對命令打了折扣,本來應該全軍出動卻僅出動了4個團。
雖然不敢說換了其他國民黨軍隊就一定會去救張靈甫,或者能夠救援成功,但絕對會比李天霞強。因此說,在把李天霞和張靈甫這一對冤家放在同一戰場就是個錯誤,在這一點上,無論是蔣介石、陳誠還是王耀武和湯恩伯都犯了大錯誤。
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太驕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