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擇雜談由天擇創辦,歡迎關注。
1945年初,雖然在中華大地,日軍的力量仍然不容小覷,但是它的敗象已現,因為在太平洋戰場,日軍的海空軍力量不斷被美軍摧毀,而日本的陸軍則在中華大地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一個直觀的現象是日軍的攻勢行動早已不如以前,而且隨著戰爭的進行,日軍的新兵數量多,且多數是老弱病殘的人,日軍的作戰能力早已今非昔比。
日軍一旦戰敗,就說明國共共同的敵人將會消失,那麼誰能在戰略上贏得主動權,將直接影響鬥爭的程序和結局,所以國共兩黨都在佈局、謀局。
這時身在山西的閻錫山把目光看向了上黨,因為上黨的戰略地位太重要了。
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是古時長治市的別稱,其東部透過太行山脈與河北、河南兩省分界,西面透過太嶽山脈與臨汾交界,北面透過五雲山與晉中接壤,南面透過王莽嶺與河南新鄉市毗鄰。
因上黨處於山西、河南、河北的交界處,上黨被我軍佔領,就阻斷國民黨軍北上的通道。
也就是說,抗日戰爭勝利後,蔣介石要想把他的精銳部隊由大西南從陸路運到華北和東北,上黨地區是重要的戰略通道,我軍佔領上黨就扼住了國民黨大軍進軍華北和東北的咽喉。
對於一點,蔣介石很清楚,閻錫山也很清楚,閻錫山甚至幻想,如果佔領了上黨,就可以阻止蔣介石的中央軍進入華北,他就有機會獨佔華北,那麼他就有與蔣介石叫板的機會。
另外還的一個重要的原因,上黨地區被認為是“天下之中”,所以有句古語:“得中原者得天下,而欲得中原,則首先要佔據上黨。”
出生於1883年的閻錫山從小接受封建教育,所以其非常迷信,他有一次去洛川的時候,因為洛川諧音“落川”,而閻錫山的字是“伯川”,他於是轉移到宜川,他覺得宜川與伯川更適宜。
山西五臺山上有一座靈鷲寺,閻錫山每次途徑這裡都會去燒香拜佛。這件事還是因為他的母親,他的母親說他是在靈鷲寺裡抱出來的,他與靈鷲寺有緣。至此之後,閻錫山就覺得自己與普通人不一樣,他覺得自己或許是神仙轉世。
無論是從軍事戰略的角度,還是從迷信的角度,閻錫山都對上黨情有獨鍾。所以在1945年日軍敗象已現的時候,閻錫山就對上黨動了歪心思。
1945年2月16日,閻錫山召開同志會第四次骨幹會議,研究部署日軍投降後如何搶佔勝利果實的問題,在這一點上,閻錫山要比蔣介石高明得多。
閻錫山的主要心腹骨幹都參加了這次會議,這其中就包括閻錫山的愛將史澤波。
生於1899年的史澤波,字恩澍,河北省滄州泊頭富鎮張望屯村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8期步科畢業,畢業後從基層幹起,後來當過團長、師長,1943年9月升任第19軍軍長。
在抗日戰爭中,為挽回國軍戰場的不利處境,史澤波曾赤膊上陣,率領突擊隊拼死奪取日軍南懷化附近的一處制高點。隨後在呂梁山一帶與日軍進行遊擊戰,鬥智鬥勇,多次取得勝利,鼓舞了晉軍抗戰計程車氣。
總之一句話:史澤波是中國國民黨軍隊閻錫山部中為數不多的一位能打的將軍,閻錫山非常清楚這一點。
第四次骨幹會議一結束,閻錫山便召見了史澤波,徵詢他對佔領上黨的意見,史澤波說:
“去是能去得了,但是站不住,因為兵力無法集中起來,無法佔領那麼大的地方,如果把兵力分散開就會被一個個吃掉。”
史澤波是一個軍事將領,對我軍的戰役戰術頗有研究,應該說史澤波的看法還是非常正確的。
然而閻錫山並不這麼認為,他認為總體上看,國民黨軍比中共的軍隊強大得多,而且就山西的兵力對比看,他手上掌握的部隊不僅數量佔優勢,武器裝備也佔優勢。
史澤波和閻錫山的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因為一個從戰役角度考慮的,一個從戰略角度考慮的,但是戰略問題必須要靠戰役去實現,閻錫山認識不到這一點,蔣介石也認識不到一點。
所以在1945年8月15日,日本剛一宣佈投降,閻錫山就向蔣介石建議偷襲上黨,而蔣介石也想借此來試探一下中共的實力,好在國共談判中爭取籌碼。蔣介石迅速給閻錫山下了一道命令:立即偷襲上黨。
國民黨軍第二戰區司令長官閻錫山秉承蔣介石旨意,在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的第四天,即8月19日,就命令第19軍軍長史澤波指揮4個步兵師、1個挺進縱隊(相當於師)和部分偽軍共1.7萬人,大舉入侵晉冀魯豫根據地。
史澤波雖然對於這一軍事行動並不贊成,但是在閻錫山的嚴令下,他不得不執行命令。
然而令史澤波沒有想到的是,這次軍事行動出奇的順利,史澤波率領全軍人馬,在沿途日偽軍的掩護下,從臨汾、浮山、翼城向上黨挺進。但在路上沒有遇到任何阻攔,好像這一帶根本沒有中共的軍隊一樣。
這使史澤波產生了一種錯覺,八路軍的力量沒有那麼強大,劉伯承沒有那麼厲害,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麼?答案當然不是。
其實經過全面抗戰,中共已經建立了非常系統高效的情報網,國民黨軍到處都有中共的情報人員,而國民黨在中共內部的情報人員基本上被清除掉了,最明顯的例子是國民黨軍統向延安多次派遣情報人員都是有去無回。
在史澤波進攻上黨前,中共在太原的地下黨就得知了情報,並迅速將情報傳遞給了八路軍晉冀魯豫軍區情報部門,情報部門立即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在延安的劉伯承,因為劉伯承他們在此前的1943年,就回延安參加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
劉伯承一看事關重大,立即就將這一情況給毛主席做了彙報,毛主席沉思片刻後問劉伯承:如果讓國民黨軍佔領上黨,我軍是否有把握把上黨收回來?
毛主席的意思很明顯,如果國民黨軍攻佔上黨,就會在政治上陷於被動,中共則會在政治上處於有利地位。如果我軍能夠收回上黨,那麼我軍既可以將佔領上黨的國民黨軍消滅,又可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動,何樂而不為呢?
當然這一切都以我軍能夠收回上黨為前提。
劉伯承經常和閻錫山的軍隊打交道,他清楚閻軍的戰鬥力,他非常肯定地對毛主席說,可以從閻軍中收回上黨。
劉伯承是我軍有名的軍事家,從來不做沒有把握的保證,毛主席清楚這一點,他當即決定:對於國民黨軍偷襲上黨,我軍不得阻攔。
對於毛主席定下的這一計策,劉伯承當即會意、深表贊同,這等於將戰略和戰役問題結合在一起了,這和閻錫山的決策是完全不同的。
國軍即將大舉進攻,我軍已獲得可靠情報,毛主席卻下令不得阻攔,對於毛主席這一計策,蔣介石和閻錫山都中計了,包括國民黨軍智囊陳誠,而陳誠的看法更要樂觀,他認為中共的軍事力量不值一提,後來全面內戰時,陳誠叫囂三至五個月內解決軍事問題。
由於毛主席命令讓閻軍佔領上黨地區,結果就出現了史澤波不費一槍一彈佔領上黨地區的奇怪現象。
對此,當時控制上黨地區的八路軍太行軍區副司令員李達在1985年的回憶錄中這樣寫道:
“我黨為了讓閻錫山在全國人民面前暴露其侵佔我軍民抗戰勝利果實的罪惡行徑,當該部透過和進攻我解放區時,我軍並未阻擊,而是讓其透過。這樣,人民便會看清楚,是蔣介石的閻軍在發動進攻,搶奪人民的勝利果實。若非如此,閻部豈能如此順利地進入我太行腹地呢?”
閻錫山攻佔上黨後,我黨立即揭露了閻錫山的罪惡行徑。
1945年9月11日,正在重慶的周恩來把閻錫山在上黨地區向解放區進攻的情況告訴民主派人士張瀾,張瀾氣憤地說:
“公開打電報請你們來談判,又背地裡發動戰爭,絕對不允許國民黨這麼顢頇!”
1945年9月14日下午,張瀾直截了當地責問國民黨的談判代表張群和邵立子:
“閻錫山為啥不給蔣先生留一點面子?重慶在談,山西在打,這不是貽笑天下嗎?蔣先生不感到難堪麼?”
張群心知肚明,閻錫山進佔上黨是蔣介石授意的,但是他揣著明白裝糊塗:
“這是閻錫山的個人行動。”
閻錫山雖然偷襲上黨成功了,但是國民黨在政治上卻陷入了極大的被動,各民主黨派紛紛譴責蔣介石、閻錫山挑起內戰,廣大人民群眾也知道了蔣介石明面上和談,私下卻發動軍事進攻的醜惡行徑,中共贏得了政治上的主動。
國民黨的軍隊佔領上黨,中共在贏得政治上主動的同時,也在軍事上開始了收覆上黨的行動。
毛主席和即將回到太行根據地的劉伯承、鄧小平談話,要他們回到前方後,放手打,並說:
“同志們擔心我去談判的安全。蔣介石這個人我們是瞭解的。你們在前線打得好一些,我就安全一些,打得不好,我就危險一些,你們打了勝仗,我談判就容易些,否則就困難一些。”
雖然劉伯承事先向毛主席說可以收回上黨地區,但實際上當時的困難還是非常大的。
當時的晉冀魯豫根據地控制了80多個縣,擁有2400萬人口,近30萬部隊和40萬民兵。但是卻沒有正規的野戰兵團,這些部隊還分散在各地進行遊擊戰
為此,劉伯承採取了超常舉措,那就是邊收攏部隊邊組建野戰兵團,劉伯承一針見血地指出此戰的關鍵點:
“當前最急迫的任務是集中分散作戰的部隊,要看誰集中得快,集中起來,形成拳頭,就是勝利。”
我軍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不講條件地執行上級的命令,在劉伯承的指示下,晉冀魯豫快速編組了太行、太嶽、冀南三個野戰縱隊,並大量擴充民兵。
劉伯承從這些部隊中抽調了一個縱隊以及地方武裝共3.1萬餘人用於收復上黨,另外還有5萬民兵配合作戰。
這種邊組建邊作戰的行動令劉伯承記憶猶新。解放後劉伯承曾充滿感情地回憶道:
“幾萬遊擊武裝還穿著五顏六色的衣服,就集合起來開上前線去了,成千上萬的民兵排成整齊的佇列參加戰勤工作。”
另一方面,劉伯承要求部隊創新攻堅戰法。因為參戰部隊的火力非常弱,依靠現有火力難以實施攻堅任務。
根據資料顯示,整個晉冀魯豫軍區僅有6門山炮,僅半數團有迫擊炮2~4門,重機槍3~4挺,新戰士大多數使用大刀長矛,就是步槍彈藥也極度缺乏,不少數步槍僅有子彈數發。
用如此弱的火力去攻佔有防禦設施的上黨是非常困難的。不過這難不倒參戰部隊,他們創造了坑道爆破法,並首先運用這一戰法攻克了襄垣縣城。
襄垣縣城位於長治北90華里,城防比較堅固,為此,太行軍區部隊第13團挖了100多米的地道通到城牆底下,用滿滿一棺材炸藥炸開了城牆,攻城部隊乘勢湧入城內,經過4個小時的激戰,斃敵350人,俘敵450人。
襄垣攻堅戰的勝利代表了我軍利用坑道攻堅戰法的成功。
野戰部隊組建了,也創新了攻堅戰法,但是對城市攻堅畢竟不是我軍的強項,而且費時費力,傷亡也不小,如何誘使敵人走出工事進行野戰,這是劉伯承思考的一個問題。
為此劉伯承採取圍點打援的戰法,和敵人的援軍打野戰殲滅敵人,然後再攻堅。結果我軍透過野戰一次就殲滅閻錫山增援的兵力2.3萬人。
上黨戰役是抗日戰爭勝利後解放區部隊反擊國民黨軍進攻所進行的第一個較大規模的殲滅戰,此戰共殲敵3.5萬餘人,其中俘虜3.1萬人,包括將級軍官27人,繳獲山炮24門、迫擊炮30多門、輕重機槍2000餘挺、長短槍1.6萬餘支。
與軍事上勝利相比,我軍在政治上更加有利,因為不僅鞏固了晉冀魯豫解放區的後方,而且加強了中共在重慶談判中的地位。
果然不出毛主席的所料,在戰場上屢遭重擊的蔣介石,不得不在談判桌前收斂起囂張的氣焰,同意了中共的提議。
就在上黨戰役結束前兩天,也就是1945年10月10日,經過43天的商談,國共雙方終於簽署了《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
所以事後大家都感嘆毛主席的決策太高明瞭。
天擇是作者的筆名,對歷史和哲學頗有研究,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