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一個做浮漂的廠家給我來電話,問我:加個微信可以嗎?我欣然應允。釣魚人之於漁具店是顧客、上帝,那麼我們漁具店之於廠家也是顧客兼上帝關係。
其實每天都有好多廠家加我微信,一開始我還同意,隨著通訊錄上發廣告得越來越多,後來我就一律不想加好友了。只是人家特意打來電話,咱又不好意思拒絕,就答應了他的好友請求。
對方自稱是臨湘的一家浮漂廠,有很多便宜的浮漂,甚至一塊、兩塊的都有,告訴我有需要的話可以聯絡他。聽到他的口音讓我想起了之前一直上門送浮漂的一位臨湘朋友,他的經歷堪稱浮漂行業的一個縮影。
臨湘小夥的推銷之道
五年前,我正在店裡收拾衛生,一位打扮時髦的瘦小夥推門進來了。一進門,他就微微一笑,問我生意咋樣?我以為他是來買魚具的,就笑著對他說:一般吧。
然後他在店裡轉悠了一會兒,說自己初來乍到,想在這裡住兩天,閒著沒事想弄根魚竿玩玩。
年輕人買東西一點也不拖泥帶水,不一會功夫就置辦了一套簡單的釣魚裝備,一共花了百十塊錢吧。
把裝備裝到車上以後,他又返回了店裡,問我需要不需要浮漂。這時我才意識到,他原來是上門推銷浮漂的。
其實我家已經有一個固定的浮漂供應商,但人家剛剛買了我家魚竿,也不好意思推辭,就讓他把樣品卸下來看看。如果有需要的呢,就留下部分。
我和臨湘小夥達成合作關係
交談過程中我才知道,他和我家的那個供應廠家負責人是表兄弟。他告訴我:你要我表哥的貨和要我的貨一樣,如果你家現在不缺貨,我下次再來。
見小夥子很誠懇的樣子,我特意留下了一批浮漂。心想:賣誰的不是賣?更何況他們是表兄弟關係。
後來他表哥了知道了這件事情,加上小夥剛開始跑市場不容易,就特意把這一片市場讓給了表弟。於是,我們這位小夥達成了合作關係。
第二年來的時候,小夥子換了一輛越野車。我當時開玩笑和他說:你這是賺了大錢了呀,幹了才一年,就換新車了。
他嘿嘿一笑說道:哥唉,你可別笑話我了,我換車是被逼的。原來的那輛家庭轎車根本裝不了多少貨品。為了拉得多一點,我才換了個大點的車。
然後他和我訴苦道:這一年我跑了全國好多地方,但總體形勢並不好,有時候一天跑上十幾個客戶連油錢都賺不出來,還把自己搞得特別累。
第三年來的時候,小夥告訴我:哥,以後我可能不再來上門送貨了。去年跑了一年,新客戶開發了沒幾個,全憑老顧客照顧。你有我的聯絡方式,以後要貨我們就電話聯絡吧。
在他回家後的第二年,我去了天津漁具展。看到展會上也有好多浮漂展位,就打電話問他開展了沒有。他說:沒有,現在競爭太激烈了,去一趟成交了了,有時候甚至展位費都賺不出來,以後就參加家附近的漁具展了。
我個人對浮漂比較在意,看不見、摸不著的產品心裡沒底。那次,因為他沒到展會,我直接在參展的其他廠家現場訂購了一批浮漂。
浮漂行業前景讓人堪憂
之後我還是堅持“眼見為實”的原則定購浮漂,因此漸漸和那位小夥斷了供應關係。又過了一年,我透過朋友圈發現他已經改行了。
當時我問他為啥?他說現在沒法做了,利潤低得可憐。與其和別人拼個你死我活不賺錢,還不如趁早另謀出路,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啊。
直到現在,我又碰上了一家臨湘的浮漂廠。暫且不管他的質量如何,這價格確實也太低了。我忍不住問他:價格這麼低,你能賺錢嗎?那邊回覆說:現在形勢就這樣,乾死一個算一個啊。
他這一席話倒讓我想起了前幾年我們這邊一個產業鏈慘遭滑盧鐵的故事。一個鄉鎮經過多年的經營形成了一定規模的安全網產業鏈,一個鎮上有好多家安全網生產廠家。隨著廠家越來越多,大家開始到處競爭價格。
比如有個建築工地剛接到了個比較低廉的報價,不一會又來一個廠家,卻給出了更低的價格。這樣惡性迴圈下去後,一些廠家為了竟價,居然從原材料上做文章。以次充好,低價傾銷。
結果,事出有因,被當時的“焦點訪談”給曝了光,整個產業鏈迅速萎靡不振,不負往年雄風了。
後記
在這裡我想說的是,浮漂的惡性競爭已經到了非常嚴格的地步。浮漂的成本差幾塊錢,其質量就會截然不同。然而,現實情況是低價、低質的產品層出不窮,追求品質的那些廠家的市場份額在被一步步蠶食,甚至紛紛倒下。我想,這絕不是釣魚人想看到的結果吧。
(原創: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