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首席記者 王海榮
12月27日,第二十三屆中國國際高新技術成果交易會在深圳開幕,中國科學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在參加2021中國高新技術論壇時就“未來科技創新與顛覆性技術”發表主題演講時指出,數字社會對能源需求激增,未來依託量子計算技術和“人造太陽”,有望解決能源危機。
在未來的40年到100年裡,由於現代社會對能源的持續剛性需求,地球上的化石能源將逐漸枯竭,而在另一方面,人類社會正走進超大資料時代的資訊儲存,預計到2025年,現代社會所產生的資料量將裝滿2000億個1TB硬碟,平均每個人擁有30個硬碟,光是儲存這些資料,其成本就需要500億元。
資料量龐大,對於計算機的計算能力也不斷提出更高要求,但是傳統計算機的運算速度與電晶體數目呈線性關係,如果要獲得更快的運算速度,超級計算機就會需要更龐大的機房和能源消耗。
對於這些人類社會將面臨的問題,薛其坤認為,量子計算機和量子網路,具有運算速度快、消耗能量極低、安全係數超高等特點,將成為未來30年顛覆性的資訊科技之一。而在能源方面,人類終將實現聚變能源技術,透過“人造太陽”,獲得無限、清潔、安全、廉價,可以保障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終極能源技術。“核聚變的原料是海水中的氘,易於提取。根據國際原子能機構,地球上的氘產生的聚變能量夠人類使用900億年。”薛其坤說。
在展望未來終極能源技術的重大問題,如何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時,薛其坤提出了自己心目中的幾個發力點:能發現價格比擬於矽、效率達到40%的太陽能材料嗎?能發明高效分解水制氫、安全高效儲氫的方法和技術嗎?能發明基於清潔能源的“人造汽油”的發動機等嗎?能實現基於高溫超導的受控核聚變的“人造太陽”嗎?
“這是我從物理學家的角度提出的未來的科技創新問題。”薛其坤說。
審讀:孫世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