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不僅是旅遊勝地,還是美食之都。這裡的美食非常多,什麼撒撇、手抓飯、大理生皮、野生菌、汽鍋雞、火腿,多得不得了!
今天,和大家介紹一道菜——吹肝!
吹肝是滇西北各民族(白族,彝族,納西族等)常採用的豬肝做法,幾乎家家戶戶都喜歡吃。有賓客到家時,這就是一道招待賓客的拿手好菜!
這道菜是一道將新鮮豬肝用插入的麥竿兒吹脹到最大,然後撤掉麥竿兒,將脹大的豬肝用蒸籠蒸熟,放涼,切片,拌入芫荽、醬油、醋、辣椒、味精和鹽後即成的菜品。
和我們一般常吃的豬肝不一樣,這道菜非常爽口!吃起來也比直接切了炒的豬肝,味道要好很多。畢竟,它的製作工藝就比一般的豬肝要複雜。
製作吹肝,是非常考驗肺活量的。
要製作吹肝,首先一定要選擇新鮮的豬肝,然後找一根中空的竹管,拼命地往裡面吹氣,邊吹邊輕輕地拍,讓氣體均勻地分散在豬肝的每一個角落。
當然,這個過程對於技巧和力道的控制,是有講究的。力氣不夠,吹不起來,力氣太大,又很有可能把豬肝吹炸了,反而漏氣。(如果真有漏氣的情況,必須把破開的地方捆紮住再繼續。)
這樣操作一段時間以後,吹好的肝,就會變得像一隻燒透了的板鴨。
這時候,就需要把事先準備好的作料,填塞到豬肝氣孔通道里。塞得差不多以後,再在外表抹上一層精鹽。最後找根繩子,把豬肝掛起來,自然風乾。(在肝瓣之間用包穀核夾著,可以防止生蛆,或幹不透產生怪味。)
耐心地等待一段時間,等到豬肝顏色慢慢變深,就可以食用了。“吹肝”可燉、可煮、可蒸、油炸。
食用時,把吹肝略煮一下,你就會發現,吹肝就像海綿一樣,切面密佈著氣孔,蘸一下佐料,味道也特別容易滲進去,特別可口。
據說,“吹肝”可自然儲存10個月以上,製作時間也是有講究的,一般要選在一年之中最冷的“三九”季節,這樣製作的佳餚才不會變質腐敗。
佐料呢,一般會用當地人自家種的紅辣椒,加上花椒、醋、醬油和食鹽、蔥花、蕪荽和楊梅等調料。
吃起來香酸四溢,味道獨特,回味無窮。有機會到雲南了,一定要試一試,感覺真的太爽口了!
不過,在當地吃“吹肝”,還有個習俗,說是每位客人只能吃6片。
絕對不是小氣啊,這背後涉及到一個傳說。
傳說,唐代初年,雲南洱海一帶居住著六個少數民族部落,歷史上稱為“六詔”,他們是白族的始祖。每年,到給唐王朝進貢禮品的時候,每個“詔”都要獻上一份貢品,然後,大唐會給每個“詔”一份回禮。
所以,“六禮”,是白族同胞根據祖先留下來的習俗,流傳下來的。六,也有諧音的意思,“六六三十六,有福又有祿”,以示慶賀。
圖源網路,侵刪
有吃過的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