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關注是最大的動力,敬請支援關注
在大約3400多年有記載的歷史中,3200多年有戰爭,只有200多年的和平。而當人類歷史進入2世紀之時,一場世界規模的戰爭,人類歷史上第一次世界規模的大戰,正好不留情地、無可避免地向人類走來。對歐洲來說,自從1815年拿破崙被擊敗之後,歐洲的奧、英、普、法、俄五個大國之間很久沒有發生戰爭,直到1854年才有克里米亞戰爭,而參加者僅有英、法、俄三國。可以說,在19世紀上半葉,歐洲太平無事。
在克里米亞戰爭後,1859年,拿破崙三世由於幫助義大利統一曾對奧地利發動戰爭,接著是一系列的日耳曼統一戰爭一一即1864年的普丹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和1870年的普法戰爭。1878年,由於俄國侵入土耳其的歐洲密分,使歐洲瀕臨全面戰爭的邊緣,但經過柏林會議的調解,危機安然渡過。此後歐洲又經過了長達40年的和平,直到1914年為止。40年中,雖然有幾個小國打過幾次戰爭,但五個大國都沒介入。在這期間,歐洲各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意大利於1870年合併成一個統一的國家;比利時從荷蘭分出而變成一個獨立國家;希臘於1832年獨立;羅馬尼亞於1856年建國;保加利亞於1898年復國;土耳其的歐洲部分逐步瓦解…
而這些變化中最重要的,為後世帶來深遠影響的是德意志的勃興。自從13世紀中葉開始起,日耳曼即一蹶不振。帝國瓦解,日耳曼被分裂成幾百個小國,最後由於3年的宗教戰爭把日耳曼人分成了兩個敵對的陣營。7年過去,日耳曼帝國曾經一度是西方世界的屏障,對抗阿拉伯人、匈牙利人、蒙古人的萬里長城,如今卻變成異族的戰場。日耳曼已經沒有自己的海岸線。波蘭、瑞典、丹麥和法蘭西都佔據著其領土的一部分。18世紀初,普魯士從日耳曼的北部起。1701年,菲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之後,這個國家在日耳曼民族中一枝獨秀,經過百餘年的奮鬥,終於進入歐洲大國之林,然而只能算是歐洲大國中的最後一名。
1861年,威廉一世即位為普魯士國王。他以俾斯麥為相,毛奇為將,以統一德意志為目前,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先後打敗丹麥、奧地利等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對德意志萊茵河地區懷有野心,力圖阻止德意志的統一,繼續控制南德四邦,保持德意志南北分裂狀態,以防止德意志成為他稱霸歐洲的勁敵。1870年7月19日,拿破崙三世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藉口對普魯士宣戰,拿破崙三世企圖速戰速決,打敗普軍爭取戰爭的勝利,但他過低估計了普軍的力量,而法軍只有30萬人,指揮能力和軍事裝備也不如普軍。戰爭開始後,拿破崙三世自任法軍總司令,於7月28日親臨麥茨指揮作戰。
法軍在沒有完成進攻準備的情況下,向普軍發動進攻,雖攻下了幾座小城,取得一些戰果,卻充分暴露了法軍的弱點。8月4日,普通軍分三路大軍發起全面反擊,越過法國邊界,開啟通往阿爾薩斯的通道。法軍麥克馬洪元帥率軍在維森堡以南同普軍激戰遭到慘敗,被迫放棄阿爾薩斯向南錫撤退。與此同時,北路和中路普軍又打敗巴贊元帥率領的法軍。巴贊被迫退到麥茨一線,普軍又開啟通往洛林的通道。由於法軍節節敗退,普軍迅速佔領阿爾薩斯全境和洛林的大部分地區。法軍重整軍隊,但還沒有投入戰鬥、普軍又從兩翼包抄過來,切斷了法軍的退路,將拿破崙三世和麥克馬洪元帥包圍在色當城內。7月1日,雙方在色當決戰。普軍以20萬兵力和近700門大炮,猛烈向法軍攻擊。法軍在普軍的猛攻下,傷亡慘重。麥克馬洪元帥負傷,法軍全線崩潰。9月2日,拿破崙三世率10萬法軍向普軍投降。拿破崙三世會見俾斯麥,簽訂了投降書,將10萬法軍和39名將軍交給普軍,自己也成了俘虜。普法戰爭以法國慘敗而告結束。1871年5月,雙方簽訂了《法蘭克福和約》。法國把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割讓給德國,向德國賠款億法郎。這個和約嚴重影響了法國的經濟發展,使兩國結下深仇,並加劇了歐洲的緊張局勢。
71年8月,在一片勝利聲中,威廉一世在法國郊外的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這樣,一個統一的、強大的德意志帝國闊步邁上了歷史舞臺,並逐漸成為歐洲最強大的國家。德國的興起意味著法國的衰落。法國在普法戰爭中遭到慘敗,拿破崙三世被推翻,法蘭西帝國變成了共和國。法國不得不將阿爾薩斯和洛林割讓給德國,從此對德國種下了仇恨的種子。反德情緒在法國不斷髮生。促成現代德國誕生的俾斯麥對法國復仇精神的回答是組成三國同盟。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了盟約。三國同盟使德俄矛盾更加尖銳。處於被孤立地位的法國看準機會,於1887年向俄國發出了結盟的呼籲,並對處於財政窘境的俄國提供了幾億法郎的貸款,使資金匱乏的俄國加深了對法國的依賴性。
1891年,法國艦隊訪問了俄國喀琅施塔得要塞。在迎接艦隊時,沙皇亞歷山大三世破天荒地在《馬賽曲》的樂曲聲中脫帽致敬。這顯然是一次對法親善、對德示威的表示。1892年,兩國又締結了法俄軍事條約草案,規定一方在受到德奧意攻擊時,雙方應以所有兵力互相支援。1893年12月27日,俄國批准了法俄軍事條約草案,“法俄協定”,法俄同盟直到1895年才完全公開。這是一件極重要的大事。兩國同盟現在和三國同盟針鋒相對,從此德國開始腹背受敵。歐洲從此分成兩個武裝的集團。1888年,德國皇帝威廉一世逝世,他的兒子在繼位3個月後,也隨之逝世。於是,他的29歲的孫子就繼位為德意志皇帝,稱威廉二世。威廉二世即位不久,就於1890年3月免除了俾斯麥的總理職務。於是,碑斯麥這位日耳曼歷史中最偉大的政治家“在接到通知的同一天就捲鋪蓋滾蛋了”。從此,威廉二世就開始了向全世界擴張的新的“世界政策”。
1896年1月18日,在慶祝德意志帝國成立25週年時,威廉二世向世界宣告:普魯土創造的這個帝國從此已是“一個世界帝國”。1898年,當德國奪取加羅林群島時,首相畢洛宣稱,德國要“沿著這條偉大的道路獲得世界霸權”。隨著德國實力的增強,英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嚴重的威脅。這就使英德矛盾逐步上升為帝國主義之間的主要矛盾。兩國之間為爭奪利益,在世界各地不斷髮生衝突。英德之間的深刻矛盾,以及德國的迅速強大,打破了歐洲的“均勢”,使英國不得不放棄“光榮孤立”政策,調整對外關係。1903年4月,英王愛德華世訪問了巴黎,開始了英法結盟的活動。6月,法國總統回訪。1904年4月8日,兩國簽訂了英法協定。根據協定,法國承認埃及是英國的勢力範圍,英國同意法國吞併摩洛哥。英法協定是建立在英法兩國合夥分割非洲的基礎之上的。它標誌著英國正式同法俄集團勾結起來。
英法協定為英俄接近創造了條件,尤其是1905年俄國革命爆發後,為了支援沙皇制度的統治,英法銀行共同提供了對俄國的借款。1907年,英俄兩國簽訂了協定,規定將波斯北部劃為俄國勢力範圍,南部劃為英國勢力範圍。英俄協定的簽訂標誌著英、法、俄“三國協約”最終形成。這樣,經過長時期的劇烈分化和改組,英、法、俄三個帝國主義國家和德、奧、意三國同盟形成了兩大對立的軍事集團。這一改組的完成意味著帝國主義之間的大戰已為期不遠。兩大軍事集團成立後,各帝國主義在地中海沿岸和巴爾幹地區展開了激烈的爭奪。地中海位於歐亞非三洲之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巴爾幹半島為歐洲東南門戶,是歐洲通往中近東必經之地。兩大集團在這裡爭奪,戰爭危險劇增。
摩洛哥位於非洲西北端,重要港口丹吉爾扼守大西洋進入地中海的門戶直布羅陀海峽,交通便利,礦礦藏豐富。法、德、英、意等國在這裡排擠、爭奪,相持不下。到2世紀初,摩洛哥在形式上仍保持獨立。英法協約簽訂後,法國在摩洛哥的利益得到了英國的承認,便加緊了對摩洛哥的控制。1905年1月,法國向摩洛哥提出,由法國“協助”摩洛哥對其行政、軍事、財政等進行全面改革,企圖完全控制摩洛哥,把摩洛哥變成保護國。德國已意識到英法已聯合起來共同對付自己,法國在地中海不斷擴大勢力,必將威脅自己的稱霸計劃。為了試探英法協約的牢靠性並遏制法國的擴張,德國決定在摩洛哥採取干預行動,對法國施加壓力。
1905年3月31日,德星威廉二世在首相畢洛陪同下突然到丹吉爾港訪問。他在前來歡迎的摩洛哥國王代表和各國公使面前發表了煽動性講話,表示“決心維護德國在摩洛哥的利益”,警告摩洛哥蘇丹對法國的建議必須“謹慎從事”。法國對德國在摩洛哥的挑戰,開始持堅決對抗的態度。1905年6月,法國派軍艦去丹吉爾示威。英國統治集團的一部分人也主張一旦發生戰爭,要給法國以軍事援助。德法關係一時非常緊張,戰爭大有一觸即發之勢。
但是,法國總理盧維爾等人認為,英法協議還不穩固,法國的盟友俄國因在日俄戰爭中失敗,還沒完全從困境中脫身,所以主張暫時把法德關係緩和下來。於是,盧維爾指責了外長的強硬政策,同意召開國際會議解決危機。1906年1月14日,13個國家在西班牙開會,由於英、俄、美國支援法國,其他小國,有的跟著英法跑,有的持中立態度。這樣,德國處於孤立地位,不得不在摩洛哥問題上會議於4月1日簽訂了協議,法國取得了在摩洛哥“維持治安”的權力。會議的結果與德國的願望相反,反而促使英、法關係進一步加強。第一次摩洛哥危機結束了,但更大的危機很快就到來了。
1908年7月,土耳其發生資產階級革命,青年土耳其黨人推翻了哈米德二世的獨裁統治,宣佈恢復憲法,實行君主立憲。由於俄土戰爭後,奧囟取得代管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西地的權利。這時,奧匈怕土耳其改變親德政策,便拉攏德國,想乘土耳其國內未定之際,共同瓜分其屬地。1908年9月16日,俄奧兩國達成秘密協議。俄國支援奧匈兼併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奧匈則支援俄國染指黑海海峽。然而,英法對俄國同奧做交易十分不滿,對俄國沒有明確表示支援。俄國只好派外交大臣到西歐遊說。這時,奧匈卻迅速採取了行動。1908年10月6日,奧匈宣佈正式將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併入自己的版圖。俄國見自己目的沒達到,奧匈已先行吞併了兩地,便向奧匈提出抗議。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大部分居民是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一向把這兩個地區看作是它未來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家的一部分,因此也向奧匈提出抗議。俄國利用塞爾維亞人民的正義要求,在南部斯拉夫人民中煽動對奧戰爭。11月,奧匈帝國宣佈部分動員,向塞爾維亞邊境集結軍隊,進行威脅。德國認為波斯尼亞危機造成的形勢,正好可以用來阻止俄國向巴爾幹和土耳其的擴張,因而便積極支援奧匈,以實現自己向中近東擴張的計劃。1909年3月21日,德國要求俄國同意波、黑兩省併入奧匈,並且宣告,如果俄國繼續支援塞爾維亞,那麼俄國“將不僅同奧匈作戰,而且將同德國作戰”。沙皇俄國認為自己對德奧開戰的準備和力量都不足,同時又沒有得到盟國英法的有力支援,只好對德奧讓步。3月22日,沙皇尼古拉二世電覆德皇,表示接受德國的要求,並對塞爾維亞施加壓力,強迫塞爾維亞停止反奧舉動。
在雙重壓力下,塞爾維亞被迫屈服。波斯尼亞危機加深了各帝國主義在巴爾千的矛盾,促使俄國和德奧加快戰爭準備。俄國對德奧十分憤恨,奧匈與塞爾維亞的敵對關係日趨尖銳,埋下了發生薩拉熱窩事件的火種。波斯尼亞危機過去不久,德法在摩洛哥的衝突又尖銳起來。1911年春,摩洛哥首都非斯附近發生了反對國王的人民武裝暴動,起義群眾很快包圍了首都。
法國藉機以恢復秩序和保護僑民為藉口。派兵去摩洛哥實行鎮壓,於5月佔領了非斯。摩洛哥就這樣完全落入了法國的統治之下。德國不甘心讓法國獨佔摩洛哥,決心對法國施加壓力。7月1日,一艘德國炮艦抵達阿加迪爾,將炮口對準該城。德法關係頓時緊張起來。兩國報紙和輿論相互指責,充滿濃厚的火藥味。接著,法國大使和德國外交大臣開始談判。德國提出法國割讓全部法屬剛果作為補償,遭到法國拒絕。談判陷入雷局,德國又派“柏林”號巡洋艦去摩洛哥進行恫嚇,戰爭氣氛越來越濃。
在危機的緊張關頭,英國認為德國佔據阿加迪爾港將威脅英國從歐洲州南下好望角的通道,因此堅決反對德國軍艦在摩洛哥海岸的出現,並積極支援法國。英國表示,如果德國向法國開戰,英國將履行自己對英法條約的義務。德國感到英法協約的一致力量,不得不放低要求。最後,德法雙方都做了一些讓步,於11月11日達成協議。德國承認法國在摩洛哥的一切特權,法國將法屬剛果一部分轉讓給德國。隨後,德國軍艦撤離阿加迪爾港。這樣,幾個大國經過航髒交易,以犧牲摩洛哥利益結束了第二次摩洛哥危機。不久,摩洛哥淪為法國的保護國。德國對英國干預摩洛哥問題深為嫉恨,英德矛盾進一步加劇。就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最緊張時刻,義大利為奪取北非土耳其屬地的黎波里,突然發動了對土耳其的侵路戰爭。的黎波里位於地中海南岸,具有重要戰略地位。因此義大利把佔領它看作是爭奪地中海霸權和向北非擴張的重要步驟。
戰爭開始後,意軍很快就打敗了土耳其在的黎波里的警備部隊。但是,黎波里的阿拉伯人民卻對意軍進行了頑強的抵抗,給意軍以沉重的打擊。1912年4月,義大利海軍炮轟了達達尼爾海口,土耳其封閉了海峽,不讓一切國家的船隻透過。這時,俄國表示願意支援土耳其,要求土耳其把達達尼爾海峽和博斯普魯斯海峽單獨向俄國軍艦開放。由於英法德反對,土耳其政府拒絕了這一要求。俄國獨霸海峽的陰謀再一次遭到失敗。戰爭沿續到1912年,由於巴爾千各國對土耳其的戰爭迫在眉睫,土耳其只好對義大利讓步,於10月15日簽訂和約,將的黎波里割讓給義大利。
自14世紀土耳其人侵人巴爾幹地區以來,巴爾幹各民族經過長期的英勇鬥爭,希臘、塞爾維亞、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先後獲得獨立或自治。但是,到2世紀初期,巴爾幹還有一部分地區遭受土耳其和奧帝國的統治和壓迫。巴爾幹半島各國,早有聯合反對土耳其的願望。意土戰爭加速了巴爾千各國反對土耳其力量的結合。1912年3月13日,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簽訂了一項反土防奧的軍事同盟條約。5月,保加利亞和希臘簽訂了條約,8月,門的內哥羅也加入了這個同盟。四國訂立同盟後,便積極準備對土耳其的戰爭。1912年9月,四國同盟宣佈動員,並開始向土耳其邊境集結軍隊。
10月初,軍隊部署就緒,同盟各國向土耳其政府提出一項照會,要求給予受土耳其統治的巴爾千居民以自治權。照樣會被土耳其拒絕。10月9日,門的內哥羅首先不顧一切地向土耳其宣戰。10月17日,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對土宣戰。18億希臘也向土宣戰,向土耳其軍隊進攻。第一次巴爾幹戰爭爆發了。四國聯軍士氣高漲,分頭並進,很快就擊潰了土軍。希臘軍佔領了薩洛尼卡。塞爾維亞佔領了亞得里亞海沿岸和馬其頓的大部分。保加利亞佔領了馬其頓東部並迅速向土耳其首都君士坦丁堡推進。巴爾幹聯盟對土軍的勝利,推動了巴爾幹各民族的解放鬥爭。1912年11月,阿爾巴尼亞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土耳其的統治。11月28日,阿爾巴亞尼宣告獨立。這樣,土耳其失去了在歐洲州的絕大部分土地,面臨著軍事上的全面崩潰。1912年11月3日,土耳其政府籲請各國進行和平調解。
幾個大國乘機干預了巴爾幹戰爭,特別是俄奧兩國,為了爭奪各自在巴爾幹的勢力範圍,竭力進行挑撥,使事情難以解決。奧匈帝國堅決反對塞爾維亞把領土擴大到亞得里亞海、動員軍隊威脅塞爾維亞,要求塞軍撤出所佔地區。俄國在法國的支援下,也開始區域性動員,準備在必要時為塞爾維亞而戰。德國積極支援奧匈帝國。威廉二世宣稱:“在必要的時候,德國不惜進行歐洲大戰。”巴爾幹戰爭大有變成歐洲大戰的危險。就在這緊要關頭,俄國因為力量不足,戰爭準備不充分,再次後退了。於是,俄國向塞爾維亞施加影響,要求塞不要同奧匈發生衝突,放棄佔領亞得裡西海沿岸地區的企圖。
在錯綜複雜的局面下,1912年12月,巴爾千四國同土耳其的和談會議和英、法、俄、德、奧、意六大國的大使會議同時在倫敦舉行。經過雙方討價還價和各大國在幕後的交易,1913年5月30日,交戰雙方簽訂了和約。條約規定土耳其將君士坦丁堡以北及愛琴海上的大部分島嶼,都交給巴爾幹國家,馬其頓由保、塞、希三國分割,阿爾巴尼亞獨立,由大國監督。巴爾幹各國雖然取得了對土耳其戰爭的勝利,但在分配戰果時,四國同盟內部產生了嚴重的分歧。塞爾維亞和希臘對保加利亞獲得馬其頓和色雷斯的大部分土地非常不滿,要求保加利亞分出一部分作為補償。
78保加利亞不同意,於是塞希兩國秘密談判,準備聯合反對保加利亞。這時,羅馬尼亞由於保加利亞違背了給它一部分土地的諾言,也加入了反保聯盟。俄國想維持巴爾幹同盟,以對抗德奧,便支援塞希,壓保加利亞讓步。奧匈帝國則支援保加利亞。6月29日,保加利亞在奧匈慫恿下,先發制人,向塞希兩國軍隊發動進攻,從而開始了第二次巴爾千戰爭。接著,羅馬尼亞和門的內哥羅也參加了反保戰爭。保加利亞軍隊受到幾個方面的攻擊,節節敗退。土耳其看到有機可乘,7月16日也參加了反保戰爭,企圖撈回一些失地。戰爭開始不久,塞希軍隊佔領了馬其頓,土耳其奪回了亞得裡雅那,羅馬尼亞軍隊則長驅直人,直逼保加利亞首都。
27月29日,保加利亞戰敗求和。8月10日,雙方簽訂布加勒斯特和約。保加利亞不僅損失了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中從土耳其得到的大部分土地,而且還喪失了一部分原有的土地。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加劇了巴爾幹各國的分裂和對立,為帝國主義大國千預和控制各國造成了可乘之機。從此,巴爾幹國家形成了新的組合。塞爾維亞和希臘加強了同協議國的聯絡,保加利亞則轉向德奧集團方面。
這樣,兩大帝國主義集團對巴爾千各國的爭奪和巴爾千各國間的矛盾更加劇烈了。帝國主義不斷在這一地區製造事端,巴爾幹各國間也視若仇敵,從而使這裡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火藥庫。
你的關注是最大的動力,敬請支援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