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子監來了個女弟子》最近熱播,那什麼是國子監呢?
唐代時,國子監在中央設立,下轄有六學,為國子學、太學、四門學、律學、書學、算學。主要收貴族和各級官僚的子弟,也收少數平民子弟入學,學生稱“生徒”。類似於國字頭大學,不同的是現在靠公平考試入學,以前大多為貴族官僚子弟。
科舉制到唐代的主要形式為:常舉、制舉兩種。
常舉:每年舉行考試,分為秀才、明經、進士、明法、明書、明算等科,其中以明經、進士二科最為重要。明經考試的內容有帖經、經義和時務策,以帖經為主;進士考試的內容為帖經、詩賦和時務策,以詩賦為主。進士科雖然難中,但及第後易於飛黃騰達。玄宗以後,進士科佔重要地位。
唐代詩賦是其特色。
制舉:制舉是由皇帝特別下詔舉行的考試,考試的日期和科目是臨時規定的,平民子弟和官吏都可以參加考試。制舉不是經常舉行,每次錄取的人數不過五六人,在科舉制度上不佔重要地位。
唐朝士子透過科舉考試後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資格,要想正式步人途,尚須經吏部銓試。類似於現在考上大學,畢業就是幹部身份,但“做官”的話還是要經過組織部組織的國考、省考,經公務員考試後,才擁有公務員身份。
銓試以“身、言、書、判”四事擇人。身,指體貌豐偉;言,指言辭辯正;書,指書法遒美;判,指文理優長。四者皆可、則中選授官。與現今公務員考試也類似,不僅要筆試,也要面試,體檢,考察等。
唐朝的科舉制度更有利於庶族地主參政、打破世族門閥的限制,進一步擴大了封建王朝統治的階級基礎。相比於魏晉南北朝“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唐朝還是有很大進步的,透過科舉選拔大批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大唐盛世奠定了人才基礎,才有了“內外諸夷,敢稱兵杖者,斬!”。
各位看官老爺,你們如何看待科舉制?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