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時代,上升的通道在哪裡?
任何國家任何時代,階層都是相對固化的,但統治階級會保持一定的流動性,在這方面中國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做得都是比較好的。
歐洲工業革命之前,階層完全固化,貴族階層就是食利階層。大航海給了窮人一點點暴富的希望,但是航海的死亡率在30%以上。
一
中國在先秦、秦漢時期也是以出身為主,哪怕大家印象中比較草莽的劉邦、張飛這樣的人,其實也不是底層出身。曹操的《求賢令》,唯才是舉,經歷魏晉南北朝,直到隋唐,發展出科舉制,真正給予了底層老百姓上升的通道。這個是領先世界的一個創新,讓中國保持了上千年的優勢地位。
新中國成立後,進一步打破了各種桎梏。男女平等,幹部和群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隨著77年恢復高考,78年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迅速發展,這40年以來,不管是學習成績好,考上好大學的人,還是敢於打破鐵飯碗、下海經商的人,有很多人都獲得了鉅額的財富,或是成為了大城市中產階級。
隨著一二線城市房價的暴漲,很多剛進入大城市的年輕人開始抱怨階層固化,幾十年積蓄都買不了房子,看不到希望。事實果真如此嗎?先說結論,中國依然是階層流動性最好的國家,只要肯動腦、願意努力,任何人都有機會上升,不要被眼前的收入束縛住自己的眼光。
二
家庭出身普通的人為什麼感覺自己難以翻身?
1. 成熟晚。普通人大部分要30多歲,才能明白社會的執行邏輯和人性。俗話說,窮人的孩子早當家,其實談不上當家,只是會一點點極端情況下的生存技巧,英文叫“street smart”。
2. 沒有建設性的指導。一個幾代都很老實普通的家庭,30歲前最大阻力來自於家人。家人沒有足夠的認知層次和人脈去給出指引和幫助,甚至還會幫倒忙。很多窮人家叛逆的孩子反而容易成功,因為他們早早擺脫了原生家庭的束縛。某瓣就有控訴原生家庭的很多小組,叫“父母即禍害”,雖然偏激,不無道理。
3. 沒有試錯成本。有錢人家的孩子可以試錯,不斷成長。一般家庭的孩子錯一次,就跌入谷底,很難翻身。
三
富人或者權貴階層,擁有其他人完全無法觸及甚至想象的圈層、視野、資訊和解決問題的辦法。我們先來看看中國古代富人是如何傳承財富的呢?
在古代,地主、官員家庭,有完整的傳承思維和體系,只是窮人不知道,也做不到。
1. 以父系姓氏為宗族體系,多生娃,爭取出現讀書優秀的人才。因為秀才就可以免徭役和農業賦稅,有少量的俸祿,可以當私塾先生。在村裡面,很多人會把土地掛到秀才名下,爭取免稅,和秀才分利。也就是說,家裡出了一個秀才,基本上就是村裡面最受尊重、較有地位的家族了。舉人的地位就更高了,見所有官都不拜,國家發盤纏進京趕考,就算沒考上,也能當個縣裡的小官。
2. 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氛圍中,稍微有點實力的家族,就會舉家族之力,培養有潛力的男丁讀書。如果當上官,這個人才必定要回報整個家族,乃至包括自己的家鄉。
3. 大戶人家,進行大量置地,做大資產,同時,給自己留有後路。因為宗廟、祭祀產業、家塾,即使家裡官員抄家,也不會涉及。這樣的風險隔離,有點類似於現在歐美搞的家族信託、基金那一套。大戶人家留有祖訓、家學,所以即使家道中落,一方面有產業回家務農;另一方面,只要家中男丁多,有人重新靠讀書上位,就還可以再次輝煌。
我以前寫過李鴻章心腹、洋務運動操盤手-周馥。他從青年時代投軍從戎後,就把其家族帶出了安徽東至紙坑山,逐步走向江蘇、浙江、山東、河北等沿海一線,在20世紀上半期,以天津和上海為基地,形成了龐大的實業型家族。到了20世紀下半葉,又以北京為中心,進而走向世界,形成了一個文理並重,中西交匯,百花齊放式的學術大家族,足足風光了一百多年。在老太爺周馥之後,周家的能人如長江之浪,前後輝映,燦若群星。在第二代人中,周學熙是北方民族工業的奠基人,被人們譽為“紅頂商人”,“北國工業鉅子”,其兄周學海“不為良相,當為良醫”,為我國的醫學事業作出了貢獻。在第三代人中,有周今覺、周叔韜、周志俊這樣的儒商;在第四、第五代人中,湧現了一大批專家學者,諸如週一良、周煦良、周紹良等,以及“啟”字輩子中的周啟成、周啟昆、周啟乾、周啟鳴、周啟晉等。不僅如此,這個家族還誕生過幾位聞名全國的“大王”,如郵票大王周今覺,戲單大王周志輔,古墨大王周紹良。
四
作為一個普通人,尤其是年輕人,不用感到絕望,應該保持終身學習,不斷獲取前沿的知識、資訊,探尋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小鎮青年未來的希望,絕對不在小鎮,而是在寧杭蓉漢、在北上廣深,去大城市,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是已經小有資產的社會中堅力量,那麼除了佈局各種優質資產,也可以為自己多一條選擇的道路,為孩子創造更優質的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