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編今天無意中看到了“清君側”三個字,就從這三個字開始延伸一下,與諸君淺談。各位看官裡臥虎藏龍,我在這裡信筆由韁,也不知道寫得對否,,抱著一個學生的謙卑心態來寫,如果您覺得小編哪說的不對,還望不吝賜教。
什麼叫清君側,個人理解無非就是搞事情的藉詞。皇上身邊的壞蛋太多,老教皇上學壞,把我們的皇上都給帶跑偏了,我們實在看不下去了,怎麼辦呢?攢個局、搖點兒人,畢竟沒什麼事是一頓燒烤解決不了的。一塊兒去把皇帝身邊的壞蛋打掃乾淨。這就是名面上的說法。但是還有最重要的容易被忽略,清完事呢?“君”身邊的人都清理乾淨了,,有讓皇上接著當的嗎,我們回去了,這顯然是不可能的吧。帶著好幾車人來了,人吃馬喂啥的誰給報銷?不得可自己合適嘛,對不對?
小編大概查了一下,“清君側”這事在中國歷史上能夠稱得上的、夠規模的、好像只有四次(犟嘴捱打),但這四次裡面,只有一次成功了。還有的就跟唱戲似的,三五個人就想反,充其量算是潑皮聚眾鬥毆,那都不算是真正意義上的“清君側”
第一次出現在漢朝,劉邦的親侄子劉濞 你聽這名字起的。劉濞是個挺厲害的主兒,為什麼呢?他二十不到就被封侯,緊接著又封王,管著三郡五十三城。有錢又有地,你覺得這傢伙能消停嗎?但什麼事情都沒絕對的,漢文帝繼位之後,總覺著劉濞這樣的刺頭不把握,於是就開始逐漸地削弱這些諸侯的勢力。景帝繼位之後,乾脆就正式惱了,直接開始削藩,今天收拾一個,明天又琢磨那個。劉濞一看不幹了,你這清來清去,遲早到我啊,別等著了幹吧,於是劉濞也吹號搖人湊了七隊人馬起兵造反了。歷史上劉濞的這次造反被稱為“七國之亂”。七個王炸一塊兒造反那不得春天啊?這次雖然鬧得動靜挺大,但也以失敗被宰結束。所以說造反這種生意,成本太高而且結局只有兩個。成了江山是你的了,敗了哪塊黃土都能埋你。
第二次“清君側”發生在唐朝,也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搖人攢局的人是安祿山,安祿山做到節度使之後,聯合一個叫史思明的人,這哥倆以“清君側”為名。,想搞點事情但是也沒能成功,最後都垂敗身死。比造反更有意思的是安祿山與楊貴妃七葷八素的那些事也廣為流傳,簡單的說幾句,安祿山從小就是一個缺少母愛的孩子,他長楊玉環十多歲,但是在貴妃懷裡讓他找到了嬰兒在母親懷抱裡的溫暖,扯呢嘛這不是。後來兵變,貴妃命喪馬嵬驛, ,安祿山聽到訊息後,,日日以淚洗面,後來竟然哭瞎了雙目,可見扎心了老鐵!
第三次就到了元朝,孛羅帖木兒:元朝將領答失八都魯之子,隨父征戰,屢立戰功。帖木兒也來“清君側”,而且差一丟丟就成功了,都已經打進元大都了,元朝太子一瞅我滴天吶,風緊,扯呼吧,於是太子流亡了。到了最後,元順帝派人把這位“清君側”的帖木兒給宰了,這次“清君側”也沒成功。
皇天不負有心人第四次終於成功了,他就是朱棣,後來的永樂大帝的。洪武三十一年,老朱頭去世了,同年六月朱元璋的孫子、大太子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登基。朱元璋疼孫子,不讓兒子繼承皇位,兒子們心裡就不爽了。朱允炆當了皇上之後,其實他心裡也哆嗦,為什麼呢?沒地盤啊,只有首都南京在他手裡,天底下的其他地方都分封出去了,二叔在湖南雄霸一方,三叔在湖北佔山為王,四叔在北平磨刀霍霍,到處都是他們的勢力,這皇位怎麼坐得安穩?換了誰不害怕?其實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已做籌劃,無要事不允許他們到首都來,而且不允許他們同時離開各自的封地,必須一個回去之後那個來。不就是讓孫子朱允炆能坐穩這把龍椅,老頭子也真是用心良苦啊。
不作死就不會死,不是沒有道理的。建文帝身前有這麼兩個人,齊泰和叫黃子澄。兩人一起給皇上出主意削藩。在二人不懈努力下終於說動了朱允炆操刀削藩。他這一折騰,幾個叔就倒黴了,今兒被收拾,明兒拾到。到最後四叔朱棣一瞧不成了,在這麼下去這小崽子該弄我了。得了,我乾脆吹哨搖人“清君側”吧。那總得找一個高大尚一點的由頭吧,於是就搬出了朱元璋寫的《皇明祖訓》其中有這麼幾句話:“如朝無正臣,內有奸惡,則親王訓兵待命,或領正兵討平。自己老子有話在前朱棣師出有名了,我聽我爸的話沒毛病吧。小允炆是我從小看著他長大的,沒毛病。但他身邊壞蛋多,淨教給他不好的知識,我得幫我侄子一把帶著兵去南京,把這些奸小之徒剷除。想法很豐滿,現實很骨感。戰爭當然是很殘醋的了,總之到了1402年7月13日,燕王朱棣的大軍集結於南京城下,大將李景隆等開門獻城迎接燕王,京城陷落。宮中火起,建文帝不知所蹤。燕王朱棣登基稱帝,改元“永樂”,是為明成祖,後來的永樂大帝。
小編認為此處應該走一波鮮花、扣666,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清君側”的成功刷屏!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的一位了不起的人物---------不脫僧衣:姚廣孝
姚廣孝(1335一1418),十七歲時,削髮為僧,前往徑山隨師習禪。姚廣孝雖身入空門,但凡心不老。期間他遊歷四方,與當時許多文人交往頻多,,所以有人把他列為“北郭十友”之一。四十八經人舉薦,入府輔佐朱棣,之後除了繼續當和尚,還有一點高明之處,不攢金銀散盡家財贈與鄉里。這與歷來巧取豪奪、營殖家產的封建官僚不啻有天壤之別。他跟隨朱棣,便力勸朱棣以謀取帝位為己任。尤其是在朱元璋駕崩、朱允炆即位之後,姚廣孝更是以各種方法和途徑,甚至用巫術占卜來“激勵”朱棣去奪取帝位。姚廣孝雖未親臨戰場攻城略地,但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功績堪比漢代的蕭何與張良,所以成祖毫不猶豫地把他列為第一功臣。那些浴血奮戰的武將,也對姚廣孝極為佩服,甘居其後。朱棣當了皇帝自然對他要大加封賞。但姚廣孝堅辭不受,自己是出家人住慣了禪寺,至於其他的封賞也就不必了。有一次,他去拜訪舊友王賓,王賓竟閉門不見;他去看望自己的同母姐姐,姐姐也不讓他進門。這使他很傷心,也受到很大感觸。姚廣孝心裡知道,自己雖助成祖做了件大事,但在世人眼裡,這是篡逆行為,搞的是陰謀詭計。姚廣孝大化歸天之後,成祖極為哀痛,賜葬於房山縣之北,諡為“恭靖”。姚廣孝助燕王登基可謂用盡心思,從正統的皇帝朱炆文手中奪得本跟他無緣的皇位。而在大功告成以後,又展露出高人一等的政治頭腦,幫助朱棣在名不正言不順的永樂元年開創後世的永樂中興,亦沒有重蹈韓信一樣“狡兔死、走狗烹”的覆轍,平平安安地度過了後半生,安安然然地坐化歸西了。不能不說是高人一籌啊。
知史而明志 資古以鑑今 歡迎評論區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