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裝修牆面處理時,塗料施工常遇見的問題有哪些,出現了這些問題又要如何解決。
下面整理了常遇見的問題及救治措施。
NO.1、粉化
特徵:牆面漆膜表面出現一薄層粉化物,擦拭就會掉落。
產生的原因:
● 施工時加入過量水稀釋,造成漆膜太薄
● 牆面基底鹼性(PH值大於710)過高,漆膜被破壞。通常發生於未乾透的新牆上
● 牆面基底及環境溼度過高,重塗時間短,通風差
● 施工時牆面基底溫度過低
● 牆面基底(如打底的膩子)太疏鬆
● 塗刷時未完全成膜,一般施工後7天才能完全成膜
● 將內牆漆用於戶外。
解決方法:
○ 剷除粉化層,將粉化物清理乾淨。
○ 牆面溫度低於8℃不宜施工。
○ 稀釋水用量要適宜,切勿過度稀釋。
○ 必要時需選用合適的底漆對牆面基底進行封固處理,提高面漆附著力。
○ 建議塗刷兩層耐候性較好的內牆塗料。
NO.2、光澤不均
特徵:牆面漆膜光澤不均一,明暗分佈,常出現於絲光、半光牆面漆產品。
產生的原因:
● 牆面基底疏鬆度不均一。
● 底漆、面漆塗刷厚度不均勻
● 噴塗時區域性應用存在幹噴。
● 同一面牆使用不同施工工具。
● 同一面牆使用不同批號產品。
● 沒有在油漆溼潤時連線刷痕縫隙造成接痕明顯,即未能有效"溼接"。
● 牆面基底溫度過高,或油漆乾燥過快。
解決方法:
○ 使用底漆,特別是區域性修補處,必須與周邊一起上好底漆後再塗刷面漆。
○ 無論底漆還是面漆,確保每層塗刷的厚度一致,並且無漏刷。
○ 確保使用統一的施工工具。在同一面牆上使用同一批號產品,在分格區內保證溼接。
○ 根據不同的氣候選擇合適的稀釋劑來調整油漆的乾燥時間。
NO.3、起泡
特徵:表面出現許多大小不均,形狀不規則的突起物。
產生的原因:
● 基層含水率過高,未充分乾燥。
● 耐水性低的塗料用於常潮溼的基本塗飾。
● 底層塗料未乾時,就塗飾面層塗料。
● 噴塗時,壓縮空氣中有水蒸氣,與塗料混在一起。
解決方法:
○ 應在基層充分乾燥後,再進行塗刷。
○ 對於經常潮溼的基層,應選用耐水塗料。
○ 底層塗料完全乾燥後,再塗面層塗料。
○ 噴塗前,檢查油水分離器,防止水汽混人。
○ 對起泡牆面應待其完全乾燥後,用細砂紙輕輕磨平氣泡處,再補塗塗料。對大面積氣泡,則應剷除擦清,重新塗料。
NO.4、泛鹼
特徵:漆膜表面出現鹽鹼析出,在表面形成白色流掛或破壞漆膜附著力。
產生的原因:
● 牆面基底水分、鹼分或鹽分含量過高,水汽揮發時將鹽鹼帶出並在漆膜底層或表面析出。
● 土建時的防水處理差,導致雨水水分透過裂縫或未上漆基面進入牆體另一面的基底,擴散時將鹽鹼帶出。
解決方法:
○ 剷除粉化層;
○ 選用合適的油漆;
○ 遵循施工規範,切勿過度稀釋;
○ 必要時需選用合適的底漆封固牆面基底,如立邦底漆系列;
○ 保證施工環境符合施工要求。
NO.5、開裂
特徵:漆膜上生成線狀、多角或不定狀裂紋。
產生的原因:
● 一次塗刷過厚,表幹裡不幹。
● 牆面基底過於疏鬆或粗糙。
● 施工時溫度過低。
● 油漆系統不正確,底漆與面漆不配套。
解決方法:
○ 剷除受影響漆膜。
○ 確保漆膜一次施工不會太厚,嚴格控制。
○ 確保前層漆膜乾透後才重塗。
○ 必要時用合適的底漆封固牆面基底。
○ 對於粗糙度大的內牆牆面基底,建議使用柔韌性佳的產品。
○ 牆面基底溫度低於5℃時,不可施工牆面乳膠漆。
○ 正確選用油漆系統。
○ 如需要批刮,應確保膩子固化後堅固結實,如施工傢俱漆時不要使用水性膩子。
NO.6、咬底現象
特徵:上層塗料中的溶劑把底層漆膜軟化、溶脹,導致底層漆膜的附著力變差,而引發的起皮、揭底現象。
產生的原因:
(1)面漆漆膜過厚,溶脹下層底漆,導致底漆塗層起皺造成咬底;
(2)底漆塗層沒有幹就開始噴塗面漆;
(3)底漆與面漆不配套。比如說底漆使用醇酸漆系列,而面漆使用的是丙烯酸漆或環氧漆類的;
(4)底層膩子沒有幹,就開始上塗底漆,那麼在上塗面漆時,底漆就會被溶起,從而出現“咬底”現象。
解決方法:
待底層塗料完全乾透後,再刷塗面層塗料。
操作應準確、迅速,防止反覆刷塗。
對於嚴重的咬底現象,需將塗層全部剷除乾淨,待基層乾燥後再選用同一品種的塗料進行刷塗。
NO.7、針孔現象
特徵:塗料漆膜的針孔現象是指在塗料漆膜表面出現的一種凹陷透底的針尖細孔現象。這種針尖狀小,就像針刺小孔,孔徑在100微米左右。
產生的原因:
(1) 塗料粘度過高,一次塗厚,填孔不實含有空氣;
(2)噴塗空氣壓力過高,塗料中混入空氣過多;
(3)被塗表面附著油分、灰塵、汗水等,這些不潔物周圍集結水分;
(4)當採用加熱乾燥塗層時,溫度過高,塗層加熱之前靜置時間不夠,溶劑未充分揮發,塗料本身帶入氣泡,攪拌時產生的氣泡未消除等等。
解決方法:
檢查塗裝工藝條件,調整適宜塗料粘度,配用適宜適量之稀釋劑、固化劑,控制塗層厚度;改善作業環境,控制適宜溫、溼度;
塗料調配好後要靜置20分鐘後噴塗;
採用加熱乾燥塗層時,控制靜置時間使溶劑充分揮發再預加熱塗層。
NO.8、起泡現象
特徵:塗膜的一部分從被塗面或底塗層向上鼓起,內部含有水分或空氣,且大小直徑在0.5毫米~5毫米,多數時候成片出現,很少時候單獨出現,類似人體上溼熱天氣出現的痱子。
產生的原因:
一般來說,面漆層中出現的機會遠比油漆與基材之間的更多。
歸根結底是漆膜下陷入了水氣或汙物。大多是由於底面汙染或清潔不足、工具汙染或噴塗環境不良或固化劑或稀釋劑不配套等的溶劑泡或者攪拌空氣泡,會在噴塗的同時出現,而水氣產生的起泡缺陷一般在噴塗後最短几分鐘最長至月餘後出現。
解決方法:
一根針挑破氣泡,以確定氣泡的深度,並且用一個低倍放大鏡查出該氣泡產生的原因。
當氣泡發生在油漆層之間時,可將缺陷區打磨掉,露出完好的漆層後,再重新噴漆。
若缺陷嚴重,或氣泡發生在底漆與基材之間時,則應將基材之上的漆層全部脫掉,然後重新噴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