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一個雖然既未科舉考功名又沒從軍立大功的人物,卻當直隸總督當了二十年,還自制了棉花圖,保留了古代種棉技術,他就是方觀承。這位傳奇人物在河北一帶很有名氣,也是乾隆皇帝的寵臣。
有一天,方觀承微服私訪來到趙州,正趕上這裡過廟會,大街小巷人山人海,十分熱鬧。方觀承順著南北大街,一邊走一邊看景緻。他來到一家飯館門前,看見飯館掌櫃正在烙大餅,那烙餅的手藝很不錯。最拿手的是,他在門外烙餅,每烙好一張,就用小擀杖挑起來,隔著窗戶扔到屋內的桌子上。那餅都整整齊齊擱在一起,跟刀裁過的一樣齊截。方觀承看了好一會兒,心裡不由暗暗叫好,禁不住走上前來稱讚:“掌櫃的,你的手藝真是不賴。”掌櫃的抬頭看著這個陌生人笑著說:“客官,不是我說大話,我的烙餅手藝跟方觀承的字一樣,算是練成了。”方觀承一聽提到自己的名字,心裡一喜問:“你也知道方觀承?”掌櫃的心裡說,在趙州一帶誰不知道方觀承的大名!他指著衝門牆上說:“我店裡還掛著一張他的親筆手書哩,不信你進去看看。”方觀承跟掌櫃的走進飯館,見牆上果真有一張他的親筆字,不過那是他早年寫的,功力還不夠好,搖搖頭說:“這張不好,差遠了,差遠了。”掌櫃的心想,我這個小飯館,全憑方觀承的這張大字才興隆起來,他進門就說不好,真是有眼不識貨。這時候,方觀承一邊搖頭,一邊走上前來,從牆上摘下那張字來。掌櫃的還沒有鬧清是怎麼回事,字畫就被他撕碎了。掌櫃的急紅了眼,一把扯住方觀承,非叫他賠不可。方觀承也不生氣,不緊不慢地說:“掌櫃的彆著急,撕了這張賴的,一會兒賠你一張好的還不行?掌櫃的看這個陌生人有點來頭,只好撒了手,心想,看你怎麼賠我這無價寶。
方觀承向掌櫃的要來筆墨紙硯,拉開架式,轉眼間就寫完一張,下面落款是“方觀承”三個字。他放下筆來,看了掌櫃的一眼,轉身走了出去。掌櫃的萬萬沒想到這個人就是方觀承,心裡又驚又喜,再看那字,一個個真是龍飛鳳舞,比那一張舊的不知強多少倍。他抬頭見沒了方觀承,急忙出門去追趕,哪兒還有蹤影!掌櫃的請人把方觀承的字裱糊好,重新掛在衝門牆上,店裡顯得氣派了許多。
這件事很快在趙州城裡傳開了,人們都紛紛前來觀看。從這兒後,這家飯館的生意更加興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