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本學習可以加深對於建盞的認知,是研究建盞的一種有效方法。
從一隻標本中發掘建盞釉面的工藝、氧化程度和胎骨特徵等器物規律,是一個從現象到本質的過程。
而這些規律總結的前提條件,就是要有廣泛的標本材料可供研究。
本文按釉色珍貴程度排序,整理目前國內收集到的曜變、油滴、兔毫、烏金釉、茶葉末、柿紅釉、灰被釉等釉色在內的33件宋代建盞標本,並一一賞鑑。
一、宋代建窯曜變束口盞(3/4整器標本)
▲宋代建窯曜變束口盞(3/4整器標本),內壁,尺寸:口徑12.5cm,高度6.8cm,杭州古越會館方肖鳴藏
標本來源:2009年,杭州原東南化工廠處出土,藏家方肖鳴藏
此建盞標本是國內首次發現的曜變殘盞,填補了中國境內未發現曜變的空白。
它符合曜變建盞的三大鑒定標準:年代為宋、建陽建窯燒造、斑紋釉色為構造色。
▲宋代建窯曜變束口盞(3/4整器標本),外壁,尺寸:口徑12.5cm,高度6.8cm,杭州古越會館方肖鳴藏
其斑紋之華彩、做工之精細,和灰黑的鐵胎,無不證明它是與日藏曜變同類型的宋代建窯傑作。
▲宋代建窯曜變束口盞(3/4整器標本),外壁,尺寸:口徑12.5cm,高度6.8cm,杭州古越會館方肖鳴藏
此曜變建盞標本面積較大、拼合後幾乎為3/4整器,雖約有四分之一的部分殘佚,但圈足幾乎都儲存下來,茶盞原本的器形也相當清楚。
該盞器型為經典束口盞,深腹淺足,鐵胎堅實,底釉紺黑。施釉肥厚,釉淚自然垂墜,極為精美。
▲宋代建窯曜變束口盞(3/4整器標本),內壁,尺寸:口徑12.5cm,高度6.8cm,杭州古越會館方肖鳴藏
器內壁的曜變斑紋在自然光、燈光下呈現出彩色虹霓,有如夢幻般的光彩,格外鮮麗惑人。
▲宋代建窯曜變束口盞(3/4整器標本),內外壁對比,尺寸:口徑12.5cm,高度6.8cm,杭州古越會館方肖鳴藏
此曜變建盞標本盞內外斑紋差異明顯,外壁烏黑紺黑只有零星幾點曜變斑紋,內壁斑紋滿布,似圓非圓、三五成群、規則不一。
二、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口沿外撇,舒展勻停。底釉漆黑,發出暗光。深腹,下微收,造型優美雅緻。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內外油滴斑紋大小不一,排布勻稱婉約,疏密有致,似雨滴垂墜,增添了許多韻味和美感。
油滴在不同部位呈略褐色、淺藍、銀白等不同變化,釉面平整如鏡,光可鑑人。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外壁油滴分佈較稀鬆,似隱非隱,幽居於黑色底釉中。從底部止釉線處,可看出底釉肥潤、紺黑,釉淚似滴未滴,靈姿動人。
三、宋代建窯銀藍油滴(標本)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銀藍油滴,胎體厚重,造型優美大方。底釉紺黑,釉面瑩潤,光可鑑人。盞內油滴呈淺藍、銀白色交疊漸變,狀鱗密佈,華麗滿身。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外施釉過滿,底足粘連。釉面紺黑如漆,斑紋稀鬆、隱蔽,氣質古樸簡約。
四、宋代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胎體厚實,器型優雅,口沿外撇,舒展勻停。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內外壁油滴滿布,呈鱗片、松皮狀,淺藍、銀白交疊為一體,靈動飛舞。
▲宋代 建窯銀藍油滴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外壁底釉漆黑如墨,油滴零星散佈,熠熠銀輝,似隱非隱。
五、宋代 建窯銀油滴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油滴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結合標本的腹部曲線走向、和尺寸,很有可能是束口盞。此建盞造型華貴,釉面光亮。胎黑褐略粗,質感厚重,有壓手感。
▲宋代 建窯銀油滴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釉面玻化佳,瑩潤溫和,光可鑑人。銀油滴漫如浮萍,自口沿至盞心,從大漸小,由疏到密,嶙峋聚壑,三五成群。
▲宋代 建窯銀油滴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身施釉過多,底足有釉水粘連。鱗狀銀油滴向盞底聚流,營造出優美的三維結構空間,讓人眼前一亮。
六、宋代 建窯銀油滴斂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油滴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斂口盞,口沿微收,造型圓潤精巧。鐵胎厚實,底釉紺黑,釉面瑩潤,金屬光澤極強。
▲宋代 建窯銀油滴斂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內外油滴斑分佈均勻,從褐黃色到銀白色變幻,滿布盞身;川流直洩,汪洋成片,如銀胎鏤刻而成,氣質古樸、端莊。
▲宋代 建窯銀油滴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淺圈足,盞身未施全釉,可見紺黑鐵胎。止釉線設計感強,造型十分別致。
七、宋代 建窯銀油滴束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油滴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盞標本為束口盞,胎骨厚實,深腹、淺足,造型古樸雅正。
▲宋代 建窯銀油滴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油滴斑自口沿至盞心,由棕褐、淺褐到銀白變幻,點、滴珠垂,呈放射線性分佈,疏密均勻,精美雅緻。
▲宋代 建窯銀油滴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腹以上,油滴顆粒較小,立體感強,如漫天銀雪,飛舞靈動。
▲宋代 建窯銀油滴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腹以下,油滴由小漸大,滴圓飽滿,內部析晶更為明顯,質感如琥珀般剔透,銀光似玉,玻化極佳。
八、宋代 建窯金油滴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金油滴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口沿外撇,斜腹下收,淺圈足。鐵胎厚實,造型雅正,氣質雍容華貴。
盞內外油滴,由棕褐、黃褐到金色變幻,油滴分佈疏密有致,如雨滴垂墜,瀰漫而下,聚於盞心,隱於紺黑底釉。
▲宋代 建窯金油滴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身外壁呈色柿紅,特別之處在於,紺黑條狀斑紋,均勻分佈,垂流而下,凝成釉淚,頗為靈動,或似滴未滴,或因釉水過多,與底足粘連。
九、宋代 建窯褐油滴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褐油滴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口沿外撇,斜腹深,淺圈足。底足修坯工整,造型古樸大方,頗為雅緻。
釉面瑩潤溫和,光可鑑人,盞內外壁呈色棕褐,紺黑底釉流聚盞心。
▲宋代 建窯褐油滴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油滴顆粒飽滿,或未承其重,垂流而下,形似毫狀。內外壁油滴斑紋分佈均勻,疏密有致。外壁釉水垂流,形成多個釉淚,欲滴未滴。
十、宋代 建窯褐油滴盞(標本)
▲宋代 建窯褐油滴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從建盞標本內外壁可知,該盞完整器是撇口盞,口沿外撇。此盞呈色柿紅,半邊釉面油滴飽滿,半邊釉面油滴垂流,呈兔毫狀。
▲宋代 建窯褐油滴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斜長腹,淺圈足,“九”字底款。過多的釉水聚淚成流,分支成網,垂至底足,黏連嚴重。
十一、南宋 建窯褐油滴束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褐油滴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盞標本為束口器型,黑褐束口線尤為明顯,大口、寬腹、圈足,胎體敦厚,胎質黑,釉面滋潤,表面有銀光。
▲宋代 建窯褐油滴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內外油滴斑紋圓潤飽滿,形狀如蕎麥粒,密佈於盞身,如岩層滾動,嶙峋垂流,黑釉垂墜。止釉線斜長,釉淚欲滴未滴。
▲宋代 建窯褐油滴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釉面透亮平整,油滴呈銀白色,似隱非隱,如毛毛細雨,疏鬆淅瀝,盞心聚釉處有較為明顯的黑釉留存。
▲宋代 建窯褐油滴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造型古樸雅正,斑紋疏密有致,墨色底釉與褐油滴交相輝映,猶有中國筆墨韻味,內蘊古樸,十分雅緻。
十二、宋代 建窯銀藍兔毫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盞為兔毫盞,造型規整,古樸大方。底釉紺黑,釉面瑩潤。銀藍兔毫如紗絹薄浮盞面,分佈均勻,疏密有致,兔毫挺秀,條達有力。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足修坯乾脆利落,胎體厚實,形制精美。
十三、宋代 建窯銀藍兔毫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胎體厚實,深腹淺足,底釉紺黑。兔毫自上而下,由棕褐、淺褐、淺藍、銀白變幻。兔毫斑紋條達挺拔,形態細膩,疏密有致,遍佈整盞,呈放射線性散佈。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足修坯工整,釉水肥厚,垂流而下,與底足黏連。
十四、宋代 建窯銀藍兔毫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兔毫盞,兔毫斑紋條達有力,挺直分明。斑紋薄浮於釉面,銀中帶藍,氣質淡雅古樸。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胎體厚實,淺圈足,鏡面平整瑩潤。盞心釉面與胎土粘連,紺黑底釉隱於底部。
▲宋代 建窯銀彩藍兔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足修坯工整,止釉線平滑,底部釉水過多,有粘連現象。
十五、宋代 建窯銀兔毫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兔毫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胎體厚實,鐵胎質密,深斜腹、淺足圈,氣質古雅。
▲宋代 建窯銀兔毫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心底釉紺黑,銀兔毫條達有力,形態銳利,呈放射線狀分佈於盞身,立體感強。
▲宋代 建窯銀兔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修足工整、乾脆。盞外釉水過多,垂流而下,底足有粘連。
十六、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盞為經典束口器型,大口,深腹,淺圈足,鐵胎厚實,氣質古雅端莊。銀兔毫條達挺拔,疏密有致,分佈勻稱規整。
▲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銀白兔毫與紺黑底釉對比分明,是宋時流行的經典兔毫盞,品相出眾,十分難得。
特別之處在於,一處虹彩曜變斑紋,瀰漫於兔毫之上,有開片效果,極具個體特徵。
▲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外兔毫褐色,斑紋分佈精美,整體輪廓十分雅緻。
十七、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束口器型,鐵胎厚實,深腹淺足,氣質古樸大方。釉面光亮如鏡,表面泛銀光。
▲宋代 建窯銀兔毫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內外銀兔毫條達有力,分佈均勻,疏密有致,底釉紺黑,聚留於盞心。盞身施釉適中,止釉線乾淨美觀,修坯乾脆利落。
十八、宋代 建窯金兔毫盞(標本,“供御”底款)
▲宋代 建窯金兔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結合標本的腹部曲線走向、和尺寸,很有可能是束口盞。盞型周正,鐵胎厚實,深腹,淺圈足。釉面金兔毫條達有力,似瀑如流,傾洩而下,美不勝收。
▲宋代 建窯金兔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施釉飽滿,釉淚自然垂流,靈姿動態,十分精美。
十九、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看,器型古樸大方,胎體厚實,盞身釉面溫和瑩潤。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自口沿至盞底,呈柿紅、淺褐、紺黑變幻,兔毫條達有力,分佈緊密,束於盞心,十分雅緻。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淺圈足,底足有粘釉現象,說明盞身施釉偏多。
二十、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內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口沿微微外撇,深腹,淺圈足,鐵胎厚實,質地堅。釉面瑩潤,光可鑑人。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內外褐兔毫粗大,條達明晰,與紺黑底釉,形成鮮明色彩對比,止釉線平滑規整,施釉適中,是宋代流行的釉色之一,十分珍貴。
二十一、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盞,胎體厚實,大口、斜腹、淺圈足,氣質端莊大方。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內外褐兔毫細長條達,分佈密集勻稱,十分雅緻。
▲宋代 建窯褐兔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撇口呈色棕褐,伸展有致。盞身幾乎施滿釉,底足有粘連現象。整體斑紋十分勻稱美觀。
二十二、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結合標本的腹部曲線走向、和尺寸,很有可能是斂口器型,氣質古樸大氣。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胎細質黑,胎體厚重,深腹淺足。盞內外釉色紺黑,釉面光澤強。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身施釉較厚,釉水垂流,底足有粘連現象。
二十三、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胎體厚實,釉面紺黑瑩潤,鏡面感強。開片紋如冰裂,盞面隱約有點狀斑零星疏落,變幻瑰奇。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外壁釉面斑駁,淺圈足,頗有一種古舊韻味。
二十四、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深腹,胎底厚實,釉面紺黑如墨,質感如漆,瑩潤如鏡。
▲宋代 建窯烏金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部淺圈足,修坯乾脆利落。盞身施釉適中,釉水無明顯垂流現象。
二十五、宋代 建窯茶葉末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茶葉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器型,口沿微撇,氣質古樸雅緻。在窯內高溫下窯變成幾乎整器的茶葉末釉色。鏡面光潔瑩潤,玻化效果好,盞內外均有開片,紋如冰晶四裂。
▲宋代 建窯茶葉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外腹釉面呈色墨黑,有不規則流釉現象,是施釉不均勻所致。
▲宋代 建窯茶葉末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外壁盞腹有三兩圈紋,聚釉明顯。盞底淺圈足,止釉線平滑別緻,很有個性。
二十六、宋代 建窯茶葉末斂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茶葉末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斂口盞,胎體厚實,釉面瑩潤,光可鑑人。茶葉末色澤濃厚,青如苔蘚,玻化效果佳。
▲宋代 建窯茶葉末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釉紺黑如墨,盞內外有不規則開片,淺色斑紋零星散佈,藝術感強。
▲宋代 建窯茶葉末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淺圈足,盞身施釉肥厚,玲瓏透亮,底足有粘連現象。
二十七、宋代 建窯茶葉末盞(標本)
▲宋代 建窯茶葉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茶葉末盞,從盞心和止釉線處可見底釉紺黑,鏡面光潔瑩潤,玻化效果好,盞內外均有開片,紋如冰晶四裂。
▲宋代 建窯茶葉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從該建盞標本的橫斷面,可看出建盞鐵胎的坯土顏色,胎體厚實的造型設計。
▲宋代 建窯茶葉末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淺圈足,盞身施厚釉,茶葉末色如琉璃般潤澤、剔透,十分耐看。
二十八、宋代 建窯柿紅釉斂口盞(標本,帶匣缽)
▲宋代 建窯柿紅釉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器型為斂口盞,口沿微收,胎體厚實,腹部圓潤飽滿,氣質古拙。
▲宋代 建窯柿紅釉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柿紅釉色自口沿到底足過渡自然,由深漸淺,盞心內蘊金光,精美瑰奇。
▲宋代 建窯柿紅釉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外壁變形嚴重,猶可見整體器型輪廓。
二十九、宋代 建窯柿紅釉束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柿紅釉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束口盞,輪廓有些許變形,鐵胎厚實,大口、寬腹、淺圈足。
▲宋代 建窯柿紅釉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柿紅釉色乾淨清爽,盞內斑紋如礫,零星散佈,氣質清雅。
▲宋代 建窯柿紅釉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足有粘釉現象。
三十、宋代 建窯柿紅釉撇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柿紅釉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撇口器型簡素大方,口沿周邊有明顯跳釉。胎體厚實,質密且堅,氣質疏闊清朗。
▲宋代 建窯柿紅釉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面施釉均勻,光潔平整,瑩潤溫和。盞內外釉色柿紅如漆,分佈勻稱,黑色斑紋狀如砂礫,零星點綴。
▲宋代 建窯柿紅釉撇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大口、寬腹,淺圈足,施釉適中,底足有粘窯現象。
三十一、宋代 建窯灰被釉束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灰被釉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為束口盞,釉麵灰白,分佈勻稱,有大小不一的不規則開片,釉面瑩潤。
▲宋代 建窯灰被釉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外灰被釉面有明顯垂流痕跡,像是二次施釉工藝。
▲宋代 建窯灰被釉束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止釉線平滑規整,造型別致,底足修坯乾脆利落。
三十二、宋代 建窯灰被釉斂口盞(標本)
▲宋代 建窯灰被釉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斂口盞,盞內外灰被釉面縮釉均勻滿布,形成溝壑。釉色凝結處厚如堆脂,縮釉處現鐵褐色胎色。
▲宋代 建窯灰被釉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腹寬、淺斜,口沿微斂,淺圈足,形制規整,氣質古樸大方。釉面瑩潤,表面泛霧狀白光,氣質古樸圓拙。
▲宋代 建窯灰被釉斂口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盞外壁釉色灰褐,溝壑密佈,規則不一。淺圈足,修坯規整利落。
三十三、宋代 建窯灰被釉盞(標本,供御底款)
▲宋代 建窯灰被釉盞(標本) 外壁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此建盞標本為灰被釉盞,釉麵灰白,是生燒產品,釉面為燒造時窯溫過低所致。
▲宋代 建窯灰被釉盞(標本) 底足 標本來源:中國中華博物網
底款刻“供御”二字,標識其生產目的是為進貢給宮廷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