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在文明發展的過程當中,姓氏的演進是至關重要的一部分。
在宋朝時期,我們有了一本專門記錄姓氏的書——《百家姓》,在這本書上記錄的姓氏有五百多個,可以說是涵蓋了歷史上姓氏演變過程中所出現的絕大部分姓氏。
其實,姓氏的發展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過程,其一開始並沒有這麼多,許多姓氏都是經王公貴族的賞賜才得來的。
若是將姓氏和貴族結合到一起,就不得不提到我國隋唐時期的“五姓七望”了,他們是史上最為尊貴的家族,曾經連皇室都沒有資格迎娶,那麼“五姓七望”指的是什麼?其中又到底包括哪些姓氏呢?有你的姓嗎?
一、“五姓七望”的來歷
要是想理清“五姓七望”的含義,就要知道這幾個字分別都代表什麼,“姓”很好理解,代表的一定是姓氏。那麼“望”呢?它指的又是什麼呢?
“望”這個字,不能單獨看,而是要把“郡”結合到一起來看,郡望這個詞,顧名思義,就是某一具體領域當中的名門望族,而“七望”,自然指的就是有七個這樣的名門望族了。
說到這裡有人一定好奇,為什麼“七望”對應的是“五姓”呢?
這是因為“五姓七望”指的是隴西李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太原王氏、范陽盧氏、滎陽鄭氏。
由於李氏和崔氏分別都有兩個,所以姓氏上最終只出現了五個,於是便將他們統稱為“五姓七望”了。
說起“五姓七望”這一說法的來歷,就不得不提起東漢那段歷史了。
在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的影響之下,門閥制度一時之間風頭無兩,那些深諳儒學之道的官僚們在朝堂之上頗受重用,而他們又廣納門生,讓這種輝煌延續了下去。
於是乎,在東漢中期,這些官僚家族們儼然形成了大姓豪族,如同根深葉茂的大樹一般累世為官,代代發展下去。
當歷史發展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這種門閥制度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甚至可以說是攀上了頂峰。
察舉制度讓“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成為了社會的常態,那些“高門”子弟即使不讀書也有門路入朝為官,而那些“寒門”出身的學子們即使寒窗苦讀數十載,也摸不到朝廷的門檻。
除了仕途以外,出身不同也影響了當時人們的婚姻觀念,士族與寒門通常情況下是不可以通婚的,否則就會被視為“婚宦失類”,受到人們的非議。
這樣的社會狀況並沒有因為朝代的更迭而產生變化,甚至有了愈演愈烈的傾向,於是到了唐朝時期,出現了專門形容幾大家族的一個詞語,也就是“五姓七望”。
二、史上最尊貴的“五姓七望”
在這“七望”當中,有兩大家族的姓氏是“崔”。這一姓氏歷史悠久,是從姜姓演變而來的。
在有關這一姓氏的傳說中,有著這樣一種記載,那就是一個叫做孫姜的炎帝后裔,在追隨大周的文武兩王建立周朝時,因為立下了汗馬功勞而被分封為了齊王,王位代代傳承下去,一直到了姜季子身上,他不願意當王,便將這一爵位傳給了弟弟,自己則是接受了弟弟的賞賜,成為了崔邑的主人。
由於單獨分了出來,自然不能再用原來的名字,所以季子將崔邑中的“崔”字拿了出來,使其成為了一個全新的姓氏。
“崔”姓就這樣在歷史中誕生,又融入到了歷史的演變當中。當時間發展到秦漢時期時,崔氏一族的兄弟二人分開生活,一個在清河繼承爵位,一個在博陵開啟新的生活。至此,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誕生。
除了“崔”姓在“七望”當中有所重複外,“李”姓也同樣有兩個,它們分別是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
隴西李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道家傳人李耳,這一脈在其傳承的過程當中,鑄造過非常輝煌的歷史,誕生了無數在歷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西涼王李暠和飛將軍李廣便是這一脈的後代。
而趙郡李氏和隴西李氏雖然為兩個不同的望族,卻有著頗深的淵源,可以說,這兩支是一脈相承的,因為作為隴西李氏的秦朝太傅次子李牧,正是趙郡李氏的始祖。
此外,除了兩崔和兩李之外,還有三個姓氏也屬於“七望”,它們分別是太原王氏、范陽盧氏和滎陽鄭氏。
其中,太原王氏以學問聞名,誕生過許多我們耳熟能詳的詩人,比如說王勃、王昌齡等。而范陽盧氏和滎陽鄭氏雖然不似其他幾個那般輝煌,也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足跡,誕生過很多能臣名將。
三、皇室都沒資格迎娶
正是因為“五姓七望”中的家族歷史悠久,又創下過許多輝煌,所以其才能在歷史上有著如此尊貴的地位。而其地位究竟誇張到了什麼程度?只能說,曾經皇室都沒資格迎娶這些家族中的女子。
為了保持家族純正的血統,這些家族立下了一個規矩,那就是不得與家族以外的人通婚。
這個規矩定下來之後,即使是皇帝都沒有權力打破。
在唐朝時期,唐文宗看中了鄭氏女,想讓她入宮給自己的太子當太子妃,卻被鄭氏拒絕,讓人大吃一驚。而在官員們在編撰《氏族志》時,更是將博陵崔氏排在了首位,絲毫不將皇帝的臉面放在眼裡,由此可見“五姓七望”當初在人們眼裡的威望。
當然,正所謂有興便有衰,“五姓七望”既然有其輝煌的時刻,便註定了也有沒落的那一天。其在不平等的封建制度下誕生,也在現如今人人平等的觀念下不復存在。
現如今,姓氏只是一個人名字的組成部分,沒有人會再以姓氏來區分人的高低貴賤,自然也就沒了“名門望族”一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