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的浙江省,在一座鼓起的墳包前,搭著一座簡陋的棚子,誰也不會想到,這竟然是一位老人,為了給自己的兒子守墳所搭建的,這一守,就是整整22年,但在今天,老農卻突然要挖開兒子的墳墓,村子裡的人都認為老農瘋了,便上前制止,老農怒吼道:“今天這墳,非挖不可”。老農一梗一鍁地往外扔著土,很快便挖出了裡面的東西,而這墳裡藏著的東西,更是直接驚動了中央,老農為何會突然“發瘋”挖開兒子的墳墓?墳墓裡到底藏著怎樣驚天動地的東西?新來的朋友點贊關注,我們一起往下看。
老農挖開兒子墳墓
1951年,浙江省的一個村子裡,往日裡十分寧靜的村子,今天卻無比反常,村子裡的人一堆一堆地聚集在一起,時不時的傳來竊竊私語的聲音:“這老頭是咋啦,給自己的兒子守墓守了20多年,今天卻誰說都不行,非要挖開,是不是年齡大了精神不好?”“是呀是呀,老頭平常挺好的一個人,今天不知道受啥刺激了。”看熱鬧的人圍了一圈又一圈。
而在一座鼓起的墳包前,坐著一個面容蒼老的老農,眼前的這座墳墓,據說是他已經去世了20多年的兒子的,這位老農名叫張爵謙,他要挖開的這座墳墓,是他的二兒子張靜泉的。他已經為兒子守了整整22年的墓,就在今天,他要遵守承諾,挖開自己兒子的墓。他督促自己的小兒子,快去把政府的人找來,這件事政府必須在場。小兒子雖然不理解父親的做法,但還是很聽話的去了縣政府,縣政府的人聽到竟然有人要挖墳,便急急忙忙的派人趕了過來。因為挖墳是一件體力活,小兒子順便在村裡面找到了幾個年輕人,大家說歸說,都是熱心腸,拿起工具就跟著小兒子來到了墓地。
在老人的指揮下,大家掄起膀子就幹了起來,沒一會就看到了棺材,老人顫顫巍巍地讓大家打開了棺材,沒想到眼前出現的竟然不是白森森的骨頭,而是一個大箱子,讓在場的人震驚不已,原來這只是一個衣冠冢,村裡上了年齡的老人可能會知道,但現場的人都是年輕人,沒人知道這隻會一個衣冠冢,感到震驚也很正常。面對眾人的疑惑,老人並沒有解釋,只是讓人把大箱子拿了上來,交給了在場的政府人員,並說道:“這是我兒子交給我的,讓我務必保管好,並交給共產黨,我的任務在今天也算是圓滿完成了。”說完重重地舒了一口氣。
工作人員在大家好奇的眼光中,打開了這個在地下塵封幾十年的木箱,裡面用油紙包裹著幾本書和一些檔案,他們小心翼翼地開啟油紙,裡面包裹的竟然是二大的黨章,和當年的《共產黨宣言》,看到這些東西,政府人員就知道事情沒有那麼簡單,於是趕緊上報到了中央,中央也十分震驚,因為這本《共產黨宣言》,是現存的最早的版本,不僅如此,木箱裡面裝著的36件檔案,其中16經鑑定是國家一級文物,剩下的都是二級和三級文物。據瞭解,老人的兒子名為張靜泉,這些東西,是張靜泉在1927年交給老人的。那張靜泉是做什麼的?為什麼會有這些機密檔案?又為何在給老人送完檔案後消失不見?
奇怪的包裹
1924年的一天,老人張爵謙正在給自己家的牛喂草,天氣很冷,萬籟俱寂,突然自己家的門響了一下,張爵謙覺得奇怪,這三更半夜的咋還會有人來?開啟門後就愣住了,原來是自己的二兒子張靜泉,張爵謙打心裡高興,因為自己的二兒子自從學校畢業,就搬到上海去住了,父子倆已經很長時間沒有見面了,可還沒等自己開口,張靜泉便神色緊張的把一個包裹,塞到了自己的手上,說到:“爸,這件東西你一定要儲存好,不要告訴任何人,家裡人也不行”。
張爵謙是一個老實的農民,種了一輩子地,哪見過這場面,聯想到最近的時局十分動盪,便下意識的說到:“這個東西很危險嗎?是會掉腦袋的嗎?”,張靜泉聽完這句話,便說道:“是,這是比我生命還要重要的東西,麻煩爸一定要幫我保管好。”說完這句話,張靜泉抬腳便走,張爵謙看著風塵僕僕的張靜泉,想要挽留兒子一起吃一頓飯,可張靜泉全部拒絕了,他怕自己在這裡待的時間太長,給父親招來殺身之禍,便匆匆告別父親,消失在夜色中,父子倆誰也沒想到,這是最後一次見面,從此之後,張爵謙老人便失去了張靜泉的訊息。
看這兒子送來的東西,張爵謙也十分慎重,想藏在院子裡,又怕雨水淋溼,藏在牛棚又怕老鼠給咬壞,思來想去,找到了一個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把東西藏在墳墓裡,於是張爵謙老人便告訴左鄰右舍,自己的兒子張靜泉已經在外去世了,為張靜泉建了一個衣冠冢,把東西偷偷的放在了墓裡。
當時盜墓賊十分猖狂,往往新的墳墓,每過幾天就會被盜掘,於是張爵謙便在自己兒子的衣冠冢跟前,搭了一個簡陋的棚子,開始為兒子守墓,這一守就是22年,這期間,大兒子也抱怨過父親,哪有父親給兒子守墓的?可張爵謙不為所動,一直到新中國成立,改革勝利,才把裡面的東西拿出來交給了政府。
最勇敢堅決的革命戰士
張靜泉這個名字大家可能很陌生,但說起他的另一個名字,張人亞,大家一定知道,是我黨成立之初,最早的共產黨員之一。他的黨齡與黨同歲,在參加共產黨之後,張靜泉為自己改了名字叫“張人亞”,但在社會上,他還是一直用的張靜泉這個名字。
張靜泉自上學就一直品學兼優,在學堂上學的時候,先生就誇讚張靜泉是一個好苗子,於是張爵謙咬咬牙,就把張靜泉送到了當時最好的學校,張靜泉也沒有辜負父母的期望,在學校一直是全校學生的榜樣,成績名列前茅。自從中學畢業,懂事的張靜泉就不想再繼續讀書了,想在社會上打拼,為家裡減輕負擔,經親友的介紹,張靜泉來到了上海,在一家銀樓裡當起了學徒工,幾年後,遇到了真愛顧玉娥,兩人結婚後沒多久,顧玉娥便身染惡疾去世,沒留下一兒半女,從此以後張靜泉就孤身一人留在了上海。
當時的上海作為思想交融的中心,從小品學兼優的張靜泉在這裡,接觸到了許多先進的革命思想,1921年,23歲的張靜泉就加入了共產黨。從此,便用社會職業掩藏自己的革命生涯,偷偷向大眾傳輸革命思想,由於在工作上,張靜泉表現十分出色,而且有非常巨大的貢獻,成為了江浙區的負責人,一手創辦了當時上海地區十分重要的《人民日報》,這份報紙在當時的影響力很大,也為後來的上海工人大罷工,起到了推動作用,名氣更是一度傳到了國外。
但好景不長,1927年上海發動了武裝政變,作為江浙區主要負責人的張靜泉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當時的他並不擔心自己的生命,擔心的是自己手上的重要檔案流落出去,於是思前想後,便把這些重要檔案送到了自己的老家,交給了自己的父親保管。把重要檔案交給父親後,張靜泉又馬不停蹄地投身到革命工作中,直到1932年,34歲的張靜泉因為舊疾復發,在奔波的途中去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革命工作。
做為一個農民的張爵謙老人,並不知道張靜泉的光榮事蹟,自從兒子把包裹交給自己後,他便一邊默默守護著,一邊等著自己的兒子回家。作為一名父親,張爵謙是偉大的,儘管他不知道兒子到底從事著怎樣的工作,交給自己保管的到底是什麼樣的東西,但他還是選擇了無條件支援自己的兒子,默默無聞的在一個衣冠冢旁邊守候了22年,這到底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張爵謙等了一年又一年,革命都勝利了,自己的兒子還是杳無音信,或許他也想過自己的兒子可能已經去世了,但作為一個父親,他不願意去相信。
可惜的是,直到張爵謙老人辭世,都沒有等到兒子的訊息,但張家的後人並沒有放棄對張靜泉的尋找,一直到2005年,事情才出現了一點曙光,張家人在一份1933的報紙上,看到了關於張靜泉的悼詞,這樣才知道了張靜泉的過往和對國家的奉獻。我們也都願意相信,張靜泉一直未曾離開,先輩們的意志,也會一直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