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以前歷史課上曾記載著清代一段不堪回首的歷史,那就是跟洋人簽訂的各種屈辱條約和夥燒圓明園。
那麼問題來了,到底是何種情況下籤訂的條約,以及洋人軍隊為什麼夥燒圓明園大家知道嗎?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這段歷史的前因後果,回顧那些鮮為人知的一幕。
清朝作為近代歷史舞臺上舉足輕重的泱泱大國,卻在經濟發展緩慢、民眾思想落後的情況下屢次被洋人刁難,以至於簽下許多不平等條約。尤其又以咸豐皇帝在位之時最為之多。
咸豐年間,清朝面臨嚴重的內憂外患,對內不光國力衰退內戰連年,對外還飽受西方列強的侵襲。
這不,在公元1856年,當時以英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就主動挑起了“摩擦”,拿“亞羅號”事件大做文章。那麼什麼是“亞羅號”事件呢?
其實這個“亞羅號”指的是一艘船,一艘清朝商船。清朝商人曾購買英商通航證,還聘用英國人當船長,以此用於走絲逃避審查。
當年10月8號,廣東水師搜捕海盜的時候,查獲了“亞羅號”船隻並逮捕了船上的人。
本來這是朝廷一次十分平常的清繳活動,但在早已對清朝蠢蠢欲動的西方列強眼中,卻讀出了不一樣意思,當時英國駐廣州領事巴夏禮對清朝廷宣稱:廣東水師違法在英船上捕人。撕毀英國旗,這是對大英的侮辱。同時還強硬要求釋放被捕的水手,並向英賠禮請罪。
到這裡大家總算看明白了吧,按常理來說無論如何這都是大清朝的內政,是自己家的事,跟誰也沒關係。對方卻提出賠禮道歉的無理要求,簡直是無理取鬧。再說了發生這件事的時候,商船使用的英通航證時限已到,過期了,“亞羅號”已不存在被英保護一說。至於他們的國旗,更沒有人撕毀,所以說對方是胡說八道。
賠禮道歉是假,故意挑事才是真。
兩廣總督葉名琛明白這一切都是他們故意下的圈套,但還是釋放了船員,但拒絕賠禮道歉。英駐港總督見狀立馬借題發揮,趁機直接下令對守衛的清兵發起進攻,誰料裝備落後的清兵瞬間就被打敗了。至此第貳次鴉片戰爭正式bào發了。
幾天後,英兵又逼近廣州城下,守城的數萬人清軍奮力反擊,英兵有些寡不敵眾,但心有不甘。他們放火燒了些民房後,便匆匆退出了虎門。
葉名琛看到英兵撤退了,非常興奮,對外宣傳說勝利了,還向咸豐皇帝彙報戰果:“防禦英夷獲勝。”
咸豐皇上得知戰果後,立即批覆:“此次已開兵釁,不勝固屬可憂,勝則該夷必來報復”。並指出:“當此中原未靖,豈可沿海再起風波”。這就是說當時內地太平天國戰事沒有完全被壓制下來,沿海如果再出問題,朝廷根本無暇顧及。所以言下之意要求量透過談判的方式和平解決,避免開戰才是理想的結局。
而英兵這邊可不是這樣,他們撤離後,回國求援加派人手準備再戰。
不光如此,他們還勾結法國,共同出兵攻打大清。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決定以保護教會的名義,藉口為咸豐四年被清朝官員拷打至死的法國人“討還公道”,從而堂而皇之地派兵參戰。
看英將法“順利”拉進戰事後,便又著手說服美國,希望得到“幫助”。美公使表示:不參加戰爭,但願意同英、法合作。這下三方列強站在統一戰線,看來是準備聯手對大清發難了。
他們先向時任兩廣總督向葉名琛發了照會函。葉名琛是個老頑固,他認為英法美三國是在狐假虎威,嚇唬人的,不敢拿大清怎麼樣,更不敢挑起戰事。所以他自信滿滿地駁回三國照會函後,未作戰爭前的任何準備。要說屬下辦事不力領導難辭其咎,對於他的做法,咸豐皇上居然也認為是正確的,他也覺得大清神聖威嚴,他人根本不敢來犯。
但事態的發展出乎所有人預料,公元1857年11月20號,英法聯軍兵臨廣州城下,並派人送來最後的“通牒”:四十八小時交出城池,否則開仗。總督葉名琛不以為然,還是認為是嚇唬人的手段罷了,沒有做任何聯絡和談判的措施。等期限一到,聯軍果真開仗了,二十九日,聯軍佔領城池後,俘虜了總督葉名琛,
1858年3月,作為英、法幫兇的美、俄公使一同到達大沽(天津東南50千米海河入海口南岸),並向朝廷施壓。咸豐皇帝全然不顧眼前的態勢依舊喊話:“交還城城池,送還葉名琛,真心悔過,方能逐款定議”。誰知,收到的只有聯軍攻打來的泡聲。
不多久大沽失守,英法聯軍佔領天津。
咸豐皇上急了,派大臣愛新覺羅·耆英,同英法談判。但當時英法聯軍搜出了很多耆英以往簽訂過的條約,發現他不會如實上報雙方要求,所以拒絕同他談判。因此談判未成,辦事不力之下,咸豐賜死了耆英。
在英法聯軍的威逼下,朝廷只好另派他人於公元1858年六月簽署了《天津條約》,其中有《中英天津條約》、《中法天津條約》、《中美天津條約》、《中餓天津條約》,並定好時間換約。條約中一系列的條款可謂霸道至極:其中光賠款就得4萬多兩白銀,有向英國賠付四萬兩,向法國賠付二百萬兩。還有各種通商、稅改細則、各種洋人在大清的特殊待遇等,把各路聯軍的利益幾乎最dà化了。
唉,怎麼說呢,他人主動挑事,到頭來還得自己賠錢,這……找誰說理去。
等各路聯軍退出天津後,咸豐越想越氣並開始盤算著應對之策:他要在明年英法來換約時“變卦”。公元1859年,英法公使前來換約。直隸總督按咸豐皇上的旨意未允許其登陸,雙方由此發生對戰,這回準備充分的清兵輕而易舉取得勝利,英法軍艦損失慘重,逃回上海。
咸豐皇上十分高興,宣告世人:“所有八年議和條款,概作罷論”。意思就是這個時長八年的條約單方面作廢了。
條約作廢了?不,英法不甘心。
公元1860年7月至8月,西方聯軍約一萬八千人再次對大沽發起進攻。這次城池又淪陷了,英法聯軍這回不打算再籤什麼條約了,而是直逼京城。
皇城內養尊處優的咸豐帝得知這個訊息後嚇壞了。前一刻還在慶祝條約失效,這一刻就被敵軍逼宮,簡直猶如掉進冰窟一樣內心瑟瑟發抖。
面對此危機時刻,再三權衡後,咸豐皇上決定舉家逃難。
八月初八一大早,匆匆忙忙帶著皇后、慈禧和兒子,在各部親信的護衛下離宮逃往承德去了,當然不是為了避暑,所以隨從不敢多帶。
剛剛逃出皇城,以英法聯軍為首的西方列強便接踵而至。他們把紫荊城圍個水洩不通,並動手搶掠,跟強盜並無二致。
公元1860年九月初,英法聯軍來到一代名園–圓明園,看到各種稀世珍寶後眼冒星光。沒有絲毫顧及,盡情縱火、搶掠,圓明園很快化作灰燼,稀世珍寶成為洋人手中的“戰利品”。而有些沒被帶走的則遭到毀滅性破壞,滿目蒼痍,慘不忍睹。
而咸豐帝一行在承德避暑山莊過得也一點不踏實,這邊清兵被洋軍打得接連潰敗;而另一邊呢,太平天國運動一直沒被徹底解決。看著有家不能回,咸豐帝焦頭爛額,很是鬱悶。
面對內外交困的局面,咸豐帝一時也想不出好辦法,只能先安撫好洋人這邊再盤算往後的事,因為不安撫洋人現在連皇城都不可能回得去了。
派同父異母的弟弟恭親王愛新覺羅·奕訢前去談判。
九月,奕訴與英法簽訂了《北京條約》,條約全面肯定了《天津條約》的條款,並新增多個款項。還向英法的賠款新增八百萬兩,承認煙土為合法的進口商品。俄聯軍也乘機要求新增條約,大清一百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劃歸俄管轄。
一系列屈辱的條約簽訂後,各國聯軍才“滿意而歸”兵退大清,這歷經數年的戰爭才告一段落。
這場戰爭令本就國力不濟的清朝廷疲憊不堪,還有等待著需要支付的鉅額賠款直接拖垮了朝廷經濟。由此清朝漸漸走起了下坡路,在西方列強眼中一直抬不起頭來著實令人惋惜。
這一系列的事件發人深省,同時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落後就一定會捱打,只有當我們自身強大了,才不會受到他人欺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