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概要
1、大綱:瞭解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過程
2、時間跨度:1790年—1842年
3、重要名詞:大國對決 貿易順差 虎門銷煙 《南京條約》 馬戈爾尼訪華
4、重要人物:道光帝 林則徐 關天培 馬戈爾尼
東西方的大國
正當大清帝國處於康雍乾盛世的時候,在西方歐洲的北部,崛起了一個新型強大的國家:大英帝國,這是由於歐洲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帶來的結果。
據經濟學家們分析,清道光年間中國的GDP,大約佔到了全世界總量的三分之一,是當時英國的五六倍以上。大清帝國雖然長期閉關鎖國,不重視對外貿易,但憑藉本身巨大的體量,仍然是當時世界貿易的主角。
東西方兩個大國,距離遙遠,跨海萬里,會有交集嗎?
貿易順差
中國很早就把自己的絲綢、茶葉、瓷器等特產,透過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行銷到中亞和歐洲,包含英國。
17世紀的英國,它的工業品已經銷售到世界各地,但是對當時的中國來說,英國與中國的貿易卻顯現出鉅額的逆差。英國大量需要中國的茶葉,絲織品和瓷器;為了貿易平衡,英國急需把自己的工業品,如紡織成品和金屬製品銷售到並不迫切需要的中國。
但是英國就是打不開中國的貿易大門,因為中國只設立了一個通商口岸,這就是官方指定外貿機構——廣州的十三行;而且有相當複雜的貿易程式。
虎門銷煙:戰爭的導火線
為了平衡對華貿易逆差,英國政府採取了卑鄙和不道德的手段,即透過其海外殖民地印度的公司,向中國大量走私特殊商品—鴉片,以滿足他們追逐利潤的慾望。四十年間,不但從中國掠奪走大量的銀元,而且鴉片直接摧殘著中國大量菸民的體質和靈魂。
於是道光皇帝派林則徐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查禁鴉片。
1839年6月,林則徐在虎門銷煙。此後,英國以此為藉口,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即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了。
投降派和主戰派
清廷中以穆彰阿為首的一些人物,一直是反對林則徐禁菸的,不斷地造謠和中傷,導致林則徐被革職。英軍來進犯的時候,總督琦善不但不抵抗,反而吃裡扒外,給侵略者讓路和饋贈食品。
堅決抵抗的一派是以林則徐、關天培為首的官員,以及大批下層軍官。
作為最高統治者的道光皇帝,對遠方英國的一無所知,面對侵略者咄咄逼人的攻勢,表現得猶豫不決,左右搖擺不定。道光帝先期支援主戰派,後來見軍事失敗又轉向支援投降派去談判乞和。
為國捐軀的英雄
雖然林則徐被革職後發配新疆,但是基層官兵和人民與侵略者進行了不屈的鬥爭,在歷時兩年的鴉片戰爭中,譜寫了可歌可泣的故事。
1841年1月,英軍進攻虎門外大角炮臺,副將陳連生戰死!緊接著英軍進攻虎門,水師提督關天培孤軍作戰,帶領部下全部壯烈犧牲。
8月至10月間,英軍進攻定海,守將葛雲飛率領士兵200人,英勇抗擊侵略者,他全身受傷四十多處戰死!
1942年6月,英軍進攻吳淞口,守將陳化成孤軍無援,親自執掌戰旗督戰,全身中彈十八處吐血而死!
更有廣東三元里一帶的人民群眾自發組織起來,與英軍作戰。前後一共殺死侵略者二百多名,殺傷數十名,繳獲了部分洋槍洋炮。
軍民的愛國精神,與清廷的動搖不定,部分官吏的投降逃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有詩讚曰:
男兒事馳驅,許國期馬革。
忠孝矧兩存,更足光史冊。
戰爭結局
第一次鴉片戰爭以中國的失敗而告終。中英雙方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
中國同意向英國割地、賠款、商定關稅,條約嚴重危害中國主權,從而喪失了獨立自主的地位,導致自身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並促發了小農經濟的逐步解體。此後法國、美國紛紛趁火打劫,謀取同英國同樣的所謂“最惠國待遇”。
英國使團訪華
十八世紀英國已經是西方霸主,不但有很多海外殖民地,而且其工業品已經銷售到世界各地。
早在1793年,英國就派出一支外交使團,訪問當時的中國。他們主要是想解決雙方貿易問題,一是英國的貿易逆差,二是開放中國沿海市場。
英國使團給當時的乾隆皇帝帶了幾百件禮品,但其外交目的最終沒有達到,以天朝上國自居的乾隆皇帝毫不猶豫地拒絕了這個不知居處何方的蠻夷之國的請求。
以馬戈爾尼為首的英國外交使團,本次來訪卻深刻地認識了當時的中國國情。他們認為當時的清朝政府盲目自信、不可理喻,政府專制程度高,國民並不富裕,工業體系更是為零。回國後他們開始研究武力進攻中國的可能性。
這樣看來,中英之戰是歷史的必然。
馬戈爾尼把當時的清朝政府比喻成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大船,這艘大船已經有些破舊不堪,顯得搖搖晃晃,在大海的滔天巨浪中似乎不久行將沉沒。
更多歷史文章,請關注公眾號 “雲竹文齋”!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