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上世紀六十年代,在當時的理論界,存在著兩根棍子,即:一個南棍子,一個北棍子。
這裡所說的“北棍子”,指的就是戚本禹;南棍子說的是姚文元。
關於戚本禹的人生,在過往的文章裡,我已有詳細的捋過了一遍;因此,這篇文章就算是一篇查漏補缺的文,大致以小事知人心。
01
六十年代,戚本禹和王力、關鋒一起,表現得最為活躍,時人稱之為“三秀才”,亦或是“王關戚”。
相比較“北棍子”的綽號,戚本禹最為有名的還屬“戚大帥”這一稱呼。
他長得人高馬大,身高約有一米八,再加上他時常拋頭露面,在1966年5月到1967年12月這一年多的時間內,他就在公共場合發表了120多次的講話,或者是傳達指示,因此被人稱呼為“戚大帥”。
用“流星”來比喻戚本禹的人生,是再合適不過了,他的崛起和衰落,僅僅只用了五年的時間。
而在這五年的時間裡,在我看來,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不過屈指可數的十七個月罷了(1966年5月—1967年10月)。
1966年5月23日,田家英去世之後,戚本禹取而代之,一躍成為炙手可熱的人物,掌握了他之前所心心念唸的機要大權。
他人生的高光時刻,也就是在1966年的5月,正式揚帆起航;這一年他的行政職務雖然只是中秘室秘書的十六級幹部,但是,他的排名卻在姚文元和穆欣之前了。
也是在這一年,這個只有“秘書十六級幹部”待遇的男子,魚躍龍門,一下子成為了掌握話語權者,享受著“中央首長”的待遇。
至於這個“秘書十六級幹部”,具體是個什麼行政級別,我也查詢過,說是“縣處級”,我也不知道這個是否準確。
1966年即將過去,再翻一頁日曆,太陽再次升起來的時候,就是1967年了。
此時35歲的戚本禹,遙想1963年,已經32歲的戚本禹,這時候的他,還只是一個只有一點點小名氣的筆桿子。
誰又能想到,僅僅過去了三年時間,他這個小小的筆桿子,會一躍成為了中央首長呢。
對於有著野心的男人來說,特別是年過三十的男人,當名望匹配不上野心的時候,迷茫、痛苦和不服,也就日日縈繞於心頭。
本文來自頭條“怪味胡豆史”原創,謹防假冒搬運!
那種“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的無力感,和“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的挫敗感,真真是讓人無法用言語形容。
1963年,已經32歲的戚本禹,大抵也是這種心境吧。
不過,成也野心,敗也野心,男人有野心是好事,但也容易走火入魔,為求名望,而筆鋒曲折亂拐。
02
戚本禹沒有讀過大學,雖然後來(1949年)在北京勞動大學進修過,但準確的說來,他的學歷只是高中。
學歷不高,但是他的求知慾卻很強,喜好文學,也喜歡讀書。
1949年,從勞動大學進修完成,即將畢業的時候,戚本禹得知秘書室缺人手,就和另外兩個同學,三個人一道拿著自己的檔案,去到組織部門。
這一年,只有十八歲的戚本禹進入秘書室,開始了自己見習秘書的工作。
他這個見習秘書,主要是負責三個方面的工作:做讀報摘要、管理圖書和處理來訪資訊。
如果當時戚本禹身邊有眼光毒辣的同事,或許就能看出來這個小夥子,雖然只有十八歲,但卻不是一個“池中物”,遲早會有一天走上人生巔峰。
戚本禹在管理圖書的時候,會接觸到偉人閱讀過的書籍,而偉人在閱讀的時候,也習慣對感興趣的地方下筆做批註。
戚本禹就會照著買一本一模一樣的書,按照領導的讀書思路去讀,領導在哪裡畫一個圈,做了什麼批註,他就在哪裡畫一個圈,做批註。
這些書籍既有像《哲學大綱》、《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這類專業性很強的書籍,也有類似《紅樓夢》、《聊齋志異》這種通俗小說。
當時,秘書室“讀報摘要”這個工作,還負責摘抄一些身心放鬆類的內容,遞交給領導。
秘書室的很多人,都一心奔著那些“名人趣事”,或者是“野史異聞”的方向去,而戚本禹透過“畫圈”和“批註”,對領導的喜好多多少少了然於胸。
於是乎,他這個不到二十歲的中學生,所摘抄的內容,往往讓領導很是滿意。
有一句話是這麼說的:細微之處見人品;借來用用,也可以說:細微之處顯野心。
18歲的戚本禹已初顯出那一股子,不滿足於現實的心態和眼光,他渴望,也在等待著自己人生起飛的時刻,不過,他或許也想不到,這一等就是十七年。
更想不到,這起飛和落地,不過短短五年,而在高空的滯留階段,也不過屈指可數的十七個月。
而或許,人的一生之中,能有這十七個月,也是不枉此生。
古人有云:朝聞道,夕死可矣。
那麼,我在化而為“朝出名,夕死可矣”。
有野心是好事,走火入魔,就得不償失了,也失去了初心的良善。
本文主要參考了:
1、《我所知道的戚本禹》,閆長貴;
2、《戚本禹其人其事》,丘濂,三聯生活週刊 2016年第19期;
3、《戚本禹如何一夜走紅》,張聿溫, 報刊薈萃 2016年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