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薩沙
本文章為薩沙原創,謝絕任何媒體轉載
武則天做了皇帝以後為什麼要把都城遷到洛陽?薩沙問答第83集
武則天遷都的理由很簡單,無法解決首都的糧食運輸問題。
古代的首都必須具有一個條件,就是交通運輸便利,是重要的糧食集散基地。
以北宋的首都開封為例,由於人口過多,禁軍就有50萬以上規模,依靠當地糧食是無法供應。
一艘艘滿載南方的稻米船隻,在開封停靠。這些糧食會被分發給首都各級官僚、軍人和普通老百姓。
北宋為了修建開封附近的運輸航道,花費了不少財力物力,用心良苦。
由此,開封也成為帝國北方的糧食調撥中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開封並不適合做都城,北宋期間黃河的分支汴水,經常在開封一帶氾濫。
北宋之所以不遷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糧食的調撥了。
至於長安,雖然是十朝古都,可惜進入隋唐以後就不適合做首都了。
為什麼長安成為秦漢的首都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長安所在關中平原為產糧區。
司馬遷在《史記》裡評價關中平原道:“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依靠關中平原強大的糧食產量,秦國養成了強大的軍隊,花費百年時間消滅了六國。
可惜從南北朝開始,關中平原的自然環境就出現嚴重的惡化,對農業生產非常不利。
最終的結果是關中平原糧食產量大減,無法恢復。
由此,長安從以往糧食自給自足,到被迫要從全國調撥糧食過來了。
這樣一搞,就出現了個重大的問題。
沿著黃河的運輸,存在一個瓶頸,三門峽。
資料上這麼寫: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記載“自砥柱以下五戶以上,其間百二十里,河中竦石桀出……合有一十九灘,水流峻急,勢同三峽,破害舟船,自古所患。”
酈道元認為三門峽太險要,這裡行船漕運極其危險,搞不好就船毀人亡。
三門峽當地也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黃河三門峽,河床窄又險;谷深崖壁陡,流成險灘;水渾藏礁石,浪高撲九天;後浪推前浪,浪花泛白煙;流速高又猛,滾滾到回山;闖過白浪渡,洶湧奔吊灘;千萬好水手,個個旋渦眠。”
三門峽對於運輸的重大阻礙,大量的運量船隻擁堵這裡,糧食無法運到長安。
最直接的後果是,長安糧食儲備嚴重不足。
隋唐兩朝的所有皇帝,都試圖解決這個問題,結果全部失敗。
隋文帝曾在兩岸的山崖上開鑿棧道,進行陸地運輸,減少漕運的積壓,同時還有利於船伕牽挽漕船逆流闖過三門峽天險。
唐太宗則要求分段運輸,同樣透過陸地運輸繞過複雜的三門峽段。這裡陸上地形也頗為險要,加上裝卸船隻需要浪費大量時間,不能根本性地解決問題。
到了武則天時代,漕運問題已經很嚴重。
大唐首都長安發展迅速,一舉發展到200多萬人口,每年需要高達近400萬石糧食。關中平原僅能就地提供200多萬石,還有高達100多萬石的缺口。
而受到三門峽限制,每年只有二三十萬石糧食運到長安,導致首都缺糧。
武則天試過很多方法解決運輸問題,最終都是無能為力。
長期解決不了糧食問題,武則天遷都到洛陽就是必須的,人不吃飯是活不了的?
人定勝天也要看什麼時代。
就算是今天,我要將泰山、華山炸碎,試問有這種科技能力嗎?
更別說在技術條件差的古代,就算是則天女皇也是鬥不過天的。
宣告:
本文參考
圖片來自網路的百度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