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所謂亂世出英雄,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戰國無疑就是一個亂世,並且這個時期人才輩出。如為秦國變法的商鞅;改革齊國為此基本奠定了齊秦爭霸格局的鄒忌;在秦國倡導推行連橫策略的張儀;攻破函谷關的匡章,還有李俚、吳起、呂不韋、李牧、廉頗還有藺相如等等數不勝數。他們都在戰國七雄當中攪弄風雲,對戰國的局勢產生一定的影響。
那為什麼戰國時期有那麼多的能人義士幾乎沒有人去為周天子效力,連自保也是一個問題。在戰國時期,隨著霸主政治登上了歷史的舞臺,而明面上擁護支援東周王室的晉國被一分為三,齊國正統的諸侯王位被田氏篡奪,而後更是出現徐州相王還有五國相王的事情,這也標誌著周王的權威已經徹底消失了。所以在戰國時期為什麼基本上沒有有才之士去投靠周王室,為周王室效力呢?
首先就是周王室自身的原因了,周平王放棄了關中地區遷都到關東的洛邑,周王室的實力更是在一步步減弱。而在晉國被一分為三還有田氏伐齊的時候,絲毫不敢對那些已然違反宗法制以及分封制的新行為進行討伐,反而還將與自己禮法不符的魏、韓、趙、齊這四國封為諸侯,這裡也能看出周王室已經完全沒有自己的威信了。於是就這麼一步步地原本應屬於周王室的疆土就被戰國七雄蠶食了,也跟戰國七雄之間的差距越拉越大。這一看就沒有發展的前景,也就更加沒有人才會來投靠了。
其次就是疆域還有地理位置的原因了。就跟衛國一樣,呂不韋、商鞅還有吳起他們都是衛國人,不過我們都知道這三個人都沒有為自己的母國衛國效力,原因就是衛國的君主並不是一個選賢任能的人,有才之士得不到重用,那他們就會去投奔其他有能力的諸侯。周王室所處的位置跟衛國是一樣的,他們不但是城池有限,甚至還位於韓魏趙齊這些大國的包圍當中,地理位置方面十分危險,容易遭受攻擊,而自身的實力又不足,侷限性也就更大了。
還有就是跟戰國七雄的君主相比來說,周王室就沒有出現過想要招攬賢才的動向,而戰國七雄各個都是求賢若渴的,更是將天下的有才之士紛紛招攬到自己的手下,跟自己成就一番偉業。這也更會吸引智者投奔他們,發揮自己的才能。
最後就是周王室對於自己推崇已久的宗法制跟分封制非常堅定,也一直受周禮的約束,他們不會掙脫出自己給自己立下的束縛,也就很難將人才不拘一格地接納進來。而這一份堅持在當時需要在“大爭之世”的戰國來說過的話毫不重要,七雄們已經完全擺脫了周禮的限制。在春秋時期諸侯很多都是功臣還有王室的分支。隨後士人崛起了,出現了許多變法改革運動,這些人才都是統治者需要關注拉攏的重要物件,就比如楚國的楚悼王將士人出身的吳起任命為宰相;秦國進行商鞅變法以後的對有功計程車兵授爵。而對於周王室來說,他們非常堅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等級秩序,這也意味著周王室是不可能會對士人進行重用的。
所以上述的種種都是導致戰國時期人才眾多,而為周王室效力的人才幾乎沒有的原因,當然也會有其他沒有寫到的原因。不過這種現象出現都是雙方共同的選擇,東周王室也愈發地衰落,戰國末期的時候被秦國吞併了,這也為秦國之後的吞併六國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