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樹森
熱鬧的高音喇叭
1949年11月7日,在長沙市天心閣89號的一棟樓房裡,一道具有歷史意義的無線電波傳向三湘大地,湖南人民廣播電臺正式開播,由此拉開了湖南廣播、電視業的嶄新一幕。它當時用的是一臺100W的7M11程式圾活機發射,一個月後改用組裝的一臺300W中波機發射。
而我正式聽到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的聲音則是在1958年。那年我五歲,老街上的戶籍民警譚戶籍拉來一套廣播喇叭收擴音裝置,還有一個留聲機(放唱片的電唱機),放在我家隔壁的一個鄰居家裡,然後把好幾個高音喇叭安放在老街的幾處路燈電線杆上。
那位譚戶籍民警啟動裝置後,整條老街頓時喧鬧起來,廣播喇叭裡播放的是人人都會唱的《社會主義好》。這膾炙人口,激動人心的歌曲讓人們一聽,頓時就會覺得社會主義就是好,幸福生活已經來到。不過這樣的熱鬧場合沒有幾天,這套裝置又轉移到別的街道上去了,從此廣播電臺的聲音一別經年。
最簡單的收音機
再次聽到這久違的電臺之音已是1963年了,那年我十歲,剛從三年自然災害的苦日子裡過來,城市有個別普通百姓家裡開始出現一種極其簡單的礦石收音機。礦石收音機由兩塊拇指大小的磁石和一副耳機或一個直徑約八釐米大小的紙盆喇叭所組成,兩端連線上外接天線和地線,即可收聽到當地最強大的中波公眾無線電廣播。
最原始的礦石收音機
這簡單的收音裝置是在鄰居家一讀初中的徐姓大哥手中見識到的,第一次見到這種最簡單的收音機十分新鮮。當我帶上耳機,聽到裡面傳來美妙動聽的電臺音樂時,那一瞬間感覺世界真是太神奇,太不可思議了。
1964年,在當時的窯嶺東風鋼廠工作的表哥給我們家裝了一個直徑為25釐米的舌簧喇叭收音機,這個收音裝置由喇叭和二極體組成,當時的價格為5元左右。但這種簡單的收音機仍屬於原始的礦石收音機的範疇,無需電源,即可收聽中波段廣播,只不過是由二極體取代了礦石而已。二極體單向導通的原理,即可檢出無線電波中的音訊訊號。
這種收音機需要自己製作天線和地線,天線需要約直徑一毫米的去絕緣層的裸銅線繞製成一圈一圈的天線網路,然後用竹竿伸至屋頂以接受無線電訊號,地線則是用一根一米以上6毫米直徑的鋼釺打入地下,澆上水,再接上絕緣銅線至喇叭則大功告成。
舌簧喇叭礦石收音機
當年表哥給我們家裝的那個簡單的廣播喇叭,給我們打開了一扇外來資訊的視窗,我們是聽著這樣的廣播喇叭成長起來的一代人。這個簡單的廣播喇叭只能收聽到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的中波聲音,而且聲音也不大,我們細伢子耳朵好,兩米左右基本能聽見,但我外婆上了年紀,耳朵不靈光,遇上播放湖南花鼓戲時,老人家總是要把耳朵湊到喇叭旁邊才能聽清楚,過上一陣戲癮。
原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的地址就是現在的省軍區的對面高原紅酒店,發射基站也就建在電臺的大樓頂上。附近的居民反映,他們的礦石收音機根本不要天線,隨便拿一根裸銅線繞兩圈,伸出窗外即可,地線則只需把一根導線接在自來水管上就能收到電臺的聲音,而且聲音還蠻大。後來發射基站遷建到現在洪山橋橋南西面約兩百來米河堤下的一片菜地裡。
細伢子最喜歡“小喇叭”
當年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的播音時間分早、中、晚三段時間播音。早上播音時間為5:30至9:00,中午為11:30至1:30,下午為17:30至23:30,每次播音之前的開始曲目為《歌唱祖國》。曲目播完後一名播音員會親切地說道“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現在是早上播音時間,今天是**年**月**日,農曆**年**月**日”,及早上播音節目的主要內容等等,就是現在電視節目的開場白。
那時早上播音時間的重要時段是七點檔的新聞,一般國內外重要新聞都會在這個時間播出。中午的播音時間大人們都比較關注13:00的天氣預報和天氣形勢分析。晚上的播音節目時間較長,節目也比較豐富。
我們細伢子最喜歡聽17:00的“兒童小喇叭廣播”,播出的內容,很適合少兒的口味,特別是少兒科普類節目大受孩子們的歡迎。17:30有一檔長篇小說連播時間,我聽過《歐陽海之歌》和《橋隆飆》《烈火金剛》等小說。
19:00有一檔農村節目,內容包括農業政策、農業發展、農技知識等等。在當年那樣資訊閉塞的年代,這一檔節目對偏僻的湖南鄉村和當時人民公社的生產和農業指導,其影響是巨大而深遠的。據我所知,文革後不久,長沙縣各公社便設立廣播站,(後來叫鄉)廣播喇叭即安裝到各大隊(後來叫村),七十年代長沙縣成立了專門的廣播電臺管理機構,廣播專線安裝到戶,對於廣大農民的思想宣傳、農業耕作指導,除了少量的鄉村幹部,依靠的就是農村廣播。
20:00的播音時間是轉播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各地聯播節目,也是最權威的官方新聞和聲音,20:30至22:00是音樂、戲劇、廣播劇和電影錄音剪輯的時間,那時候沒有錢看電影,大多數電影都是靠聽電影錄音剪輯而瞭解劇情的,其實那個年代能夠“聽”電影也是蠻過癮的。22:00過後還有半小時新聞重播時間,這一天的播音便在二十三點半結束。
這種無需電源的礦石收音廣播,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原生態廣播音響”,它不要費用,成本低廉,到時響了,到時停了,聲音不大,剛好聽見。感興趣時,湊上前去認真聽一下,不想聽時,也不影響你,似有如無。這種廣播收音裝置對天地線特別敏感,沒有聲音了,把架設的自制天線取下來,用砂紙打磨一遍,再重新調整一下方位,把地線澆上一些鹽水,其聲音又可增加上十個分貝。
1966年8月文革開始,這時湖南人民廣播電臺的開始曲目由《歌唱祖國》改為《東方紅》,廣播節目的播音時間仍為早中晚三個時段。但隨著文革運動的深入發展,廣播電臺打破時段的安排和束縛,隨時隨地向全省人民第一時間播放“最高最新”指示。
那個特殊的年代,我感覺那廣播電臺的播音整天幾乎就沒停過,有時半夜三更還有最新指示發出,電臺播出後,不出半小時,大街上便鑼鼓喧天,遊行呼喊,熱鬧得很,整個長沙城都很亢奮。
最主要的精神食糧
1971年,湖南大學電機系的一位友人,幫我們家安裝了一個帶有三極體功率放大器並有磁棒線圈的收音機,因為有功率放大,其音量一下子倍增,還可調大調小,滿屋子都能聽到。
不僅如此,友人還用三合板做了一個現代漢語詞典大小的盒子,把這個收音裝置裝在了盒子裡,儼然就是一收音機了。裡面安上兩節大號電池,開關一開,便能收聽到廣播,和我們以前聽了六七年的最原始的二極體喇叭相比,簡直是鳥槍換炮了。
這個小玩意深得我母親喜愛,家務閒下來的時候,總愛把它放在身邊聽上一陣,熱鬧熱鬧。那時我們剛參加工作,工餘時間回到家裡,這個收音機幾乎也是我們最主要的精神食糧來源了。
那個時候電臺廣播的特色就是,中央檔案多,最高指示多,批林批孔夾批走後門,各種大批判多。音樂類的節目主要是八個革命樣板戲和鋼琴伴奏《紅燈記》以及大型鋼琴協奏曲《黃河》,因此我們這一代人對樣板戲的記憶,對鋼琴協奏曲《黃河》的熟悉,那可是刻骨銘心的。不過這些音樂作品幾十年後仍然是經典中的經典。
這個自制的收音機伴隨著我們度過了十年的光陰,然而這十年的維修卻有賴於我的一位初中同學。他是我初中的一位哥們,一個文質彬彬,透著書卷氣的哥們。這哥們初中畢業時因家庭出身問題被分配下農村,但六八年他哥哥已下放郴州,且長時間未上調回城,因此他父母怕他重蹈大兒子的覆轍,堅決不再讓他下放,他便一直呆在家裡成了一“宅男”。
我這位同學也是個自強不息,發奮之人,且有著很強的自學能力和動手能力,呆在家裡八年,除了自學完初中高中的全部課程外,還學了一門電工手藝,強電弱電都很在行。因此,每當我家的自制收音機不響了,拿到他家裡,他總是手到擒來,三下五除二就幫我搞定,遇到有元件損壞需要另配時,他還自掏腰包,幫我解決。
那些年,多虧了這位老同學,我家那臺收音機才能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辛勤工作”。因此,我的這位同學也是我母親晚年記憶最深的哥們。一九七八年恢復高考後,這位同學考入長沙基礎大學讀書,畢業後留校任教,幾年後再讀研,後來分配在國防科技大學教書,近十餘年來一直從事中國磁懸浮列車的研究與開發。
從港產收錄機到臺灣產的黑白電視機
八十年代初,我們家兄弟姐妹均已參加工作,家境逐漸開始好轉,大家一商量,決定讓我家那臺自制收音機徹底更新換代。於是我們跑到小吳門百貨商店,就是現在的瑤家山寨飯鋪買了一臺256元的香港產的雙聲道立體聲收錄機,集收音錄放於一體。
當我母親看到我們把這樣先進的收錄機提回家後,高興得如獲至寶。這臺收錄機不僅可以調出多個電臺的播音節目,而且音質優美,保真度好,還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播放錄音磁帶。
收錄機
又兩年,黑白電視機開始普及,我們又為父母親購置了一臺12吋臺灣產東寶牌黑白電視機。這下好了,電視機不僅有聲音,還有影象,年邁的父母未曾想到有生之年還能看到這樣“有圖有真相”的電子裝置,享受到現代社會的文明成果,感嘆之餘,更是幸福感爆棚。
由於我們家的那臺電視機是當年老街小巷裡最早的電視機,每天晚飯後,左鄰右舍便都到我們家裡陪著我父母看電視,廣播、電視讓我父母的晚年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黑白電視機
1985年7月正是起伏的那一天,天氣極其炎熱,母親吃過晚飯後,照例躺在竹鋪上歇息看電視。晚上九點多鐘,當看完香港電視連續劇《萬水千山總是情》第三集時,突發心臟病而溘然長逝,前後不到半小時。母親走得很急,但很安詳,因為《萬水千山總是情》的電視給了她老人家安詳遠行的理由,人間千山萬水情緣不斷,遠去的天國也應如此。
我當時家住長沙縣泉塘,正備戰大專畢業前的考試複習,未能為母親送終盡孝,這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遺憾。
受益於廣播電視大學
1982年8月,我考入湖南廣播電視大學,開始了為期三年的以廣播電視教學為主要手段的大專學習,再次深層次地與廣播電視結下了深厚的的不解之緣。
當時的湖南廣播電視大學教學管理是各單位學員,由各局屬系統集中辦班對學員管理並進行輔導授課學習,正式教學則以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會同國內知名教授所編的教材為課本,並以廣播電視教學為手段而授課,湖南人民廣播電臺則以FM98的調頻廣播轉播中央廣播電視大學的教學課程錄音。
為了支援我的電大學習,老父親專門從一鄰居手裡轉買了一個港產調頻收音機,當時國內的無線電生產企業都只能生產普通的調幅波收音機,那個港產調頻收音機市價四十元,耗去我一個月工資。
當問及懂無線電知識的人才知道,調頻收音機比普通調幅收音機的聲音保真度更好,頻率抗干擾能力更強。在這個調頻收音機裡我聆聽過現代漢語大師張志公、古漢語大師王立、中國通史教授李培浩等名師的授課,讓我一輩子受益匪淺。
湖南廣播電視塔(四木供圖)
幸福的彩電時代
這一時期,也正是中國的改革開放逐步深入發展時期,廣播、電視得到了充分的發展,兩者開始合流。我自己家購買的第一臺電視機是1985年10月。
那時候電大剛畢業,陡然一下子從緊張的讀書學習的生活節奏中解放出來,業餘時間便一下子充裕起來,於是有時間看電視了,便花415元從中山路百貨商店買回了一臺14吋的韶峰牌黑白電視機。雖是國產品牌,那質量可是沒得說的,幾乎從來沒有出過故障,影象聲音清晰穩定。
不過那時候的電影片道好像只有三個,一頻道是中央臺,九頻道是湖南臺,四頻道是長沙臺。這臺電視機十餘年不壞,後來我把它送給一對鄉下的“五保老人”夫婦了。
14吋韶峰牌黑白電視機
1990年,我又花三千元購置了一臺22吋國產組裝的“三洋牌彩電”。從黑白到彩色,是電視機的劃時代重大變革和發展。從此,電視鏡頭捕捉下的景物,不僅還原了線條和層次,還還原了色彩,讓世界變得更加真實和多姿多彩。
不過九十年代的彩電生產工藝還停留在電子管與玻殼一體化的時代,這種彩電能耗高,機身重,擺在桌子上佔住了很大的空間,搬動也困難。1999年我換大彩電時,因價格的原因,購買的仍然是電子管玻殼顯示器的海爾彩電。直到2010年,我才換上34吋的夏普平面液晶電視機,真正進入液晶電視時代。
據說未來的電視機將會做成一卷報紙的式樣,可捲筒攜帶,鋪開觀看,現代科技讓人們所夢想的一切變得皆有可能。
34吋液晶平板電視機(四木供圖)
電視的問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特別是一年一度的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早已成為人們大年三十的一道最重要精神晚餐和視覺盛宴乃至民族風俗。央視春晚起源於1979年,正式開辦於1983年,2014年被定位為國家專案。
央視春晚涵蓋小品、歌曲、歌舞、雜技、魔術、戲曲、相聲劇等多種藝術形式,把現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以及海內外華人帶入到狂歡之中,打造“普天同慶,盛世歡歌”的節日景象。大年三十的春晚節目播出時段,城市萬人空巷,鄉村萬家團圓,人們圍爐向火,在享受團圓的天倫之樂的同時盡享春晚節目所帶來的歡樂。
央視春晚
我們這一代人與廣播、電視是 “遲來的愛”“相見恨晚”,我們與廣播、電視共同成長,廣播、電視已成為我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我們也見證了這個行業的飛速發展和滄海桑田的鉅變,享受著電子科技帶給我們快捷的資訊和多彩的世界以及無數的視覺盛宴,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歲月靜好,生活多姿。
END
*本文由城市記憶CityMemory獨家釋出,作者 | 陳樹森,編輯 | 明明。部分圖源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