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理論,人體生理功能會隨著季節更替而有所變化,日常飲食也要隨之調整。冬季是進補的最佳時期,民間素有“冬令進補,來春打虎”的說法。適當增加補益類食物,可增進身體健康,預防疾病,延緩衰老。
但是,冬季進補要遵循中醫學和營養學的原則,不能隨意。不合宜的進食補益類食物,不僅不能促進身體健康,還有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引發疾病。
首先,辨明體制再進補。
中醫無論是調養身體還是治療疾病,都要先辨明寒熱虛實,才能開方用藥。中醫調養或治療的目的在於平衡陰陽,調和氣血。
進補,屬於中醫治療八法中補法範疇,補法是針對虛症的中醫治療方法。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等多種型別,不同的虛症,進補的食物或藥物也不相同。比如,陽虛體質的人,不宜多食寒涼食物;陰虛體質的人,不宜多食辛辣溫燥的食物。另外,大量服用滋補作用的藥物或食物,有可能會妨礙脾胃的運化功能,引起消化不良,反而會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不利健康。
所以,在進補之前,最好請中醫師幫助選擇進補的食物或藥物。
其次,膳食平衡要保持。
冬季天氣寒冷,很多人會選擇食用牛肉、羊肉等食物進補,這些食物的脂肪含量較高,如果不注意適量攝取,忽略飲食搭配,會使膳食中脂肪的比例增加,造成膳食結構失衡。脂肪攝入過多,會引起血脂異常、體重增加等問題,同時也會增加相應的高血壓、心臟病等慢性代謝性疾病發生的風險。所以,進補的同時,不要忘記保持膳食的平衡。
《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16)》建議成人每天平均攝入畜禽肉類40-75克。
再次,規律作息、情緒穩定也是補。
中醫理論認為,冬季萬物活動趨向休止,人體的陽氣也應該隨著自然的變化而變潛藏於體內。為了保證這種正常生理功能不受干擾,冬季應順應自然早睡晚起,不要熬夜工作、娛樂、學習,也不要起床過早,要保證充足的睡眠。
在精神調養上,要求精神保持情緒安寧,善於控制情志活動。人有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等多種情緒,情緒的波動會引起機體氣血執行的變化,過度的情緒活動不利於陽氣伏藏體內。如果發生比如緊張、激動、焦慮、抑鬱等不良情緒,要儘快進行心理調適,恢復平和舒暢的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