逢酒必喝,喝酒必醉,醉了必吟詩的那個人,一定是我的同學小山。
去年的八月十五,中秋節,幾位同學在一家飯館小聚。聊得盡興,酒也喝得恰到好處,看著臉色酡紅的小山,班長慫恿他:你的保留節目呢?快點吧,大家都等不及了。
小山開懷大笑,露出潔白的牙齒。他站起身,挽挽袖子,清清嗓門,高聲朗誦: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
眾人一齊叫好。
小山兩眼放光,臉色更紅了。
他的壓軸節目是李白的《將進酒》: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
……
一首誦完,叫好聲響徹天際。
有同學又給他倒上一杯。
“原來是金樽酒啊,”小山坐下,似乎才發現酒瓶上的商標。
小山大學畢業工作後,曾在魯西南的一家酒廠掛職。近水樓臺,他喜歡上了喝酒,並對酒頗有研究。“金樽酒是醬香型,金樽酒廠也有年頭了。”
我的腦海裡還回響著小山剛才朗誦的詩。李白的詩中,常用“金樽”來代指酒,金樽酒廠的名字,是否也和李白的詩有關呢?
過中秋節,為什麼一定要喝酒?
酒是人們解決了溫飽之後的產物。也就是說,只有有了足夠果腹的糧食,才能用餘糧來釀酒。
所以,飲酒,天然就包含著生活的高階感和愉悅感。
所以,中秋時節,稻穀飄香,瓜果成熟,花好月圓,大地一片和樂,親朋好友團聚,能飲一杯無?
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只有到了宋朝時,才有那麼多記錄人們中秋節打酒、喝酒的文章。
例如,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裡說:“秋節前,諸店皆賣新酒,重新結絡門面綵樓花頭,畫竿醉仙錦旆。市人爭飲,至午未間,家家無酒,拽下望子。”
意思是說,中秋節前,各個店家都賣新釀的米酒,並將門面酒旗裝飾一新。人們爭相品嚐新酒、買酒,家家店門前都排滿了打酒的人。正午以後,酒就全部賣光了。店門口的酒旗也就收起來了。
可見,中秋節是不能沒有酒的。
又如,宋人吳自牧曾詳細記述了南宋都城臨安的中秋之夜:
“此際金風薦爽,玉露生涼,丹桂香飄,銀蟾光滿,王孫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樓,臨軒玩月,或開廣榭,玳筵羅列,琴瑟鏗鏘,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歡。至如鋪席之家,亦登小小月臺,安排家宴,團欒子女,以酬佳節。雖陋巷貧窶之人,解衣市酒,勉強迎歡,不肯虛度。”
大意是說,八月十五,正當金風送爽,月光皎潔。無論是有權的王孫公子,還是有錢的商家富豪,全都登上高樓,在寬敞的露臺邊,或在臨湖的水榭上,大擺宴席,羅列珍饈,彈琴鼓瑟。一邊飲酒賞月,一邊對酒當歌,良辰美景,樂不可支。即使貧困人家,典當衣服也要買酒,不願辜負佳節。
飲酒,似乎一直與賞月伴生。漢朝的天子在八月裡要飲用釀製工藝及其複雜的“酎”酒。唐代已有了登臺觀月、飲酒對月的活動。
《天寶遺事》記載,唐玄宗在宮中舉辦中秋酒宴,下令熄滅燈燭,在明亮的月光下,舉杯邀明月。
這就是著名的“月飲”。
你說,熄滅燈燭,舉酒對月,浪不浪漫?向不向往?
想起一句話:有錢沒錢,回家過年。
有酒有月,才算是過中秋節。
流傳千年的中秋佳作裡,都有酒。
自古以來,文人墨客們似乎皆好飲酒。酒入詩篇,留下萬千佳作。
李白自不必說: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他喝下一斗酒後,能寫詩百篇。喝醉了,就在酒館裡呼呼大睡。即使皇帝召見,他也不上船,因他已經飲酒成仙。
我醉欲眠君且去,明朝有意抱琴來。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韓愈,在《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中寫道:
“一年明月今宵多,人生由命非由他,有酒不飲奈明何?”
意思是,一年的明月數今夜最明亮,人生由命莫埋怨其它。有酒不飲,怎能對得起這天上的明月?
印象中嚴肅古板的韓愈,也有放達瀟灑的一面啊。這應該是拜酒所賜了。
喜歡喝著酒過中秋的人,最著名的,就是宋朝大名人蘇軾。
蘇軾的《水調歌頭》一開頭就寫明瞭: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這首詞還有一句備註: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意思是, 丙辰年的中秋節,我高興地喝酒,一直喝到了第二天天亮。喝得大醉,就寫了這首詞,同時思念我的弟弟蘇轍。
這首詞裡有許多傳唱至今的金句,如: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
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這首詞既是蘇軾的代表作,也是自古至今中秋詞作中的絕唱。
酒助詩情,詩借酒興,這些才子們,文思泉湧,喝酒吟詩,從來不會誤事。
中秋節快到了,不知我的同學小山,還會不會再飲一杯金樽美酒;會不會藉著酒興,再背誦李白的那首《將進酒》。
友友們,你們喜歡飲酒嗎?生活如此美好,小酌怡情,未嘗不可。請記住一句話:美酒雖好,不要貪杯喲!
無論怎樣,在中秋節這樣一個美好的日子裡,祝願我的同學們諸事順利,事業有成!也祝願所有的朋友們花好月圓,闔家幸福!
關於喝酒,你有什麼故事?歡迎友友留言分享。
@蘭心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