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本科實習醫生小黃第一次被安排到了“雙房”。所謂雙房,是指一個手術間裡,兩套手麻系統(兩個醫用吊塔垂下來,吊塔四個側面盡是電源插頭與氧、二氧化碳、笑氣、真空吸引以及壓縮空氣的插孔;吊塔前面是現代麻醉機;麻醉機前面是遙控手術床;每個手術床旁還豎著兩個固定杆;每個固定杆上面安裝著兩至四個電子微量泵),可以同時開展兩臺手術。
從理論到實踐,由簡單到複雜,是每個醫學生的必經之路。住院醫生規範化培訓老師前一天下午就囑咐好了:根據前一天訪視的患者手術情況,第二天需提早到手術間做麻醉前準備。
按照常規,小黃一早檢查了麻醉機、氧源、電源,備好了氣管內插管全麻用具,抽好了麻醉劑、急救藥品,就等巡迴護士接進患者,跟帶教老師一起開工了。
“黃醫生,這份病歷裡面少了一份基本醫療保險自費專案同意書。”手術室房門剛開啟,帶教老師拿著一份開啟的病歷夾走了進來說。老師身後是護士舉著吊瓶,領著患者一起進來了。“辛苦你跑一趟,到貯備間找一份同意書過來補籤。”小黃欣然領命,抽身就往門外奔去。
誰知“嘩啦啦……”的一陣聲響,小黃吃了一驚。回頭看時,原來是自己只圖速度,腳被電源線絆了一下。電源線一頭插在牆腳,一頭連著固定在輸液杆上的微量泵,自已把微量泵連著輸液杆絆倒在地。所幸輸液杆上掛著玻璃吊瓶是空的,微泵似乎也沒有摔壞。
護士一聲驚叫,小黃口罩後的耳根子也騰地紅了。曾暗地裡告誡過自己,做事一定小心,不能跟平時一樣風風火火,誰知一早就著了絆子。帶教老師倒是淡定地安慰說:沒砸著人吧?小心玻璃啊!
患者躺到手術床上後,帶教老師耐心地說:手術量越來越大,一定要適應這種同時關注雙臺的工作。現代手術間麻醉設施越來越多,麻醉機、監護儀、微量泵、血液回收機、電子氣壓止血帶、加熱氈吹風機、液(血)加壓輸注儀、腔鏡系統、電腦(OA系統)等等,它們的輸入端和輸出端,都是成束的管線。比如一臺心臟大血管手術,光是監護監控系統的各種導線、導管,不好好收拾,都要亂成一麻,何況還有體外迴圈系統。如果麻醉醫生和護士不能順藤摸瓜、按圖索驥,必然會使效率大打折扣。
核對、誘導、插管、維持,麻醉醫生的黃金半小時,小黃跟著帶教老師行雲流水般地處理好了兩臺手術的麻醉操作,到了一個可以“喘口氣”的時刻。小黃已能較為熟練地使用手麻系統記錄電子麻醉記錄單了,帶教老師關注著監護儀與手術的程序,一邊指導小黃做好手術麻醉記錄。
“下午手術結束後,我再給你講一講發生在這個雙臺手術間的事情。”帶教老師說。小黃的興趣一下子被勾了起來:“跟麻醉相關的嗎?願聞其詳,願聞其詳!先謝老師了。”
下午,麻醉休息間裡,師徒二人皆手持一瓶水,半躺在豬皮沙發上。帶教老師如約給小黃講起了發生在雙臺手術間的一個故事:
“這個故事,如果沒有及時發現並處理,可能就是一個大大的事故了。”開講之前,他故意賣了一個關子。
“那是一個非常緊張而繁忙的上午,我帶著一個實生醫生在今天的雙房同開兩臺麻醉。靠門的這臺,是個19歲的做下肢骨科手術的小夥子。因多次手術過度緊張,應主刀醫生要求,給他上了氣管內插管靜吸複合全麻。靠裡面的手術檯,延續夜班的急診手術,10點多的樣子,手術結束,收臺了。
這時,一臺緊急剖宮產被統籌護士與產科醫生焦急的推了進來。“自然分娩失敗,胎兒宮內窘迫,胎心不好,需要馬上開!”產科醫生急促地說。“裡面那個臺,巾已鋪好。快點,進去!”統籌護士招呼著巡迴護士。
外周補液已開通,過床、上監護、擺體位、鋸局麻藥、開穿刺包,一系列動作一氣呵成。儘管產婦因宮縮痛而配合欠佳,但我們還是數分鐘內就完成了腰硬聯合麻醉。消毒、鋪巾、切皮,處理仰臥位綜合徵時,給產婦面罩吸氧。
這時,助產士將新生兒接生車也推了進來,停靠在進門右側的牆邊。實習醫生監護著靠門側的骨科手術,我處理著緊急剖宮產手術。“配合壓,用力壓!”產科主刀命令著助手,約有五分鐘時間,胎兒出來了,助產士接過胎兒,繞過骨科手術檯,將新生兒安置到接生車上處理。助產士在吸著痰,新生兒醫生在聽著心肺,我持著呼吸囊與面罩給新生兒吹著氧。胎兒有些許青紫,但胎心還算正常。新生兒醫生與助產士在做著Apgar評分時,我用面罩給新生兒扣著氧。突然,我覺得有哪裡不對!”
小黃猛地嚥了一大口水,差點嗆了起來。“怎麼了?老師!”她緊張地問道。
帶教老師接著說:“我突然想到,這個房間兩臺麻醉機,只有兩個氧源介面,一個在吊塔上,另一個在牆上的中心吸氧,骨科全麻用掉一個,產婦面罩吸氧用掉一個,怎麼這個新生兒氧管裡還有高流量的氧在嗞嗞的噴?一定是助產士拔掉了其中的一個氧氣接頭!
“許醫生!快看看骨科這邊麻醉機有沒有氧?”我焦急地呼喚著實習醫生。
“啊!沒……,沒有”實習醫生緊張地回答著。
“誰把這臺麻醉機的氧源拔掉了?”實習醫生緊接著問。
帶教老師繼續說道:“果然是有人把骨科病人的氧源拔掉了,接到了新生兒車上的呼吸囊上。我立即到吊塔把連線產婦手術檯那邊麻醉機的氧源拔了下來,把骨科麻醉機的氧接頭插了上去。看監護儀時,骨科病人脈氧飽和度仍是100,其他生命體徵引數也都正常,有創橈動脈測壓波型仍然有力規整……
“知曉原委後,大傢伙的驚訝是不用說的了。骨科醫生那邊,粗暴地國罵了幾聲。隔著口罩,助產士的嫩臉唰的紅漫到了耳根子和頸脖子。麻醉歷史上,病人長時間的窒息變成植物人的教訓不是沒有過。如果沒有及時發現,後果不堪設想……
“那,那麻醉機斷了氧源,不會報警的嗎?”小黃問道。
“這你算是問對了。”帶教老師讚許地跟他說。“那是一臺用過十多年現在已經淘汰了的老式麻醉機,麻醉機風箱還在撲撲撲地做著功,可是,氧流量表上,妥妥就是零。
帶教老師不用再講很多,小黃已是唏噓不已,腦子裡彷彿再現著發生過的驚心一幕。
那麼,怎麼來避免一些裝置方面的人為事故發生呢?
帶教老師耐心講道:
首先,每一次都要認真做好麻醉前工作,做好機器裝置的檢查。
其次,越是繁忙時,越不能。人是活的,機器是死的,我們不能完全依賴機器,等著儀器來給你報警。
再次,即便設定好了報警引數,當監護儀上的血氧已經發生變化並報警時,說明病人已經是缺氧很長時間了。因為機械通氣下,病人經過較長時間的高濃度氧氣供給,即便是氧供暫時中斷了,仍然可以使臨護儀上的脈氧飽和度顯示為基本正常。
最後,作為麻醉人,別人亂,你不能跟著亂。比如說,把所有的室內管線,就如我們麻醉人的千絲萬縷:一定要整理得井井有條,象房屋裝修師傅規劃著他手下的水管、電線一般。哪一個裝置的線路該怎樣的集結成束,哪一個裝置的線管走向該有所依附,都應該早有合理安排,並形成習慣。久而久之,就能臨而不亂……
“嘟……”帶教老師的手機突然響了。電話那邊:急診手術……
“走,要送到第22手術間,有急診,外傷性脾破裂!”帶教老師急速說道。
聽到這話,小黃“噌”的一聲站了起來。緊跟著帶教老師身後,快步向急診通道走去。心裡面卻突然冒出一串警句:如履薄冰,如臨深淵……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解密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