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華,安徽亳州人,是安徽唯一一位全國象棋冠軍.
在第11屆“銀荔杯”象棋全國冠軍賽上,見到了最年長的“女棋王”高華。今年已51歲的她,看上去更年輕一些,“時間的刀鋒”在她端莊的臉上刻下幾分成熟,她說話輕慢樸實,最常用的口頭禪是“說真話……。”
聽高華細述往事,猶如聆聽一曲舒緩寧靜的小提琴曲,又如觸控汩汩日湧出的清泉,也許是她本人太不張揚的緣故吧。其實她1961年就進專業隊、1974年全國賽上不讓鬚眉、兩奪全國女子冠軍的40年棋戰生涯,本是一部轟轟烈烈的傳奇啊!她見證了新中國象棋的興衰沉浮,她的經歷正代表著象棋發展的縮影。
就在賽場邊,剛剛結束比賽的高華就輕聲說開了,她說自己是“偶然地與象棋相遇”。“我學棋是進專業隊才開始的,與其他棋手都不一樣,真的。”高華一開口就很誠實,說自己是小學六年級時直接從學校選進隊的,當時還有幾個小姑娘,只有她最後堅持了下來。那是1961年安徽剛建立省象棋隊的事,隊裡還有張元啟、丁曉峰、朱寶位等人,高華就跟著男隊員從最簡單的一招一式學起,“家裡本不願我下棋,從毫縣拍了電報到合肥,叫我退隊,不過隊裡把電報扣下了,沒有給我”,說起差點與象棋失之交臂,高華現在似還有些“後怕”。
1965年,早已學會“馬要蹩腿”的高華跟男隊員們都“平手”對局了,只是下不過,正當她琢磨怎樣才能打敗“師傅”的時候,棋隊被撤消了,因為“文化大革命”的暴風雨即將來臨。高華去了合肥農藥廠當工人,業餘時間裡她仍沒丟下 她心愛的象棋,總要抽空與工友們下幾盤,或者乾脆找同廠的丁曉峰“討教”。漫長的七、八年時間裡,沒有全國比賽,也沒了棋手的津貼,可高華依舊物件棋一往情深,堅持著下,一如年少時的痴迷。 長年的實戰,使高華見識了“江湖”上各流派的武功,也使她自己練,出了中局力量強、思路開闊的棋藝風格。不經意間,她已成了當時國內弈林女棋手的“第一人”。
1974年全國象棋賽恢復,安徽成立了集訓隊,高華與另5名男棋手一起選拔,爭奪5個參賽名額。練功不輟的高華贏得了回報,她順利地排在第五位出了線,令落選者自愧不如。1974年全國賽是高華最美好的回憶,她分在丙組,“管”住了10來名男棋手哩,在比賽裡也掛大棋盤表演,觀眾圍得水洩不通,都為她這唯一的“紅顏殺手”而喝采,“大概總排73吧,勝了當時的河北冠軍,心裡挺得意的。感覺那時候我的棋藝是最好的,後來體力下降了。高華說起自己、也是象棋的“黃金時代”,平淡的語氣中透著歡欣。高華自豪地說自己“對棋悟性還可以”,可說到1975年戰勝黑龍江名將孟昭忠一事,卻非常謙虛,連稱那是“表演棋”,“不要報道”,後來孟“贏我很多,早就贏回去了”,顯得非常真誠和樸實,由於那幾年棋賽較多,工廠裡的活耽誤得多了,高華總感難為情,好在1978年省棋恢復了建制,她就在 1981年重新調回隊裡。
高華沒有料到,命運也要和老實人“開玩笑”。在她雄心勃勃地參加1979年首屆女子全國賽時,實力最強的她竟然丟掉了冠軍,在最後一輪打平即奪冠的形勢下因經驗不足,一心求勝而痛失好局。當年第四,接下來又是連續三屆亞軍,被圈內人皆稱為“有冠軍的實力無冠軍的運氣”。她自己解析是“老在第一名旁邊轉,比賽中心理緊張。” 好在高華從未氣綏,她依然在棋盤上“守望”,她發現了小妹妹們佈局理論比自己強的長處,虛心地學習更多的棋藝理論。1985年,36歲的高華在全國賽上已心態平和,心知“新生代” 棋手已成長壯大了,而自己優勢不再,年齡上也處下風。孰料真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古話,這年她以不敗戰績勇奪金盃,次年再上層樓獲亞洲冠軍。25年的“修行”終於成了“正果”,高華卻沒有了激動的心情。
高華並未像大多運動員那樣激流勇退,到達頂峰後她依然征戰不歇,只因她深愛象棋,只愛象棋,棋裡才有最快樂的東西。直到1998年,年已漸近“知天命”之年的高華,還搏殺在全國大賽上。 說起現在,高華稱自己是“最後一個無償教棋的教練”,安徽棋院只有女子象棋隊了,她是教練,帶了一撥小孩子在集訓。最大的14歲,小的10來歲,高華在這些新苗身上傾注了全部心 血。“想搞好一點”,高華平實的話語後面,藏著多少的執著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