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網上發一個帖子,問:中國導演現在還有作者性嗎?
有些越吵越極端的社群一定會寫下回答:中國導演已經完蛋了。
這個完蛋其實在2014年就有徵兆。
那一年, 是上個十年中國電影市場發展的高潮,電影市場充斥著大量熱錢,IP改編正式崛起。
韓寒郭敬明這兩位昔日的出版界驕子也加入了這場博弈,以《後會無期》和《小時代》系列,開啟了中國導演的流量之路,此後,越來越多非科班的人選擇加入導演這個行列。
於是,這幾年,導演這個需要很強專業素養,大部分時間坐在監視器前的工種逐漸從幕後活躍到幕前,隨之而來的就是越來越多的爭議。
作者已經遠去,要銜接上這個斷層的局面,我們還有多遠的路要走?
尤其在今年,當演技類、配音類綜藝卷完後,還出現了導演競技綜藝節目。
有人以話題導演切入,為我們帶來影視行業十年目睹之怪狀,不禁令人發出靈魂拷問:為什麼ta還能拍片?!
當然,也有人講究電影本體論。
節目請陳凱歌、劉震雲、舒淇、陳思誠等資深影人出列,為一些電影后浪指點迷津。
給觀眾展露平時看到的電影,究竟是怎麼從一個想法變成劇本再變成成片,最後再上映的。
沒有譁眾取寵的撕逼,有的就是圍繞電影本身的討論。
我說的後者,就是在愛奇藝播出的《開拍吧》。
作為電影題材綜藝,節目請了六位青年導演,因為前兩期只有兩位易小星、沙漠導演的短片呈現,今天就著他倆的片子,來跟大家聊一聊。
易小星大家都很熟悉了,2006年,他的網名還叫“蠢爸爸小星”,一邊做土木工程師,一邊拍短影片,算是網際網路鼻祖級別的博主。
2012年,他與劉循子墨、孔連順、白客、小愛、張本煜等人一起,做出了網劇《萬萬沒想到》,再回憶這個系列,用劇裡的臺詞形容就是“我想起了那天夕陽下的奔跑,那是我逝去的青春。”
如今這批人裡,白客已經憑藉多部作品成了資深實力派演員“白老師”,劉循子墨多年媳婦熬成婆,搗鼓出了最近的黑馬電影《揚名立萬》,可謂不負初心。
易小星也拍了兩部院線電影《萬萬沒想到》(大電影)《沐浴之王》,票房都還不錯。然而,叫座並不代表著叫好,這一點易小星一定心知肚明。
這一次他來到了愛奇藝《開拍吧》,依然忠於自我,拍攝了一部喜劇——《誰拿了我的外賣》,但能看得出來,他正在尋求突破。
他選擇了黑白片形式,講述一個職場搬磚人弄丟了老闆的愛心盒飯,並以京劇《三岔口》選段的形式表達了一場重頭戲,妙趣橫生。
於是,這部片子講述了王小坤(鄭愷 飾)在20分鐘“限定死亡”時間裡,去打聽外賣、偷外賣,最後湊齊了一份一模一樣的外賣的故事。
一個放大版的“最後一分鐘營救”的模式,還加了點令人驚喜的反轉情節。
比如普通員工怎麼就因為外賣和大老闆發生勾連了呢?而這一點上,倒是有幾分劉震雲式的黑色幽默色彩。
高光設計就是那個主角千辛萬苦拼湊出來的飯盒,不過具體如何得需要你們自己去看了,絕對是一個驚喜。
《誰拿了我的外賣》整部看下來,其實有種80年代小品既視感,限定辦公室場景,除了主角之外都一個模子刻出來的配角們,在啼笑皆非的鬧劇中,暗諷了辦公室的鬥爭和荒謬。
這其實跟他以前在《萬萬沒想到》裡的某一集異曲同工,一個打工人,為老闆工作5年,期間一分錢工資沒拿到,萬不得已只好綁架他,老闆面對勒索威脅,非但沒有介懷,反而熱情地幫他規劃未來:走上人生巔峰。
可以說,從過去到現在,易小星的個人風格都很明顯,《誰拿了我的外賣》中,他進行了更藝術和現實的表達。
但沒有丟失擅長的喜劇功底,一如既往呈現的是以小人物為基礎的荒誕喜劇,然後把笑點、淚點分攤均勻,給人一種後現代無厘頭的觀感。
相比而言,第二位導演沙漠的電影非常沉靜。
沙漠1990年出生,在北電讀書時就小有名氣,他以愛情題材出名,已經拍了兩部爆款,2017年的《你好,舊時光》豆瓣8.6,講述高中生餘週週(李蘭迪 飾)和“小太陽”林楊(張新成 飾)的懵懂暗戀。
2021年執導的院線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票房3億+,講述大學生呂欽揚(屈楚蕭 飾)和凌一堯(張婧儀 飾)初入社會的殘酷戀愛。
如果按照這個路線,我以為他會拍一部中年夫妻的“婚姻故事”。然而他的短片是一個父親不同尋常的“復仇之路”。
向來陽光開朗的兒子突然自殺了,原因是陽光抑鬱症,悲傷的父親發現兒子的自殺跟另一個叛逆少年有關。
沙漠製造了大量的留白,鏡頭細膩,臺詞極少,靠演員表情配樂渲染情緒,以及對道具的使用相當精準。
當父親望著兒子自殺的那片湖水,那個神秘的道具突然出現在上面,這顯然是超現實的。
然而,正是這個道具讓他想到了多年前帶著兒子去游泳,其實兒子不會游泳。
但是如果父親需要,他可以去遊,哪怕被溺死。
也就是說,這麼多年,父親從來沒有了解過兒子,他或許愛兒子,但他不理解也無法理解。
他們就這樣一個在水裡面,一個在河對岸,彼此無言地望著對方,最終陰陽相隔。
講人與人的情感很難,尤其這種帶有生死意味的,一不留心就淪落為煽情。但沙漠在描繪父子關係時還加入了對社會話題的關照,也就是討論了“陽光抑鬱症”。
上次我看到表現這個“總是在陽光最好的時候留下眼淚”病症的還是《陽光普照》,這個世上有很多像阿豪以及《剎車》裡的兒子這樣生活在陽光下表面積極樂觀卻被無限陰影吞噬的人。
他們一直躲在陰影裡希望被人發現,但大家始終只看得見陽光。《剎車》淺嘗輒止,但已經力道千鈞,很多人普遍表示看完後“破防”,後勁太大。
這也跟沙漠的表現手法有關,他讓鏡頭長久地停留在演員餘皚磊悲傷的臉上,無需多言,一切只靠眼神和表情,那一刻,我真的覺得他就是失去兒子的父親。
沙漠就屬於作者風格化挺明顯的導演,鏡頭語言嫻熟,對節奏把控穩,往往加入些超現實的東西,但這些要素都能和諧的順應情感的需要。
同時沙漠喜歡在同一個鏡頭的前後,或者幾個前後銜接的鏡頭裡,分別給出重要資訊,組合起來看才能明白整場戲的用意。
他在片場講戲的方式也很值得琢磨,跟他合作過《我要我們在一起》的張婧儀說他表面上很鋼鐵直男,但實際上情感非常細膩,先把自己的情感帶入,才能讓演員也感同身受,體會到角色的本質。
包括這次《剎車》裡,是餘皚磊這種成熟老戲骨+郭子凡、張宥浩這種新生代的搭配,沙漠也有遊刃有餘,給他們說戲講戲挖細節,最終才在短短20分鐘的短片裡呈現瞭如此令人心碎又感動的表演。
儘管各有表達,但兩位導演的這次短片踐行著自己的風格。
那麼,愛奇藝的《開拍吧》到底想展現什麼?
我覺得是完全從作品出發,尊重導演的作者表達,讓他們拍出自己真的想拍的片子。
這份對導演“作者性”的尊重,在一檔節目中被堅持,實屬不易。
電影經歷了100多年滄桑變化,在商業化浪潮、數字技術加速、流媒體發展以及疫情的衝擊下,所謂的“作者性”事到如今到底還剩什麼?
我認為是堅持自我,是一看到畫面就能get到:噢,還是他/她熟悉的味道。
你再回過頭來看易小星、沙漠在這檔節目裡的片子,某種程度上他們同樣在堅持自我。他們的創作其實都是有固定母題和個人特色的。
陳凱歌在詢問沙漠拍攝《我要我們在一起》時,就發出了靈魂拷問,這個“我”到底是誰?沙漠說既是男主角,也是女主角。然而在陳凱歌直指最核心:其實就是你。
不得不說,太準了。
沙漠之所以拍攝愛情題材如此成功,就是把作者性,也就是“自我”代入進去,也正如陳凱歌所言:戀愛的人愛全世界。
這句話太妙了,也只有陳凱歌才能說得出。
包括郝傑,當年他是連拿兩屆FIRST最佳導演的怪才。
他先後拍攝的《光棍兒》和《美姐》令他名聲大振,獎拿到手軟。
可是在第一部商業電影《我的青春期》失敗後,消失了6年。
他當年是真的有大師相的,在各種頒獎晚會上拿著獎盃口出狂言,“離金棕櫚不遠了,馬上要取代陳凱歌,當接班人。”
這番話笑著說出來,可見是自嘲。
陳凱歌懂他,一語道破郝傑是個孤獨的人,但是又在房頂上擰了一盞暗喻著電影的燈,所以毫不猶豫投資他的片子,對郝傑來說這是個非常好的機會,最初來參加這檔綜藝,也是因為有陳凱歌。
但在舒淇和陳凱歌之間,他選擇了舒淇,因為還是希望從心,而且舒淇說懂他。
他們確實都有過商業化的嘗試,但並不是說在這個過程中,就不堅持自我了。
不是所有人都能像徐浩峰那樣,對著商業市場大罵,“你在藝術院校裡學了那麼多年,別人就可以極其放肆地拿一些蠢話把藝術一筆勾銷,哇,這是個什麼世界啊。”
要知道徐浩峰拍第一部38歲了,這是一個加速的時代,你無法要求所有熱愛電影的人能夠蟄伏在寂靜處,然後等一個時機。
坐在臺上的陳凱歌也商業化,但他拍《梅蘭芳》時,用放大鏡瞧梅宅的柱子,發現沒有清末質感氣的他當初心臟病發作。
老一代導演,無論拍藝術片還是商業片,始終都不會丟掉對精良製作的追求。
他這幾年單拍、合拍的片子,其實永遠都是在拍少年與成人世界的緊張關係以及對理想主義者的謳歌。
從臺上到臺下的,年老到青年的,其實還是能看出一些中國導演在做關於自我個性的努力。
這也是愛奇藝《開拍吧》所做的一些努力。
可以看到,所有青年導演來到這裡,無一不是抱著“我手拍我心”的心理,希望最終能夠拔得頭籌、拉來投資,拍攝屬於自己的院線電影,繼續大膽地踐行“我手拍我心”。
這是無可厚非的,在尋求商業化和大眾化的基礎上也能夠堅守自我表達,且並不為自我表達而感到羞恥。
電影行業的創作之路應該隨著時代發展而愈發開朗,在這個龐大的體系裡,應該允許越來越多的“作者性”存在。
每一位電影人的表達都能夠百花齊放,而不必像幾個大佬問郝傑最近幾年拉什麼片時,他不好意思地笑說是藝術片,彷彿羞於啟齒一樣。
當商業性發展到一定程度,必須有足夠的空間去支援這些青年電影人的表達。
綜藝其實是個很好的出口,在很多人眼中,影視綜這樣排位,綜藝被放在末尾。
實際上隨著國綜內容的不斷深化垂直,它比其他方式更利於鼓勵導演的作者性,也能更好地讓場外的觀眾瞭解下影視圈生態到底是什麼樣。
愛奇藝《開拍吧》其實做得恰恰就是以上這些,所有人“只拿作品說話”,尊重所有導演的自我表達,不必為了拍而拍,為了罵而罵,為了流量把電影當工具。
除了易小星和沙漠,場上其他幾位導演的作品也踐行了“作者性”。
郝傑在第二期結尾,他拍了一部徹底的藝術短片,講述一箇中年男人和女大學生的故事,又回到了拍攝《光棍兒》時的創作手感。
女主角還是北電拉來的學生,因為開學臨近提前走了,但郝傑不慌不忙,巧妙地用一些道具、場景、剪影做補充,順利完成了拍攝。
預告片裡顯示放映完畢場上影評人一片盛讚,令人無比期待他的這部黑白藝術片。
還有彭宥綸,已經是十分成熟的TVC導演,也有過院線電影的嘗試,但在臺上她並不承認《親愛的新年好》是自己的作品,因為,“一切都不對”,在這裡,就是想拍攝一些自己的東西。
以及從演員轉導演的王珞丹,這次她想要拍攝一個跟“聲音”有關的短片,叫《陪聊》,就是讓舒淇疑惑“廣播劇為什麼要80萬”的那部,令人非常好奇到底是怎麼個表現形式。
從這個角度來看,這檔節目真正做到了以平臺的能量讓年輕導演發聲,讓他們的原創作品被市場看到,讓觀眾能系統的瞭解電影這門藝術。
愛奇藝的《開拍吧》讓我有了耳目一新的觀感,終於不是戲弄電影,而是踏踏實實在為電影和電影人著想了。
當然,更多努力,還得看這幫中國青年導演們,在接下來是不是真的能迴歸電影初心,回擊那些說“中國導演已經完蛋了”的人說,我們沒完,還在努力。
期待他們接下來的開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