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側透,RGB,燈大燈亮燈會閃,這些在遊戲玩家心中如有一種莫名的 buff 加身,如果再加上品牌信仰之力,那就像遊戲角色初生就掛上了滿級裝備,競速類方向盤更穩,FPS 遊戲子彈有著更大的傷力,就連生產力靈感都泉湧一般往外溢,天生就帶了主角光環。
今天的主角 Alienware 全新推出的 Aurora R13,它有著拉滿的硬體配置、拉滿的光效,當然也將價格拉滿了。之前我們對它做過簡單的介紹,那麼它具體表現會如何,這是 MDT 對它的完整評測。
*/本文基於 Aurora R13 國行量產版:i9-12900KF + RTX 3080 Ti,64GB 記憶體,1T SSD + 2T HDD,售價 ¥40969 元。
優點:
- 燈效、硬體配置,信仰拉滿
- 風道設計合理,散熱表現不錯
- 免工具拆卸,維護簡單
缺點:
- 喜歡超頻的話,750W 電源有些不夠用
- DIY 改裝對動手能力要求較高
- 記憶體和 3 個風扇沒有 RGB
設計與體驗:
外觀設計在之前的簡評中我們聊過,所以在這裡我們就簡單地過一遍。Aurora R13 雖然在外形結構上經過了大改,但是依舊具備很高的辨識度,環形燈帶,蜂巢結構扁平化 logo,是熟悉的 Alienware。
相比上一代最大的改變就是增加了大側透面板,雖然側透並不是什麼新鮮事,但是不得不說確實美觀了不少,能夠直觀的看到內部風扇、帶 RGB 燈效的 Cryo-Tech 水冷 以及 Alienware 燈條。
除了上邊提到的三處燈效外,整機 RGB 可調節區域多達 8 個,在 AWCC 面板中可以逐一選定修改,所以整體燈效的自定義空間很大,但也不會顯得過度裝飾,整體感覺簡約高階。
值得一提的是,Aurora R13 的燈光並不刺目,亮度也很均勻,而且即便仔細看的話也完全看不到“燈珠”的存在。除了預設的“變暗”和“變黑”主題外,還可以儲存多個自定義燈效方便日後切換。
除了側透和燈以外,Aurora R13 還增加了後面板磁吸罩,裝上磁吸罩就能很好地將線材等隱藏起來,桌面看起來會整潔不少。整機的三維尺寸相比上一代要更大一些,大概在 51*22.5*52.9cm 左右,與標準的 ATX 機箱尺寸差不太多。
我們再來看介面,Aurora R13 的介面在 OEM 產品中算是多的了,前面板除了音訊介面外還有 3 個 USB 3.2 口(5 Gbps),其中一個支援 PowerShare 功能,即便在關機情況下依舊可以為 USB 裝置充電,最下方則是一個速度為 10 Gbps 的 Type-C 口,支援 15 W 電源輸出。
後方的介面更加豐富,從上到下依次為光纖和同軸 S/PDIF 埠、支援 7.1 聲道的環繞立體聲埠、以及 USB 2.0*2(480 Mbps)、USB 3.2*2(10 Gbps)、Type-C*2(10/20 0 Gbps)、最後兩個是支援智慧開機的 USB 2.0 介面和 RJ45 口。
內部結構:
Aurora 13 整個機身都經過深度定製,所以免工具拆卸是 Aurora 13 的一大特色,只需擰鬆後方的一顆螺絲,將掛鎖釦環輕輕一拉,側面板就能自動彈起輕鬆取下,同時像風扇、顯示卡等部分元件也支援快拆,維護起來會很方便。
此次內部更新的重點主要圍繞在散熱上,比如首次加入了 Cryo-Tech 一體水冷,然後風扇增加到 4 個,佈局為前 2、後 1、上 1 形成效率最高的風道設計,同時風扇的轉速也提升到了 2800,接近工業扇的水平,內部空間也明顯增大,所以理論上應該有著不錯的散熱表現。
值得一提的是,Aurora 13 還對 RTX 發熱大戶有著特殊的照顧,在前進風口增加了導流罩,冷風能夠直接對著顯示卡散熱鰭片吹,讓其始終保持在一個比較低的溫度區間。
Aurora 13 的主機板同樣經過深度定製,所以你可以看到版型結構很特殊,整個主機板一直延伸到前面板的 I/O 介面,同時可以看到主機板的供電介面與公版的為定製的 Z690 定義不同,所以如果你想升級這個 750W 電源,則需要 DIY 電源線,有一定的技術門檻。
而在擴充套件性方面,Aurora 13 有四個記憶體插槽,記憶體標配的是來自 SK Hynix 的 DDR5 4800MHz,最高擴充套件為 128G。
我們也對其進行了簡單的測試,讀取、寫入、複製速度分別為 65409 MB/s、66852 MB/s、67478 MB/s、延遲達到了 87.7ns
而在硬碟方面,主機板有兩個 M.2 硬碟位,相容 2280/2230 規格,標配美光 3400 1TB,倉庫盤為 3.5 英寸 2TB 的希捷,同時還預留了 2.5 硬碟位給使用者擴充套件。
標配的美光 3400 讀寫表現非常不錯,最大程度在 6GB/s 左右,最大寫也能接近 5GB/s,整體讀寫很穩定,沒有出現掉速情況。
散熱及噪音:
瞭解完內部結構和擴充套件性,我們再來實測下 Aurora 13 的散熱和噪音表現,按照慣例我們先對它進行 CINEBENCH R15 連續跑分測試,目的就是為了直觀地展現出它的實力 CPU 單獨負載效能變化:
可以看到,前 4 次的跑分能夠維持在 3800cb 以上,後續效能釋放逐漸趨於平穩,最高與最低的差值在 619cb,用連續 CINEBENCH R15 測試的最終意義是記錄散熱導致的效能變化,所以我們也記錄了 CPU 單獨負載時的功耗和溫度波動:
從圖中可以看到,Aurora 13 搭載的這顆 i9-12900KF 開始功耗能達到 238W,此時整機功耗在 490W 左右,後續逐漸趨於平穩,長期負載功耗為 125W,與官方 TDP 吻合,此時整機功耗為 325W 左右。CPU 的溫度並不高,只有 70°C 左右,頻率在 4.09GHz。
在單烤 GPU 時,Aurora 13 搭載的這塊 RTX 3080Ti 功耗能穩定在 350W,雙烤功耗為 CPU 125W+GPU 349W,顯示卡效能幾乎沒有什麼損失,效能釋放也比較出色,此時 CPU 溫度只有 68°C,GPU 也只到 78°C,溫度並不高,此時測得的整機功耗在 576W 左右。
透過熱成像我們可以看到,Aurora 13 後面板最高溫度為 56°C 左右,機身最高溫集中在顯示卡附近,最高 70°C 左右,機內平均溫度都沒有達到 37 度。透過 K 值、烤機、和熱成像綜合表現來看,一體水、4 風扇、直風道設計,讓 Aurora 13 的散熱很出色。
而在噪音的控制上,4 風扇前幾秒鐘會達到全速運轉,後續轉速降低後噪音穩定在 46.4dBA,並不是很高,想比之前測試的一些遊戲本動輒 50+dBa 來說,Aurora 13 的表現還是不錯的。
理論效能:
相信大家對 Aurora 13 所搭載的這個 i9-12900KF 有一定的瞭解,新的架構、新的製程,8 效能+4 效能核心,執行緒數為 20 個,我們來看它的實際表現。
從 CINEBENCH R23 的成績可以看到,這顆處理器多核可以達到 25273 pts,單核為 1959 pts 的成績,效能表現相比網上流傳的資料還要高一些。
Aurora 13 搭載的這塊 RTX 3080Ti 的成績表現也不錯,Time Spy 為 18329,Port Royal 能夠達到 12314 的成績,效能均高於 3DMARK 同規格的平均值,我們再來看實際的遊戲體驗如何。
遊戲實測:
在遊戲方面,我們分別測試記錄了 Aurora 13 在 2K/4K 解析度以及不同畫質下的遊戲幀率的表現。
極限競速 5
首先依舊是極限競速,競速 5 相比之前測試的 4 畫面更加精細所以對硬體的要求更高。Aurora 13 在特效全開的極高畫質下,能夠分別達到 82/107 FPS 的成績,最高畫質下流暢執行沒有太大壓力。
古墓麗影:暗影
同樣,古墓麗影最高畫質模式下,Aurora 13 依舊有著不錯的表現,在開啟 RTX DLSS 質量模式時,4K 解析度下能夠達到 126FPS 的成績,幀率相比關閉 DLSS 時有 30+% 的提升幅度。
彩虹六號:圍攻
彩虹六號調整畫質幾乎已經影像不到幀率,超高畫質 4K 解析度平均 FPS 直接拉到了 280+FPS,2K 解析度下更是突破 450+FPS。
刺客信條:奧德賽
刺客信條在 4K 極高畫質下的幀率為 68,偶爾最低幀率在 40FPS 上下,所以如果你對幀率要求比較高的話,比較推薦在 2K 極高畫質或者 4K 很高畫質下執行。
看門狗 2 :軍團
最後是看門狗,相比刺客信條對硬體的要求更高一些,4K 最高畫質幀率為 61FPS,2K 為 96FPS,所以建議在 2K 解析度下執行,畫面和幀率的表現會更佳一些,2K 畫質和 4K 畫質在遊戲中高速運動場景下可以說肉眼幾乎感受不到太大區別,所以不用太過擔心影響體驗。
生產力測試:
12 代處理器和頂級的 RTX 顯示卡在生產力方面的表現我還是比較關注的,從圖中可以看到,UL Procyon 的圖片編輯和影片處理能力提升非常明顯,Photo Editing 成績達到了 8725,影片成績更是突破 9000 大關,已經超出了我對它的預期,相信能夠勝一般工作室的重度使用需求。
從 SPECviewperf 的成績反饋也表明了這點,除了少數兩款需要專業卡才能勝任的軟體外,Aurora 13 都有著不錯的表現。
總結
最後,相信你對 Aurora 13 已經有了一個全面的瞭解,頂級的硬體規格,有著很好的遊戲和生產力表現,但是,但是它賣 4W+。
相信這個價格擱誰都會第一反應是不值,確實,如果僅是硬體賣這個價確實不值,但是如果你細回想的話,你會發現 Alienware 和其它 OEM 廠走的完全是兩條路,一條是殺瘋了的價格戰,一條是 Alienware 的高質量特立獨行。一條是千篇一律的對比效能,一條是在考慮除了效能以外還能有什麼。
就像 Alienware 的臺式每一代的結構都不同,外形都很獨特,拆解維護也越來越方便,定製的快拆風扇、快拆顯示卡、高整合與契合度的機箱與主機板,這些都是除了硬體效能以外,可以直觀感受到的。
在之前簡評時說的有點想當然了,覺得增大了內部空間給玩家 DIY 的空間就更大,結果真的拆完以後才發現機箱及內部配件太過定製化,所以如果你是新手的話,自己加個記憶體、硬碟、放個手辦過過癮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