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波將軍馬援第五十二代孫 馬正林
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於黃帝,黃帝姓公孫。黃帝有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史記·五帝本紀》)。《史記·索隱》:“《國語·胥臣》雲:黃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唯青陽與夷鼓同己姓。又云,青陽與蒼林為姬姓”。“然自黃帝至舜、禹皆同姓而異其國號,以章明德。......帝禹為夏後而別氏,姓姒氏。契為商,姓子氏。棄為周,姓姬氏。”(《史記·五帝本紀》)。
由此可見,中華民族的姓氏起源很早,但姓氏並不多。樹大分枝,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姓氏也越來越多,許多新的姓氏開宗立派,自成一家,與原來的姓氏切割成不同的姓氏派別,形成了百花齊放的局面。而開宗立派的新姓氏,其姓氏來源多因立祖者的封地、名號、官職、國號、國名、動物名、六畜名、愛好、名人之姓為姓。尤以封地、官職、名號、賜姓、諧音、愛好為姓氏者居多。像趙姓立祖者嬴造父,因功被周穆王封於趙城而姓趙,明代航海家馬和,因被封於鄭而稱為鄭和,蒙古人月乃和,因其祖為金國馬步指揮使,遂改為馬姓,西域人馬慶祥,以牧馬為業,特別喜愛馬匹,便以馬為姓,宋代陝北佘姓降金後,被舉族遷於山東青州,遂以諧音改佘為折姓等等。在中國封建社會,以皇族之姓最為貴重,皇帝便以此為鞏固統治的手段,賜姓給名高權重的大臣。《史記·集解》:“天子建德,因生以賜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諸侯以字為氏,因以為族。官有世功,則有官族,邑亦如之”。“以此言之,天子賜姓命氏,諸侯命族。族者,氏之別名也。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氏者,所以別子孫之所出。故《世本》之篇,言姓則在上,言氏則在下也。”
這就說明,姓是族源的根本,不同姓別就獨立成為不同的族源。因為只有這樣,才能“統系百世”而不亂其宗。
作為馬姓後裔,依據上述話題就應該明晰我們的老祖宗到底是誰。據《後漢書》記載,東漢成名的馬姓有三宗,即全叔侯馬成,南陽棘陽人,鄃侯馬武,南陽湖陽人,新息侯馬援,右扶風茂陵人。三馬都是輔佐光武帝劉秀建立東漢的功臣。然而唯獨只有茂陵的馬姓從馬援開始而成為名門望族,人才輩出,人丁興旺,聲名遠揚,馬姓後裔遍佈世界各地,並一致尊馬援為始祖,其建立的扶風堂馬援祠就是明證。可是,也有不同認知,有人以馬姓來源於趙國名將趙奢的名號馬服君為由,認為馬姓開宗立派之人應為趙奢,但卻不敢把趙奢改為馬奢,實在有悖于姓氏族源的本意和宗旨,不倫不類。右扶風的馬姓來源於趙奢的名號馬服君,《後漢書·馬援列傳》有明確記載,並無歧意。然而,儘管馬、趙之間有親緣關係,但從姓氏的本質和宗旨的來龍去脈評判,馬姓既已開宗立派,獨立門戶,自成一家,與趙姓完全切割成不同的派別,相互不在有“統系”關係了。因為“姓者,所以統系百世,使不別也”。新的姓氏的建立,猶如一座新的山峰突然拔地而起,與原來的山峰平起平坐,有了自己的名號,相互之間同根卻不同源了。馬姓尋根問祖只能追蹤到最早開宗立派之人為止,絕不能再跨姓去追蹤了。一旦如此不斷地跨姓追蹤老祖宗,也只能追蹤到黃帝為止,大家只好都姓“公孫”,而中華民族就別無他姓了。
在中國歷史上還沒有聽說有跨姓尋根問祖而溯源老祖宗的。因為各個姓氏都有自己的族源和立祖人,絕不會把外姓之人立為本姓的老祖宗。直到現在仍有過繼之子,改姓之後就與原來的姓氏毫無關係。譬如姓王之人,過繼給姓張的為繼子,他就只能祭祀張姓先祖,繼承張姓遺產,與王姓沒有關係了。因為他已被王姓除名,王姓子孫中沒有他的名號了。以此為例,馬姓的老祖宗就只能以姓馬者當之,否則,就不能“統系百世”而亂其宗。西漢時遷來右扶風茂陵的馬姓,已另立門戶,與趙姓別為一宗,有了自己的族源和立祖人,不能再混淆不清,貽笑大方。
漢武帝時遷來右扶風的馬姓,以馬通為最早,但因其兄馬何羅謀反,“坐何羅反,被誅,故援世不顯”(《後漢書·馬援列傳》)。直到兩漢之際,馬援才騰聲三輔,選擇了明君劉秀,展現了他的超強才能,終於武功蓋世,智勇超群,人格高尚,無人不曉,成為右扶風茂陵馬姓的掌門人,被尊為馬姓開宗立派“統系百世”的第一人,已為世界馬姓後裔所共同認知,尊崇為聖祖。
馬援的一生是光輝的一生,是中華民族的楷模,很少有人能出其右者,“最終圓了他戰死疆場,馬革裹屍的夙願!他一生馳騁疆場、立功邊陲、恪盡職守、精忠報國。正是這種民族精神,鑄就了馬援的愛國主義,也鑄就了我們民族的靈魂。我們要弘揚伏波將軍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崇高精神,同時將這種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深深鎔鑄在我們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並使它散發出不可磨滅的永恆光輝”和無窮力量!(中共陝西省委宣傳部主編:《陝西精神·馬援》。)
偉大的中華民族正因為有馬援鑄就的愛國主義精神,鑄就了我們民族的靈魂,世世代代激勵著中華兒女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勇往直前,不斷開創新的局面,使中華大旗與天齊名,永遠屹立在世界的東方,成為世界民族之林的佼佼者。馬援的歷史功績彪炳史冊,永遠受到人民的崇敬,也為馬姓後裔帶來了無尚的榮耀,成為馬氏優秀文化的一面旗幟。
始祖馬援是偉大的民族英雄,受到整個中華民族的崇敬,又是開闢海上絲綢之路的第一人,馬姓後裔應率先整修遠祖陵墓,興建宗祠,弘揚馬氏優秀文化,使馬援的愛國主義精神不斷髮揚光大,使宗祠成為愛國主義教育的基地,激勵後代永遠忠於人民,以報效祖國為己任。那麼興建馬氏宗祠的最佳地點就應該在馬援陵旁邊的伏波村。伏波村的馬姓後裔世代為馬援守陵,功不可沒。今天的扶風縣雖然建立於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但卻繼承了右扶風“扶助京師,以行風化”的優秀傳統,而馬援陵又在其縣西,佔據海拔六百米高原的龍頭,為風水寶地,在此興建馬氏宗祠,既有扶風的名號,又有馬援陵墓,完全符合戰國以來以墓祭為主要祭祀禮儀的遺規(楊寬:《中國陵寢制度史》),因此,在伏波村興建馬氏宗祠就成為獨一無二的最佳選擇。如果馬氏宗祠能在這裡落成,不僅可為馬姓後裔前來掃墓祭祀提供方便,而且使大家認祖歸宗有了本源的認知和回到老家的無比自豪感。同時使馬援的愛國主義大旗高高飄揚,教育後代永遠熱愛祖國,熱愛人民,不負祖宗的厚望。更可告慰身臥福地的馬援在天之靈,啟佑馬姓後裔永遠興隆昌盛,真是天時、地利、人和俱全,何樂而不為呢!
實際上,今天的廣西壯族自治區已率先把橫縣的馬援祠作為全自治區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自治區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就連橫縣的伏波廟會也被評為自治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馬援陵旁興建馬氏宗祠,弘揚馬援的愛國主義精神,激勵後代永遠愛國、愛民、精忠報國的作用和意義就更大。同時,也圓了馬姓後裔不辱祖宗遺訓,永遠恪盡職守,廉潔奉公,報效祖國,造福人類的夙願!
編輯:鄭黎波
責編:啟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