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清朝統治了多少年?這個問題不僅僅現在很多人比較關心,明朝滅亡以後,面對明亡清興的歷史,清朝可以統治多少年,當時就很多人關心這個事。
其中,有趣的是當年朝鮮方面對清朝國祚延續的看法。
康熙元年十一月,陳奏使鄭太和,出使清朝歸國後,稱清人或“耽於富貴”或“脆軟無力”。
他認為清朝已經有“衰弱之漸”的狀況,並認為清政府移工匠、婦女、財物、軍器於瀋陽、寧古塔,是為“北走之計”。
此時,清軍入北京尚不久,不管朝鮮對清政府當時的實際實力認識如何,他們認為清朝不可能超越明朝,可能跟元朝一個德性:短命的結局。
那麼,幾萬八旗軍建立的王朝,為何國祚將近有3百年?
想當年,一些頭腦還一下子轉不過來彎的讀書人,是在刀槍的逼迫下才不得不進入大清朝的科舉考場的。
可見,這個滿族的領頭人是很聰明的。
從那一刻,我們就已經能看到,一個有模有樣,且國祚不會太短的統一王朝噴薄而出了。
這個王朝繞開了那個使自己成為“短命鬼”的陷阱。
清朝的國祚將近300年,如果和它的祖先金朝相比,從存活的時間和佔領的地盤上比較,這個王朝都是相當成功的。
同樣是女真族,經過幾百年後,雖然他們走出了那片脆弱的生態環境,但借鑑了北魏帝國全盤漢化的成功經驗,吸取了元朝向漢文化“死不投降、自以為是”的經驗教訓。
1
一個朝代的第二個皇帝很重要,清朝的第二個皇帝康熙皇帝卻非常厲害,這個也是清朝國祚很長的一個緣由
歷史上,二世皇帝對一個帝國來說非常重要,但凡二世皇帝有作為的朝代,其國祚都很長。
譬如唐太宗李世民,唐朝國祚289年。
宋太宗趙光義,宋朝國祚319年。
明成祖永樂皇帝朱棣,明朝國祚276年。
康熙皇帝,清朝國祚268。
反之亦然,比如秦二世胡亥,秦朝國祚15年;隋煬帝楊廣,隋朝國祚37年等等。
康熙皇帝非常重視國祚和子孫後代的繼承問題,更重要的是,玄燁內心深處可能把太子的立廢與大清歷數的延綿與否緊密相連了。
從兩次廢太子這個事,也許我們可以發現玄燁洩露出他對清朝國祚的一種擔憂。
不難想見,廢黜太子在玄燁思想上引起何等驚恐。
在玄燁克服了這最初的感情恐慌之後,顯然,對玄燁而言,廢黜皇太子絕不僅僅是確定儲位人選上的失敗。
他子嗣眾多,然皆不如己,但畢竟康熙皇帝可以看兩代,選擇胤禛,也是看好弘曆的意思。
2
八旗軍的能量可能被低估了,閻崇年將清朝國祚綿延的原因歸結為:“康乾之治”的文化統合
表面上看,清軍的勝利是:由於吳三桂投降清軍,轉而攻打明朝軍隊的情況下,才幾乎不費吹灰之力,而得以統治中國。
不少人往往著眼於漢人內部的分崩離析,沒有注意到滿洲本體的能量狀況,未能對整個事情有全面認識。
閻崇年的《森林帝國》認知很深刻,此書主張清朝是統合文化造成其鼎盛和長期維繫統治,閻崇年將清朝國祚綿延的原因歸結為:
清朝定都北京後,經過“康乾之治”的文化統合,即以森林文化為紐帶,統合農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及海洋文化,建立多元一統的中華文明帝國。
這樣子,滿洲就能夠從物質和精神兩個層面,佔據主導或主流地位,清帝最終成為了中華共主,取得了比較鞏固的地位。
3
清朝後期的恭親王,為大清朝的延續作用很大
除了英國人的構釁於外,道光皇帝已是焦頭爛額,加之太平軍、捻軍興起於南北,遙相呼應,繼任者咸豐帝已經是疲於應付了。
後來,慈禧垂簾聽政,清朝國祚殆盡,甲午一戰,同光中興恢復的僅有的一點元氣,也煙消雲散。
清朝至此積弊頗深,義和團起於此際。
“扶清滅洋”也好,“興中滅洋”也罷,最終在清廷和外國聯軍的絞殺下失敗。
但是,從1860年到1911年,畢竟還有半個世紀的大清王朝!
這幾十年的維持和續命多虧了一個人,那就是恭親王。
臺灣學者吳相湘曾這樣評價恭親王:
“綜觀恭王一生,以過人之敏知,處中外流言龐雜之際,堅忠誠謀國,推腹心於將帥,同治改元,內政外交日有起色,清朝國祚得以延長,實利賴焉。
還說恭親王“不愧為愛新覺羅氏之好子孫。”
可以說,沒有恭親王,就沒有“同治中興”局面的出現:作為愛新覺羅皇室的子孫,恭親王對大清王朝的續命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於清朝國祚很長,往往就意味著一種吉祥和長壽。
後來,有人還喜歡把清代十三位皇帝的年號連成一串,寓意家族興盛。
或者只佩戴“康熙通寶、乾隆通寶,寓意長壽、平安,皆因清朝的國祚較長,尤其是康熙、乾隆兩朝皇帝在位時間較長,社會繁榮的緣故。
總而言之,在清朝國祚二百六十八年,加上在關外時期約近三百年的漫長歲月,清朝確實算一比較長壽的朝代了。
森林帝國精裝,閻崇年
¥59
購買
一起探討大清朝的故事,歡迎關注!
作者|龔柳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