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基於知網本身的特殊性,解決知網問題唯一能夠實現各方共贏的方案:都是以如何讓知網發展得更好為基礎。如果知網發展不好,大家只能共輸,無論是每一位專家學者、廣大師生、各大期刊還是知網運營商,更不用說對整個學術共同體和整個社會和國家。基於這一前提,我們必須很遺憾地說:依據現有智慧財產權和反壟斷的法律制度,只能發現和警示知網存在的問題,卻無法真正有效解決知網問題。這是數字時代新形勢下一個典型的制度與治理困境,版權保護和反壟斷,都只能解決個案和區域性問題,見木不見林,卻難以完成一個真正各方共贏的解決方案。只有透過開放存取等面向未來的全新的制度正規化,才可能豁然開朗。透過多層次、多模式的制度創新,才能實現商業和公共利益的平衡。
知網問題由來已久,這一次因為九旬老教授趙德馨維權事件,而成為社會熱點,很多專家學者以及國內各大媒體紛紛發聲,抨擊知網的壟斷和霸道。孰是孰非,一邊倒的輿論已經一目瞭然。但是,如何才是妥善的解決之道,卻需要深入探討。因為知網的問題的複雜性和獨特性,很難透過現有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反壟斷制度簡單地妥善解決。很多專家學者提出的下架論文、罰款、利益分成,甚至培育競爭對手打破壟斷等,都不是真正實現共贏的解決之道。
知網作為中國獨一無二、一體化、全面整合的學術科研論文平臺,已經成為事實上國內學術共同體的基礎設施,並且已經成為網際網路時代全新的學術分享和交流模式,知網本身不僅僅是論文的檢索和下載,而已經具備新的價值生成機制。今天知網的問題,恰恰在於其太重要,太有價值。而現在資本邏輯驅動的運作模式已經完全不適合。
首先知網平臺上的學術論文,幾乎都沒有得到權利人的直接授權,而是透過與學校和期刊的合作協議,而這一次趙德馨的法院判決事實上對知網有著摧毀性的影響:法院並不支援目前知網的授權模式。而知網要跟所有的論文作者一一完成本人授權,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所以,按照傳統的知識產權制度和反壟斷制度,知網的未來必然狼煙四起。隨著維權浪潮的掀起,知網整體的商業模式面臨“破局”的困境。
但是,對知網群起而攻之,從知網上分享一定的授權費,或者讓知網“消失”,符合每一個權利人乃至整個學術共同體的利益嗎?顯然不是。今天,整個學術界的每一個人已經離不開知網。作為一個學者,最大的利益並不是從知網每一筆收入中分享利益,而是透過知網傳播,讓更多的人能夠看到自己的論文,能夠有更多的人引用自己的論文。而對於整個學術共同體和國家層面看,也是透過知網能夠更大程度實現網際網路時代學術成果更高效、更廣泛的傳播、分享和使用,促進整個社會的知識生產和創造。
因此,知網事件的複雜性,那就是知網並不是一個簡單的知識分享平臺,而是國家知識基礎設施、公共物品、全國科研成果和網際網路平臺等四合一的特殊複合體。這個複合體,並不適合用純粹的資本驅動的機制來執行。知網作為學術共同體的基礎設施,形成了事實上的權力機制,對著作權人的權力,對期刊等出版機構的權力,對整個學術評價的權力。所以,知網事件核心是權力而不僅僅是利益。是核心基礎設施的權力平衡與執行機制,是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的合理平衡問題。不能把知網進行簡單的懲罰、拆解或者分裂。而需要全新的思維、制度創新和治理機制,才能找到一個真正實現各方都共贏的新路徑、新機制。
可以說,知網事件本身也折射出學術界本身的困境!知網事件既關乎數字時代學術共同體的基礎設施建設與規則問題,關乎地緣政治背景下中國學術共同體基礎研究和機制的重大創新與突破的路徑選擇,更關乎學術界在數字時代人類知識生產和共享的歷史程序中可以擔當的職責和使命。作為一個國家學術共同體的集體產物,作為國家知識之根基,也是國家發展的核心資源,在共享與壟斷之間,如何找到真正的破解之道?
學術論文等科研成果,與一般的智慧財產權作品不同。一方面,基於國家投入和學術共同體的集體產出,另一方是透過進一步的分享和使用,生產出更多的知識成果,為根本目的。以此形成良性迴圈。知網已經事實上成為中國學術共同體和社會知識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是一種能力系統,是準公共物品,是支撐系統,還是能力放大系統。今天,一個學者的論文被知網下架,無異於自絕於學術共同體(相當於學術界的“社死”)。這些年來,知網漲價幅度過大的行為曾受到全國很多高校的抵制,其中包括北京大學等知名院校。但是,停用對於廣大師生來說,無異於失去了最重要的學術資源,也是不可承受之重。知網事實上已是中國科學共同體的基礎設施,是準公共物品,更是中國學術界的一種能力系統,聯結系統和支撐系統,處於中國科學共同體不可或缺的樞紐性地位,而且會越來越重要。而這就是問題的根本!基礎設施是私權利和公權力的複合體,必須有一個良好的權力與利益平衡機制。對國家和社會如此重要的平臺,如果僅僅作為上市公司一部分來的角色,透過修建和提高各種收費壁壘,成為整個國家知識生產與分享越來越困難的“圍牆花園”,以謀求利益最大化,必然造成權力和利益難以調和的失衡,那路將只會越走越窄,甚至走向無路可走的死衚衕。
數字時代的今天,社會資訊傳播機制已經發生根本性改變,而知識和學術成果的流動與共享也需要根本性的轉變。知網很大程度上契合了這種趨勢和需求,但是,其純粹資本驅動的機制,開始淪為作繭自縛。知網的商業模式本質,就是直接吃全國科研人員的“種子糧”。以國家和社會重大利益換取一個企業的利潤和股價,反過來開始成為中國學術界真正知識共享的關鍵瓶頸,直接損壞整個國家的學術發展和創新能力。而真正的出路只有最大程度釋放“種子糧”的力量,才有開闊的未來之路,因此解決知網問題的唯一出路就是最大程度的開放!趙德馨教授也表示,希望自己的勝利可以鼓勵大家敢於維權,“應該一起來推動社會的知識成果的交流。”
全球欣欣向榮的開放存取(Open Access,簡稱OA)運動,為知網的未來開啟真正的出路。開放存取是國際學術界、出版界、圖書情報界為了推動科研成果利用網際網路自由傳播而採取的行動。其目的是促進科學及人文資訊的廣泛交流,促進利用網際網路進行科學交流與出版,提升科學研究的公共利用程度、保障科學資訊的儲存,提高科學研究的效率。目前,雖然國內也有人在推動開放存取,但是始終沒有成為主流。事實上,中國大多數學術期刊,甚至連自己的網站和電子版都沒有,所以開放存取在中國的困境核心:缺乏相應基礎設施!因此,開放存取始終處於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僵局。而知網恰是最好的開放存取的基礎設施。如果能夠利用這個契機,發揮中國自上而下、強大動員能力的制度優勢,同時契合自下而上的民眾需求與社會趨勢。中國就可以在開放存取運動中充分彰顯我們的後發優勢。不但可以引領全球開放存取運動,更重要的是極大提升國家知識生產、分享和創新能力。
在當前強化反壟斷和防止資本擴張的背景下,尤其是地緣政治崛起下面臨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卡脖子的挑戰之際。中國的知識生產和供給能力成為我們抵禦和破解美國科技戰的關鍵因素。因此解決知網困境的時機已經成熟,而且勢在必行!那就是透過機制體制的系統性、根本性解決,推動開放免費,促進知識共享,實現各利益相關方共贏,是根本之路!
具體舉措包括:知網不宜作為上市公司的組成部分,應該剝離和拆分。起碼知網的基礎部分,也就是論文資料庫的檢索和下載,作為非盈利機構。學術論文檢索和下載不僅僅面向所有高校免費開放,而且要面向全民免費、無障礙開放。知網可以展開各種相關和適當的增值服務,構建商業模式。增值收入模式如果無法支撐滿足運營和建設,國家財政應該給予相應的支援。更重要的,要構建新的多方協同治理機制,協同各方利益和權力,制定更合理的執行機制和制度規則。同時,可以嘗試建立更好的激勵機制,透過一定的利益分享和激勵機制,保障專家學者的基本權益。當然,最根本的,就是透過開放釋放無限的可能性。因為知網維繫著整個中國學術共同體的集體智慧和群體力量,透過合理的策動和摸索,完全可以實現更多面向未來社會的重大創新:比如類似中文版維基百科的知識工程等,未來很多可能性值得期待!
總之,知網事件如果能夠成為中國科技新一輪開放的契機,成為強大的開放存取的基礎設施。那將極大激發中國科研的創新活力,開啟中國新的科技開放創新之路。開放是中國崛起的力量源泉,中國全球崛起的過程也就是中國成為世界主導性開放力量的過程。為人類科學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成為人類數字新文明程序真正的中流砥柱。
(方興東,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求是特聘教授,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數字文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