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漢中 感悟乒乓
業餘比賽中,這是一個常見的場景:你發球不錯,對方一搓,冒高了,你迎前就是一板爆衝爆扣,球卻下網或飛出界外。到嘴的肉就這麼沒了,丟分不說,還大大折損士氣。多幾個這樣的球,不僅讓人懊惱無比,還簡直懷疑人生了。你百思不得其解:沒道理啊,明明很好打的球,怎麼就打丟了呢?
乒乓球實戰中,有些基本能力的擁有就像在過一道道溝坎,跨過去,便上了一個臺階,跨不過去,就只能原地打轉,任你多長球齡,總還給人青澀的感覺。譬如接發球,譬如防守,譬如對機會球、高球的處理等等。先澄清一個概念:機會球是不是就是高球?我想它們是有區別的。機會球裡包含著高球,但多數情況下我們指的是半高球,一般是一方控球不好的無意之舉,節奏比較慢,位置比較好,特別適合另一方發起進攻。如果防守好的人故意放高球讓對方殺,就不能算機會球了。對機會球的把握,是衡量一個人球技成熟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打球最怕這樣的神對手:你不小心出了個冒高球,他立刻一板殺無赦,既狠又穩,落點還非常刁鑽,即使機會不是很好,他一般也不失誤。碰上這種把握機會能力極強的人,心裡總是毛毛的。而你呢,拼發球打相持,好不容易磨出個機會球,卯足勁一板拍下去,卻眼睜睜打丟了,機會球成了陷阱球。你恨不能把球拍摔了,再給自己一個大嘴巴。不管什麼水平的選手,都可能出現這種低階失誤,只不過高手的機率低很多。裡外裡一算,差了兩分球,特不划算,特傷自尊。很多人痛心疾首的同時,把原因歸咎於技術不過關。我不這樣認為,具體情況還得具體分析。如果你是初學者,這的確有可能,如果你打球已經有些年頭,攻球技術基本掌握了,那麼主要問題應該出在判斷上。有這樣幾種情況:其一,對對方冒高球的旋轉、節奏基本不作判斷,總是以一種相對固定的動作手法發起強攻,或爆打,或重扣。對上號的,得心應手,命中率很高,也因此造成錯覺,以為所有球都該這麼打;對不上號的,就失誤連連,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老天和他過不去。這種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簡單化的進攻方式,常見於打球不太動腦子的人,大大咧咧,率性而為,對乒乓球的複雜變化嚴重估計不足。雖然痛徹心骨,卻始終沒有找對失誤的真正原因,以至於一再跌倒在同一個水坑裡。
其二,判斷不準。又分兩種情況。一種是經驗積累還不夠,在當前情境下特別是多拍來回之後,對對手回球的動作、手法、力度所產生的冒高球缺乏正確判斷,比如不轉球判斷為下旋球,當然就打飛了。反之亦然。這種情況,常見於打球時間不長或長時間沒打球的人,一般隨著經驗積累和熟練程度提高會逐步得到改善,但如果用心不夠或者悟性不夠,還是會出現打球日久卻依然青澀的情況。另一種情況正相反,是為經驗所累。有些對手的動作特點往往有它異於常人的地方,同樣一個搓球動作,多數人搓出的旋轉度大體差不多,有經驗的人一般能判斷準。但有些人摩擦球的感覺特別好,或者手勁特別大,看似和別人相同的力度,他搓出的球就要轉得多,你用判斷其他人的經驗對付眼前“這一個”,難免要犯經驗主義錯誤。有個球友就曾經讓我多次吃虧。你髮網前不轉短球,他一搓冒高,你按一般人搓出的下旋球去打,百分百下網。這說明他搓出的下旋球比一般人要轉得多,可是下次經驗直覺又告訴你不可能那麼轉,結果還又下網,煮熟的鴨子一飛再飛。這種情況不常見,卻必須用理性克服自己的思維定勢,針對眼前這個特定對手強制加以調整。時間長了,自然也會成為你打球經驗庫中的一部分。類似情況還有,反膠切、削下去的球一般很轉,但同樣的動作對長膠、生膠來說就成了不轉球。一個人要打慣了反膠對手,遇上切下去卻是不轉球的情況,往往會下意識按下旋球處理,難免丟分失勢。所以,人的經驗所形成的條件反射,在你反應不及的前提下,會成為判斷失誤的誘因。以上兩種情況,問題主要出在判斷而不在技術上。判斷是一種能力,一種眼光,一定程度上帶有先天的因素,即對球的與生俱來的感覺,但通過後天的訓練,可以逐步提高自己判斷的準確性。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是心態上的問題。好不容易逮著個機會球,特別是相持多拍後出現的機會,業餘選手的普遍心態可以用一個字來形容:急。急不可耐,急於求成,操之過急,總認為機不可失時不再來,餓虎撲食般的非一板拍死它不可。心態急,就沉不住氣,沉不住氣,就起板倉促,下手特重,低階失誤就是這麼造成的。思想上還往往存在輕視麻痺的傾向,覺得打個半高球有什麼難的,以自己的能力還不是手拿把掐手到擒來?偏偏就栽了個大跟斗。打機會球,或許算不上高精尖技術,卻也不是隨手一揮、一蹴而就的事。對付它,思想要重視,態度要認真,心態要平和,判斷要用心,發力還要留有餘地,這樣才能減少無謂失誤,打出穩、準、狠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