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每當進入不見天日的導彈陣地時,火箭軍某旅的王棟棟總會想起在原子城遺址參觀過的那個地下指揮中心——
空氣憋悶而渾濁,排風扇“嗡嗡”地響個不停;密閉的地下,沒有炊事班,沒有廁所……這樣對比一下,如今陣地裡見不到陽光的日子好像也沒那麼難熬。
今年,該旅帶領官兵到“兩彈一星”紀念碑下舉行了入黨儀式,組織官兵參觀了原子城紀念館——在這片草原上曾經發生的那些偉大的故事,每件都跟他們手中的導彈息息相關。
“感覺像是一種繼承,我們在做跟當年‘兩彈一星’先輩們相同的事情。”三級軍士長李鵬飛說。
雖然他們的武器已經是數代之後的“東風”,工作的模式卻跟當年如出一轍:李鵬飛跟家裡說的最多的是“不要問我在幹什麼”“不知道什麼時候回來”。在家人心中,他經常是“失蹤人士”。當兵20年了,父母一直以為他“是個炮兵”。
“家屬習慣了我的來電總是‘未知號碼’。”王棟棟說,因為他總是轉戰神州,家人不敢錯過任何一個陌生電話。
作為大國長劍的“執劍人”,隱姓埋名,藏於深山。這群導彈兵今日的軍旅軌跡,和當年“兩彈一星”的先輩們悄然重合。
導彈戰車穿梭在荒無人煙的土地上時,李鵬飛的腦海裡偶然閃念:他們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也走過了先輩當年託舉“兩彈一星”走過的路線。
一代代人在荒涼的戈壁草原紮根,一代代人為了撐起國家的脊樑奉獻一生、死而後已。站在威風凜凜的新型導彈前,李鵬飛彷彿看到了無數先輩凝結於其上的心血和生命。
“我現在的願望,就是盡好自己的職責,守好自己的戰位,努力為部隊培養更多的新人、骨幹,堅持到退休的那一天。”李鵬飛說。
一茬茬火箭軍官兵將無悔的青春投注於守護、執掌大國長劍的偉大事業,一如半個多世紀以前為“兩彈一星”鞠躬盡瘁的一代代先輩——
那年,該旅在接裝僅54天的情況下,打出了某型導彈最佳精度,實現了當年換型、當年成功發射、當年初步形成戰鬥力。那年,在某型導彈發射任務中,該旅創造了該型導彈發射史上“六個第一”和“最佳發射精度”的優異成績。在該旅奮鬥歷程中,先後10餘次成功馭神劍破蒼穹,先後有近百個單位和個人受到全軍以上表彰,7個單位和個人榮立一等功,40餘個單位和個人榮立二等功。
那些為了讓所有中國人能挺直腰桿而義無反顧忠誠奉獻的人們,那些為了“兩彈一星”事業勠力同心的人們,那些在今日傳承薪火、接續奮鬥的火箭軍官兵們,都將為“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添上自己的光彩。
(本文選自《解放軍報》“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系列專版,略有刪減;該專版透過實地踏訪紅色地標等方式,回溯這些偉大精神產生的歷史背景、形成過程,感悟精神偉力、傳承紅色血脈、擔當歷史重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磅礴力量。)
(解放軍報微信·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