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長的革命歲月當中我軍長期缺乏正規化制度,各級幹部只有職務沒有軍銜。一直到195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也就是有了大家熟悉的十大元帥,十大大將等。
1965年因種種原因軍銜制被取消,直到1988年才重新恢復。
而大家可能不會注意到,作為人民解放軍最高學府的國防大學1985年才成立。
那麼在1988年授銜時作為國防大學的首屆領導班子,其正、副校長分別被授予什麼樣的軍銜?
戰爭歲月堅持培養人才,1985年國防大學終於誕生
我們對國防大學最深的印象,恐怕源於曾經經常上電視的張召忠等教授。事實上雖然國防大學的時間很短,但我軍創辦軍事學院的歷史源遠流長。
1924年在蘇聯的大力支援下,國共兩黨共同創辦了黃埔軍校。
雖說黃埔軍校後來成了國民黨軍隊軍官的搖籃,但是不可否認其為我軍獨立創辦軍校積累了經驗。
1927年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之後,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領導革命戰爭。由於我軍主要兵源來源於廣大工農群眾,他們革命熱情雖高卻嚴重缺乏相應的軍事素質。
所以毛澤東考慮如何讓這支軍隊能夠可持續發展後,於1927年11月到達井岡山不久就創辦了軍官教導隊。每期在基層士兵當中招收大約150名合適的學員,進行三個月的學習。
事實上在當時的國民革命軍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教導隊。比如開國大將粟裕雖然沒有上過軍校,但也在葉挺的24師教導大隊教導隊接受過相關的教育。之後隨著中央蘇區的成立,我軍終於有了相對安定的後方。
紅軍時期我軍先後創辦了紅四軍教導大隊,各種隨營學校,紅軍學校,中央軍事政治學校等。
尤其在1933年10月以紅軍學校高階軍事班為基礎,正式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大學。
從1934年到1936年,三大紅軍主力下屬的各紅軍學校都安全長征到了陝北;並在1936年6月1日,合併成立了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
1937年初“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紅軍大學正式更名為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
抗日軍政大學的名聲如此之響亮,以至於現在的國防大學仍然沿用著當年的抗日軍政大學校歌;其“團結、緊張、嚴肅、活潑”的校訓,今天仍然被許多學校使用。
抗日軍政大學在八年裡共培養了10多萬名優秀幹部,許多如《亮劍》裡趙剛那樣的熱血青年正是在抗大投筆從戎。
從1946年11月至1949年7月,在解放戰爭進行的同時我軍先後成立了華東軍政大學、華東軍區軍政大學和華北軍政大學。
1950年中央軍委正式以這三所大學為基礎,組建了全軍性質的南京軍事學院,劉伯承成為了首任校長。
在1955年第一次實行軍銜制之前,我軍許多將領都曾經在南京軍事學院學習過。比如《亮劍》裡李雲龍就和老戰友丁偉、孔傑在軍事學院,成為了其手下敗將教員常乃超的學生。
1951年又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羅榮桓成為第一任院長。
1969年2月為了應對當時各學校的困難局面,中央軍委決定在之前幾所學校的基礎上,組建全新的、綜合性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政大學。
解放軍軍政大學可以看做是國防大學的“試點”,但在1977年11月被撤銷。
經歷了建國後30年的調整到了上世紀80年代,我軍原有的軍事院校和培養體系已經不能滿足需要。
於是1985年3月中央軍委研究決定,以軍事學院,政治學院和後勤學院部分抽調人員為基礎,合併組建全新的國防大學。
張震在古稀之年成為校長,李德生成為政委
組建國防大學和“百萬大裁軍”幾乎同時進行,凸顯了我軍當時急於提高廣大軍官素質的需要。要想辦好國防大學,首任校長的人選至關重要 。
鄧小平等軍委首長經過反覆斟酌,當年4月國家主席、中央軍委副主席楊尚昆;找到已經70歲高齡的張震,詢問他是否願意做國防大學校長。
提起張震,看過《大決戰-淮海戰役》的人都會有印象。
張震在1992年成為了中央軍委副主席,是電影《大決戰》的重要顧問;而且在《大決戰-淮海戰役》中,還給了鮑海鳴扮演的張震一個特寫鏡頭。
張震1914年10月出生於湖南省平江縣長壽鎮,1930年5月參加紅軍並於10月入黨[1]。紅軍時代歷任連指導員,團通訊主任、營長;長征後任紅一軍團第4師第12團參謀長,於1937年2月進入抗日軍政大學學習。
“七七事變”爆發後張震先在山西開展統戰工作,1938年2月後前往河南被調入新四軍工作。所以在解放戰爭爆發之後,他成為了華東野戰軍的一員。
淮海戰役和渡江戰役中,張震先後任華野副參謀長和第三野戰軍參謀長,曾經為解放臺灣而出力。
建國後張震在1952年3月調任解放軍總參謀部作戰部部長,1954年12月入軍事學院學習,並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57年9月出任軍事學院副院長,1962年9月任院長。
張震在1975年8月任解放軍總後勤部副部長,並於1978年2月改任部長。
1978年11月為中越邊境自衛還擊作戰做準備時,張震下令全軍倉庫都進行清理整頓,及時處理補充彈藥。
1979年1月他到南寧視察後向中央軍委提議延期開戰一個月用於訓練,為後來的勝利做出了突出貢獻。
1980年1月至1985年3月,張震擔任解放軍副總參謀長,仍然主抓訓練工作。當楊尚昆找他籌備國防大學時,張震剛剛卸任準備退休生活,但為了國家需要又開始了新的征程。
按照我軍的“雙首長”體制,國防大學必須設定政委。鄧小平和楊尚昆等人經過研究,決定由李德生出任國防大學的政委。
相比於張震,李德生在影視劇中形象極少,知道他的恐怕都和“郭興福教學法”有關。
李德生於1916年4月出生於河南省新縣陳店鄉,1930年2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並於1932年入黨;紅軍時期擔任過班長、連政治指導員。
抗戰時期在八路軍,先後擔任過排長、連長、營長。解放戰爭爆發後,他升任中原野戰軍第6縱隊17旅旅長。
1949年2月成為第12軍35師師長,1954年升任陸軍第12軍軍長,發現並推廣了“郭興福教學法”。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57年至1960年進入解放軍高等軍事學院學習。
1968年4月至1973年期間,李德生先後擔任北京軍區司令員等要職。尤其在1973年在十屆一中全會上,李德生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副主席。
1973年12月至1985年6月,他調任瀋陽軍區司令員。國防大學籌備期間,李德生也已經打報告準備退休。但在楊尚昆找他談話後,李德生果斷接受了擔任國防大學政委的重任。
於是在1985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正式簽署了《國防大學領導班子配備》的命令;張震為國防大學校長兼黨委副書記,李德生為政治委員兼黨委書記[2]。
恢復軍銜制,校長和政委皆成為上將
之所以著重介紹張震和李德生,因為他們兩個人在1988年同時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在1955年實行的軍銜時由於剛剛結束戰爭狀態,所以評銜壓力非常高,留下了許多問題。
1965年軍銜制被取消,結果在1979年對越自衛反擊戰中暴露了眾多問題。
1980年3月12日在專門召開的軍委擴大會議上,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首次提出要恢復軍銜制的設想。
經過相關工作小組幾年的艱苦工作,1988年全國人大先後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士兵服役條例》,人民軍隊恢復軍銜終於水到渠成。
1988年在我軍恢復軍銜制的時候,如何重新評銜又成了一個令人頭疼的問題。
當時大體對在1955年至1965年期間被授銜人員,其軍銜均予以確認;對犯有嚴重罪行受到法律懲罰,和被開除軍籍等人員則不予確認[3]。
之後再參考職務和軍齡,綜合考慮晉升級別。1988年9月14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了恢復新軍銜以來第一次授予上將儀式。
這裡面除了洪學智是1955年的開國上將外,張震等16人都是真正意義上的晉升上將。
由於國防大學本身招收的就是我軍的高階將領,所以管理和教學人員的軍銜也不會低;1988年這次,軍委秘書長洪學智就親自為12名教授和副教授授予少將軍銜。正在國防大學學習的部分我軍幹部,也在授銜儀式上被授予相關軍銜。
國防大學三位副校長名氣不大,但在1988年皆為中將
正常情況下每個大學都有分管業務的副校長,尤其張震和李德生都年齡偏大需要助手。
1985年至1988年國防大學正好有三位副校長,並都光榮地在1988年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三位副校長中年齡最小的袁俊,1924年出生於江蘇啟東。他在抗戰爆發後於1941年參軍併入黨,從新四軍連指導員做起,解放戰爭時已經升任23軍69師207團參謀長。
建國後他又參加了抗美援朝,從207團團長直至升任23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上校軍銜,1964年因抗美援朝的功績升為大校。
袁俊1979年軍事學院畢業後,1980年12月擔任了瀋陽軍區副司令員,後成為陸軍指揮學院院長。
直到1988年2月袁俊才正式調任國防大學副校長,隨即又兼任了研究生院院長。
副校長張霖1922年出生于山西五臺,抗戰爆發後於1937年參軍並於1939年入黨。他從八路軍戰士做起,曾經擔任通訊員、連部文書等基層崗位。抗戰末期任120師的團作戰參謀,解放戰爭時期成為了西北野戰軍旅作戰科科長。
新中國成立又入朝參戰,逐步成長為解放軍團長。張霖1955年被授予中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上校軍銜。1961年就畢業於軍事學院,之後升遷為解放軍的師長、1978年5月任第一軍軍長。1985年11月國防大學成立伊始,他就調任副校長。
年齡最大的副校長錢抵千,1919出生於江蘇太倉,1938年來到延安參加八路軍併入黨。延安時期錢抵千做過支隊指導員、抗大宣傳幹事等工作,成為了我軍宣傳戰線的一顆新星。
解放戰爭時期,錢抵千一直在中原野戰軍從事宣傳工作。抗美援朝時期他已經是志願軍的宣傳部部長,同時也是新華社志願軍總分社社長;戰友們都被他的文筆所折服,稱讚錢抵千為“軍中一支筆”。
1955年9月錢抵千被授予大校軍銜,是三位副校長中資歷最深的。之後他繼續在總政治部從事宣傳工作,並出任過昆明軍區政治部副主任和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等職務。
1985年12月錢抵千由解放軍報社代理社長,轉任為國防大學副校長。
年老體衰仍為國分憂,張震為人民軍隊留下了寶貴財富
1988年授銜時,我軍的幹部年齡過高問題仍然突出。且不說張震年過古稀,副校長袁俊都已經超過64歲;錢抵千副校長更是積勞成疾,在1989年2月就因病逝世。
1990年4月李德生政委辭去一切職務,張震本來也想一起退休。但中央軍委考慮暫無合適人選,決定張震留任校長併兼任政委;張震也因此成為了年齡最大的現役上將。
直到1992年10月朱敦法上將接任校長兼校黨委書記,李文卿上將接任政委兼黨委副書記;國防大學領導班子才實現了新老交替。
非常有意思的是張震將軍的四個兒子,後來都成為了解放軍的高階將領。
其中張海洋在2009年晉升為上將,可以說在我軍歷史上少有的父子同為上將的情況。
雖然張震和李德生等開國將軍都已經與世長辭,但他們為人民軍隊建設做出的突出貢獻,將永遠被廣大官兵所銘記。
參考文獻
[1] 最後一個開國中將張震病逝:虎父無犬子 一家六將軍.鳳凰網
[2] 中文:【史·今】12月19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成立.中國軍視網.2017-12-19
[3]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確認1955年至1965年期間授予的軍官軍銜的決定.中國人大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