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不久前,因幣安估值暴漲而以900億美元身價登上全球華人首富的趙長鵬引起了軒然大波,然而估值畢竟是估值,這其中的水分有多大,我想不用多說大家也心知肚明。然而即便是900億美元的身價,在當前的《福布斯富豪榜》中,也僅僅位居第11名,與“全球首富”之間還有著相當大的差距。那麼有人不禁要問:中國誕生過世界首富嗎?
咱們不賣關子,答案是:有,而且不止一位。
且不論民間流傳的類似明朝大宦官劉瑾、清朝大貪官和珅、民國金融家宋子文等無權威史料可供考證的“隱形富豪”,我們迄今為止能夠找到的曾被權威機構評選為“全球首富”的中國人,就有3位,並且有1人還是出現在近幾年。
潘振承
潘振承康熙53年(公元1714年)出生在福建泉州府同安縣(今漳州),家中一共有5兄弟,潘振承排行老大,13歲輟學,靠在海邊給漁民當船工為生,逐漸成長為一名優秀的舵手。17歲那年,潘振承駕駛著簡陋的木船,漂洋過海南下呂宋(今菲律賓),將國內產的瓷器、茶葉等商品高價倒賣給當地的外國商人,從中獲利頗豐。因為時常與英國人、葡萄牙人打交道,所以潘振承說得一口流利的英語和葡萄牙語。
1742年,潘振承落腳廣州,開辦洋行,受益於前面提到過的語言溝通優勢,讓外國人紛紛尋求和潘振承做生意。1757年,清政府出臺了一項關於廣州口岸的進出口政策,所有的對外貿易,只能夠由洋行經手,這一舉措將散戶商人“趕盡殺絕”,而潘振承成為了最大的受益人。他與英國東印度公司簽下協議,達成“戰略合作”,到1760年,潘振承已經壟斷了全廣州的生絲和絲織品出口業務,佔到大清國生絲出口總額的比例超過了60%。
潘振承的一位法國朋友當年在他家中寄住過一段時間,從潘家人的口中得知,潘振承每年僅在個人消費上的花費,就超過了300萬法郎,這個數字,比當年很多西方國家國王包括土地在內的總資產還要高。1768年,潘振承被著名的《法國雜誌》評選為“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伍秉鑑
伍秉鑑,乾隆34年(公元1769年)出生於廣州,他是清代繼潘振承之後最成功的商人,他的父親伍國瑩曾是潘振承手下的賬房掌櫃,潘振承離世後,伍國瑩自立門戶創辦元順行,隨後交給兩個兒子伍秉鈞和伍秉鑑打理,並將元順行更名為如今仍大名鼎鼎的怡和行,1801年,伍秉鑑的哥哥伍秉鈞英年早逝,偌大的怡和行自然而然成為了伍秉鑑的獨資企業。
伍秉鑑打小就將東家潘振承視為自己的偶像,但與潘振承專注於實業的經營理念不同的是,伍秉鑑更加傾向於做投資,他不僅在美國投資修鐵路、辦銀行、開保險公司和證券交易公司,還向英國東印度公司發放貸款賺取利息。在英國人眼中,將伍秉鑑視為“財神爺”,每當東印度公司出現資金週轉困難的時候,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找伍秉鑑幫忙,並且一度成為了東印度公司最大的債權人。1833年,英國的《泰晤士報》將伍秉鑑評為“全世界最富有的人”。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伍秉鑑向朝廷納捐白銀數千萬兩,購買了一個三品官銜,試圖保住自己一生打下的基業,然而清政府為了償還賠款和擴充軍隊,一次又一次地向當時像伍秉鑑一樣的土豪搜刮財產,在動亂之中,伍秉鑑撒手人寰。
2001年,美國《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題為《縱橫一千年》的專輯,在專輯中,伍秉鑑被評為“19世紀全世界最富有的商人”。
馮海良
馮海良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浙江紹興企業家,他所創辦的海亮集團也是一家在當地赫赫有名的跨國企業。馮海良登上“全球首富”的故事,還要從2017年納斯達克的“烏龍事件”說起,當年8月10日美國東部時間上午9點半,由於當天值班的股票交易員將錯誤的指令輸入系統,導致海亮集團旗下的子公司海亮教育股價直線拉昇至199999.99美元/股,較前日收盤價漲幅超過了2萬倍,總市值飆升到驚人的5.14萬億美元,馮海良的個人身價更是直逼50000億美元,相當於當年世界首富比爾·蓋茨身價的50倍,按照當時1:6.6的匯率,馮海良的身價達到了驚人的33萬億人民幣。
然而這一場鬧劇只持續了僅僅8分鐘之久,交易員在發現錯誤後立刻組織相關技術人員對系統進行了修正,海亮教育股價恢復正常。
有意思的是,在這一次烏龍事件的8分鐘時間內,根據當天的交易記錄查詢顯示,有700股顯示為“售出”的交易記錄,不知道是哪一位牛散,成功從中撿漏了近1.4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