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姓贏,名政,秦莊襄王之子,出生在趙國邯鄲。前247年,贏政即位為秦王,前238年親政,從前230年到前221年,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統一天下。統一全國後,自稱皇帝,千多年來,人們對秦始皇——中國最早的皇帝,儘管有譽有毀,褒貶不一,但他席捲天下,橫掃宇內,最早統一中國,以及他透過一系列的統一措施,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實行郡縣制,修築長城,統一度量衡,統一文字,統一交通道路,統一貨幣的豐功偉績,在中國的歷史上都是重大的舉措,秦始皇,堪稱中國封建帝王第一人。
秦始皇帝出生的年代,正值中國歷史上七雄爭霸、烽火連天的戰國末期。他的父親名叫子楚,是秦昭王的孫子,秦安國君的兒子。子楚被派往趙國作人質。當時,在趙國邯鄲做生意的陽翟(今河南省禹縣)大商人呂不韋看到子楚這種特殊的背景和處境,於是極力策劃幫助子楚返回秦國,並把自己一位美貌動人、能歌善舞的愛妾趙姬送子楚為妻。不久生下一子,這就是後來大名鼎鼎、威震四方的秦王贏政。
子楚回秦國後,繼位當了秦王,是為莊襄王,立贏政為太子。公元前247年莊襄王病故,年僅13歲的贏政就被推上秦王的寶座,但當時的國政大權為相國呂不韋所把持,呂不韋號稱秦王仲父,贏政許多事情受到呂不韋的限制。隨著秦王贏政年齡的一天天增長,他對呂不韋的專權也愈益不滿,於是二者的爭權也日益激烈。
公元前238年,22歲的秦王贏政舉行了加冕典禮,開始親政。這時長信侯嫪毐發動政變,贏政一舉粉碎了嫪毐集團,接著又以呂不韋與政變有關為藉口,罷其相國之職,令其遷蜀,迫使呂不韋無奈自殺。至此,秦國大權真正掌握在了贏政手中,這就為他指揮消滅六國的統一戰爭創造了絕對必要的條件。
秦王政大權獨攪之後,就開始實施他吞併六國、統一天下的雄偉戰略。他廣泛蒐羅人才,重用客卿,甚至包括從敵營中來的人或曾譏評過自己的人,使秦國一時人才濟濟,如重用韓國間諜鄭國興修鄭國果,使關中四萬多頃鹽滷地變成早澇保收的肥沃良田,為秦統一天下提供了足夠的物質條件。
他禮待軍事理論家衛繚,並採納其賄賂各國權臣以破壞六國合縱的建議,軍事上受益匪淺。又接受法家代表人物韓非法、術、勢思想,加強他對政權的統馭能力。聽從李斯《諫逐客令),保持吸收和使用外來客卿的傳統,使秦王贏政身邊形成一個智囊團,在統一中國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而秦王贏政個人堅韌不拔、百折不撓的意志,也是他成功的重要因素。
從秦王贏政十七年即公元前230年滅韓開始,秦王贏政開始了他正式的統一中國的戰爭。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乘趙攻燕、國內空虛之際,分兵兩路大舉攻趙,拉開了統一戰爭的帷幕。秦國經過數年連續攻趙,極大地削弱了趙國實力,但一時無力滅亡趙國,於是秦國轉攻韓國。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內史腺率軍北上,攻佔韓國都城陽翟(今河南禹州市),俘虜韓王安,在韓地設定穎川郡,韓國滅亡。韓國雖已滅亡,但韓國貴族的反抗並沒有停止。韓王安被遷於岐山,前226年曾發動叛亂,不久被鎮壓下去,這才徹底解決了韓的問題。
第二個被滅亡的是趙國。在當時的六國中,趙國是最為強勁的一個,先是有廉頗,後有李牧、龐媛,都是善於用兵的大將,秦國幾次興兵伐趙,都未曾討得多少便宜。公元前229年,秦大舉攻趙,名將王翦率軍由上黨(今山西長治市)出井陘(今河北並陘縣),端和由河內進攻趙都邯鄲。趙大將李牧、司馬尚堅持抵抗達一年之久。後來趙王寵臣郭開接受秦人賄賂,向趙王誣告李牧、司馬尚,李牧在大敵當前的形勢下拒絕交出兵權,趙王便派人暗地逮捕李牧並處死,同時殺掉司馬尚。李牧一死,秦軍如入無人之境,公元前228年,王向趙國發起總攻,秦軍很快攻佔了邯鄲,俘虜趙王遷,趙國滅亡,趙亡後,公子嘉逃往代郡,自封為王,繼續抗秦,直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兵敗被滅。
滅趙以後,秦兵臨易水,威脅燕國,燕國太子丹曾為質於秦,一直想復仇,但因國小勢衰,力不敵秦,未能實現。當秦兵壓境之際,燕國君臣皆惶惶不可終日,於是燕太子丹決意刺殺秦王政。公元前221年,燕太子升派勇士別軻攜帶燕國督元的地圖和秦國逃將樊於期的人頭、作為覲見禮,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荊軻臨行前,太子丹及賓客送其至易水之上。荊軻慷慨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分不復返”,表達了為國輛牲義無反顧。至秦後,秦王在朝堂接見荊軻,期軻上朝覲見,獻圖,圖窮匕首現,別軻抓起匕首刺向秦王,贏政環柱選避,後在臣下的提醒下,才拔出佩劍,將荊軻砍倒,肢解其身。秦王大怒,增兵向燕國大舉進攻,泰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攻下燕都前,燕王喜與太子丹逃往遼東郡。至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泰軍攻打遼東,俘燕王喜,燕亡。
地處中原的魏國在秦的打擊下,早已奄奄一息,孤立無援。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賁率兵包圍魏國都大梁,掘開黃河堤,水淹大梁。三月後城壞,魏王假請降,魏亡。魏國被滅後,秦國把下一個目標指向楚國,但因楚國地域廣闊,實力不弱,故費了一番周折。
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楚國內部發生叛亂,楚將項燕將秦版將昌文君擁立為荊王,秦以鎮壓別王為名,舉兵攻楚。楚國當時雖敗,但實力尚在。當秦破三晉之後,就全力攻楚,秦將李信自恃年少壯勇,在秦王面前誇下海口:以20萬兵力即可橫掃楚國。秦王又問老將王翦,王翦答非60萬不可。秦王以王翦法弱而信李信勇,於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派李信率20萬兵眾攻打楚國,李信輕敵慘敗,秦軍退出楚境。
贏政遭此挫折,即親赴王翦家中,向王翦賠禮,並請其率兵出征,傾全國兵力60萬人,於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大舉伐楚。楚國以全部兵力拒秦,大將項燕戰死,楚軍大敗,秦軍俘虜楚王負芻,攻佔楚都郢(今湖北荊州市),楚國滅亡。爾後,秦軍又向江南廣大楚地及降服於楚的越地進攻,不久越君降泰,至此,楚國全部覆滅。
五國相繼被滅,只剩下一個孤零零的齊國,齊相國後勝,長期受賄於秦,既不備戰,更不援助其他五國抗秦。齊王建昏庸,聽信於相國。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率軍直逼齊國。齊王建慌忙在西線集結軍隊,準備抵抗。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軍避開西線齊軍主力,從北面直插齊國都城臨酒(今山東酒博市)。在秦國大兵壓境的形勢下,齊王建不戰而降,齊國滅亡。
短短十年,秦王贏政便消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的分裂局面,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國家。秦朝以前,統治者最高的稱號是王。商、周時君主都稱為王。後來周王室衰微,群雄並起,各諸侯國君也相繼稱王。但是,經過十年左右的兼併,其他六國的國王都成了階下囚。秦王面對自己取得的成就,深感“王”的稱號不足以顯示自己的地位。於是,秦王下令說:“寡人以眇眇之身,興兵誅伐暴亂,賴宗廟之靈,六王鹹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號不更,無以稱成功,傳後世,其議帝號。”
於是王綰、馮劫、李斯等人與博古通今的博士們商議後,對秦王贏政說:“以前五帝時,不過統治方圓千里之地,而且周邊的少數部落只是時向時離,但是天子也沒有辦法。現在,陛下興義兵,平定天下,這是自古以來沒有的功業,三皇五帝也沒法與陛下相比,所以請陛下尊稱秦皇,自稱為朕,命令稱為詔。”但贏政認為應採上古帝位號,稱“皇帝”,並立即制命天下。在制命中,贏政決定自稱始皇帝,後世繼承皇位者以數計,為二世、三世,直至萬世,傳之無窮。這樣,秦始皇就成為泰王贏政的稱號,皇帝也就成為中國封建社會最高統治者的專稱,為了神化皇權,秦始皇在議定帝號後,還規定了玉璽制度。自秦始皇下詔,李斯書寫,後由工匠製成玉璽,上面勾交五條龍,方四寸,其文為“受命於天,既壽永昌”,成為皇權的象徵。
在確定皇帝的稱號後,秦始皇為了加強集權,對原來的中央和地方管理體制進行了變革,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在地方實行郡縣制,官吏都由皇帝任命。
在統一之初,秦朝曾經發生過分封制與那縣制的爭論,眾臣贊同以分封制度實行統治,惟有李斯持異議,他指出:“周文武所封弟子同姓甚眾,然後屬疏遠,相攻擊如仇罐,諸侯更相誅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內賴陛下神靈一統,皆為郡縣,諸子功臣以公賦稅重賞之,甚是易制。天下無異意,則安寧之術也,置諸侯不便。”根據李斯的建議,秦始皇決定實行郡縣制,全國分為上郡、巴郡、漢中、蜀郡、河山、隴西等三十六郡,又隨著邊疆的開拓,增設了南海、桂林、象都等,至秦滅亡,秦共設定過四十八郡。
漢字產生後,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至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社會的動盪和急劇變化,各地文字的形體和讀音都有所不同,出現了“官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現象。當時,同樣的字,不同的國家往往寫法不同。這不但不利於文化的發展和各地人民間的交流,而且給秦朝的各種文書、檔案的書寫、閱覽和傳播造成巨大困難。
面對這種情況,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於公元前221年釋出“書同文”的詔令,規定以秦國小篆為統一書體,與小篆不同者全都度掉。
春秋戰國時期是我國商品經濟迅速發展的時期,不同的國家,待幣也往往不同,但是,銅幣已成為當時流通領域裡的主要貨幣,各國的銅幣在形狀、大小、輕重以及計算單位上卻有很大差異。
幣制的不統一,嚴重阻礙著各地商品的流通及統一國家的財政收支。所以,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統一全國貨幣,採取的措施主要有三項:首先將鑄幣權收歸國家,禁止地方和私人鑄幣,對於私自鑄幣者,不僅沒收其所鑄錢幣,還要拘捕和嚴懲私自鑄幣者;其次,明確規定貨幣種類。秦朝的法定貨幣為黃金和鋼錢,黃金屬於上幣,鋼錢屬於下幣。
秦始皇統一貨幣,消除了各地區間的幣制上的不統一狀態,秦王朝制定的圓形方孔錢,成為中國封建社會貨幣的基本形制,沿用了二千多年。
度量衡是商品交換中所必不可少的,而且是國家收取賦稅的重要標準,秦統一後,秦始皇下令,以泰國的度量衡為標準,統一其他六國的度量衡器,具體措施是將統一度量衡的詔書全文刻在新制作的度量衡標準器上,這樣既可以提供更多的標準器,又可以宣傳秦始皇的功績。
文字、貨幣、度量衡的統一,在中國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成為維護中國封建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
匈奴是我國古代一個強大的遊牧民族,勇猛善戰,他們主要遊牧於蒙古高原和南至陰山、北抵貝加爾湖的廣大地區。戰國時期,隨著匈奴的逐漸強大,再加上中原地區七雄紛爭,所以句奴貴族常率兵南下侵擾、掠奪財物,至秦朝建立時,甸奴已佔領了自陰山至“河南地”的廣大地區,並繼續南下侵擾。這對秦王朝是一個嚴重的威脅。
公元前215年,經過五六年的準備,秦始皇命蒙話率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奪回了河套南北地區,“卻甸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抱想。”(賈誼《過秦論》)減輕了北方人民常年潰受句奴鐵騎的苦難。
泰始皇抗擊匈奴後,為了進一步有效地防禦“兒能騎羊,引弓射烏鼠:少長則射狐兔,用為食。士力能彎弓,盡為甲騎”(《史記·句奴列傳》)的句奴人,便派蒙恬率30萬民眾修建長城。把從前秦、趙、燕3國的長城連起來,長達1萬多里,西起隴西的臨洮,東至江東,長城的修建,對於善騎射的句奴馬隊起了很好的防禦作用,進一步加強了秦王朝的統治,穩定了邊防。長域作為古代軍事建築工程的傑作,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
秦始皇又遷內地罪人到北方邊境和新開拓的嶺南地區,這種大規模的移民使漢民族先進的生產技術和文化傳播到南方和北方,推動了全國經濟的發展。
為了抵抗關中地區的早災,灌溉農田,秦始皇於前246年讓水工鄭國開闢了鄭國渠。為了改善水陸交通,實行“車同軌”,秦始皇於前220年和前212年,下令修建馳道和九原直道,隨後又修通了西南棧道、楊越新道等等:前219年又命令史祿開鑿了“三楚兩粵之咽喉”的靈果,溝通了湘江和灕江,秦朝這種四通八達的交通,加強和發展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絡,鞏固了王朝的統一。
作為一個封建統治者,秦始皇又是一個十分殘暴的帝王。為了保持秦王朝的基業,他也幹了許多倒行逆施的事。他功大過亦大,歷代以來受到人民的唾罵。秦始皇極其殘暴,燒燬詩書圖籍,嚴重破壞文化;他又活埋議政的方士及儒生四百六十多人,鉗制思想:嚴刑苛法,租役繁重;他大興土木,建宮室,修墳墓;以及連年用兵,經常役使民力二百萬左右,為當時全國總人口的百分之十。為秦朝二世而亡埋下了伏筆。
公元前212年,有一隕石落在東郡,有人在上面刻上了“始皇帝死而地分”。秦始皇聽說後,便派人到東郡調查此事,但沒有結果,於是秦始皇便下令把隕石落地附近的居民全部殺掉。此後,秦始皇一直不高興。到秋天,朝廷使者在一天夜裡路過華陰平舒時,突然有人持著一塊玉壁,攔住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正待查問,那人則放下壁,轉身逃走。秦始皇聞聽此事,召使者詢問,並不解其意,退朝後,方想到祖龍就是指人的祖先。於是命人仔細檢視玉壁,這玉璧競是秦始皇幾年前不慎掉入江中的那塊。秦始皇更加覺得不可思議,於是命人占卜,依據占卜的結果,秦始皇遷徙北河榆中三萬家,並決定於公元前210年再次出巡。
秦始皇這次出遊,本是打算隨行官員只帶左丞李斯。但是其子胡亥也要隨從,秦始皇也應允了。十月,秦始皇一行從成陽出發巡行江南,一路上,秦始皇遊雲夢,登廬山,過會稽,然後他們渡江北上,至瑪玡,至海濱尋仙求藥,在海上捕殺大魚。秦始皇非但沒有求得長生不死之藥,而且被海風侵襲,身患重病。前210年七月,病死在沙丘平臺(今河北鉅鹿縣境內),年50歲,九月,埋葬於驪山。
秦始皇所完成的統一和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的發展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有著深遠的影響。是他領導的統一戰爭,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近五百年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給社會帶來了一個安定的環境,當時天下黎民莫不虛心而仰上。是他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度,完成了大統一,加強了各地區政治、經濟、文化聯絡,為我國長期統一奠定了基礎。儘管秦政暴虐,立國短暫,但他所創立的制度,在中國推行達二千一百年之久。
後世主父偃讚揚道:“昔秦始皇任戰勝之威,蠶食天下,併吞戰國,海內為一,功齊三代。”李贊也說:“祖龍千古英雄,掙得一個天下。”譚刷同道:“兩千年之政秦政也。”贏政統一全國後,實行“焚書坑儒”暴政,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壓制和摧殘,這是贏政的一大過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