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4日午間,廣生堂公告稱,公司控股子公司與藥明康德全資子公司簽訂了《抗新型冠狀病毒小分子口服藥3CL蛋白酶抑制劑合作開發合同書》。午盤開盤後,廣生堂迅速拉昇,1分鐘內封死漲停板。
無奈此訊息只利好廣生堂,藥明康德仍不改下跌趨勢。截止12月24日收盤,藥明康德下跌2.55%,報112.03/股,距今年最低點99.43還剩約11%的跌幅。
藥明康德成立於2000年,深耕醫療服務行業多年,擁有豐富的技術積澱。2014年至今,營業收入總額一直維持正增長,2020年增速達到28.46%。
2021年前三季度,藥明康德營業總收入為165.21億元,同比增長39.84%,淨利潤為35.62億元,同比增長50.41%。
從基本面看來,藥明康德應該是穩中向上的,股價再創佳績的機率較大。即使有利空訊息,也不至於接連下跌。但回顧上週的走勢,藥明康德仍然沒有縮量整理,也就是說,接下來的表現難免依然弱勢。
今年10月11日,藥明康德釋出檔案表示,為響應“共同富裕”,倡議和要求幹部“主動降薪”,降薪資金將組成基金。未參與“主動降薪”的員工將調離幹部崗位,重新進行人崗匹配,並相應調整工資和待遇。
該方案被投資者解讀為“變相降薪”,而“變相降薪”往往是資金緊張的標誌。還有一個不利的因素,曾經重倉CRO行業的明星機構高瓴資本也“撤退”了。
今年以來,生物醫藥整體表現較差,但到了年底,多年拖後腿的中藥板塊表現極其驚豔,資金都去“爆炒”中藥了。
相比今年國家政策對中藥的支援力度,以及資金對中藥板塊的熱衷度,CRO板塊也顯得有些淒涼。
不過,CRO板塊已經經歷了兩年多的持續上漲,藥明康德等CRO藥企目前估值過高,資金拋售意願強烈在所難免。“物極必反,盛極而衰”,如此而已!
把中藥板塊拉高,要比繼續拉昇CRO板塊容易得多,不是麼?所以這個時候,更考驗投資者的耐心。
有機構預測稱:2022年醫藥行業可能仍會面臨疫情影響而業績下滑、醫保政策收緊、創新競爭同質化等問題。這個說法不無道理。
疫情影響和醫保政策收緊是外因,創新競爭同質化則是內因。我國目前創新藥研發同質化現象較為嚴重,最為嚴重的是靶向藥物同質化。
創新同質化嚴重,說白了就是“不思進取地互相傷害”。
雖說新技術、稀缺的技術平臺、差異化的治療領域、創新的給藥方式等都可能會給企業帶來更好的競爭格局,但創新藥的質量、效果以及安全性,仍然是非常關鍵的問題。
截至2021年12月,創新藥IND(臨床試驗審批)申報達986件,涉及520種新藥。尤其抗腫瘤藥領域,創新競爭格外激烈。現已獲批或進入報產階段的一類創新藥中,抗腫瘤藥物居多,佔據近“半壁江山”,其次為抗感染用藥、神經系統用藥和血液系統用藥。
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資料,2019年我國新增癌症患者達440萬人,到2024年預計將達到500萬人。腫瘤領域大量未滿足的醫療需求,讓大批藥企將目光聚焦於抗腫瘤藥研發。今年獲批的19款抗腫瘤創新藥中,8款為血液腫瘤新藥,11款為實體瘤新藥。
然而,現實情況是,腫瘤患者治療到最後,除非有奇蹟出現,否則只會人財兩空。患者需要的,是能夠治好疾病、減輕痛苦的好藥,而不是非但治不好疾病,還引發一系列副作用的“毒藥”。
目前看來,大多數疾病的治療,無論是效果還是安全性方面,中藥比化藥更具優勢。
藥企研發創新,不應只注重市場規模和銷售額,還要注重有效率。否則,唯利是圖的後果將會是“天理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