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翔古稱“槎浦”、“槎溪”,成於漢建於梁,距今已有1500餘年,為一老農發現一塊石碑上的一對白鶴停留後向南飛去而改名為南翔。
舊有“金羅店銀南翔”一說,早年的南翔也是江南的魚米之鄉富庶之地,人文薈萃有著名的南翔十八景。雖經時代更替經濟建設的需要,南翔十八景已不全,但還保留著以古漪園為主的幾處南翔盛景,依舊能夠體現南翔的悠久歷史文化。
在南翔豐翔路橋南側的2棵古銀杏,有600年的樹齡。其中0050#(被鐵桿支撐)主幹燒焦,分叉成活,樹徑100公分;0051#樹徑約150公分,高度16米。
據資料記錄,這裡原有一座規模頗大的寺廟——建於明代的東王廟,後因戰火被毀,兩棵銀杏便流落民間,雖被錄入上海市古樹保護名錄,但實則性保護還是近幾年被重視的,記得5年前我第一次去觀賞這兩棵古銀杏時,還是無人管理的自生自滅狀態,這兩年建了圍牆、鎖了門、整理了場地、添種了其他綠植,保證了古銀杏的生長環境。
蕭梁古寺(南翔寺)是南翔十八景之一
蕭梁古寺即雲翔寺,梁天監四年(505)僧人德齊建。歷史上曾榮獲唐、宋、清三位皇帝題匾賜額,規模恢宏、僧人眾多、香火興旺。清史學家錢大昕曰:“寺居鎮之中,鎮以寺始。一寺興廢,系一鎮盛衰。”可見寺與鎮休慼相關。近代以來,屢經戰火,寺毀。今在舊址重建也名為“雲翔寺。
天恩賞月是南翔十八景之一
天恩橋,原稱真聖堂橋,位於鎮北永豐村。跨橫瀝,建於明朝,幾經毀建,是嘉定境內最長最高的三孔石拱橋。
中秋夜,上橋遠眺,但見星空低垂,曠野一望無垠;再向南北面低頭看去,月色灑下一片銀輝,河水澄澈如練。
此橋現在經修復還依然挺立在橫瀝河上,為橫瀝河上著名一景。
這座石橋也有數百年的歷史,被磨光的石板是縴夫那沉重的千萬腳步所留痕跡,也是窮人生活的寫照。
鶴槎山不高,原來是疏浚河道堆積的淤泥,沒有10米高,但在千年前的江南水鄉也是一個制高點,相傳這裡曾有鶴蛇爭鬥的場面,但建於寺廟的和尚和他們平安共處,使寺廟成為遠近百姓祈福祭祀的去處,香火也就不斷。
是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在此駐軍時所築的烽火墩,上海地區曾有一百七十多座這樣的烽墩,目前上海僅存的數座烽墩遺蹟,鶴槎山即為其一。
鶴槎山是宋建炎四年(1130年)韓世忠在南翔構築的烽火墩。當年韓世忠由蘇州移軍海上抗擊金兵,在南翔駐軍築此烽火墩,用以通訊聯絡。距今已有900多年的歷史。宋代以後,一直為軍事要塞。
鶴槎山曾見證過多個歷史事件。清咸豐三年(1853年)上海小刀會起義前夕,以徐耀為首的羅漢黨曾於此舉行農民武裝起義。太平天國軍隊也曾在此阻擊過英法聯軍。
鶴槎山登高也是古時南翔十八景中一景
舊時每年元宵之夜,這裡又是各路龍燈的集散地。
碉堡和瞭望亭同出一個高度,彼此嚮往,但其作用卻是相反,都是歷史的遺存,它的存在是歷史在告訴我們“是非”。
300年的古銀杏,由於多年沒有很好保護,銀杏有點“憔悴”。
鶴槎山現佔地約1200平方米,殘高約10米。東麓有古銀杏1株,南麓新修的老房為香雪庵,為清代建築,山上有一座國民黨時期修築的水泥碉堡和新修建的瞭望亭。
現在鶴槎山不對外開外,也沒有銘牌,我幾次專門去都不能入內,是為遺憾!
古猗園有感
古猗名園曲幽深,堂榭亭閣是名勝。
歌聲曲聲讀書聲,杯杯清茶憶人生。
彎道小橋引入神,春展牡丹夏荷盛。
幾經焚燬幾經復,盛世年華展新顏。
入住南翔五年,古猗園已是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閒時去逛逛、遇事也去逛逛、有朋友來訪更是陪著造訪,那裡的一草一木、一橋一道、一亭一堂,都有著可讀可思的故事、都是活生生的生物,他們在向每一位遊人敘述著古猗園的往事今生,慶幸今日之興盛。
古猗園始建於明萬曆年間,早期是私家花園名“猗園”,清乾隆年間由洞庭商人購後大興土木,修復重建各種建築,遍植花木,形成現在古漪園的基本框架,並重新命名為“古猗園”。然朝代更迭,清末的滿清皇朝及“洋槍隊”與太平天國軍隊多次激戰給園子帶來了破壞,特別是日軍侵華戰爭期間駐兵古園林,更是遭到徹底毀壞。新中國成立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黨和政府撥鉅款,幾經擴園,修復古建,遷入唐代文物,植樹種花,挖河造山,才恢復了古園林的古韻。
今日的“古猗園”已是海內外的名園,來此旅遊觀光的遊客不少,特別是老年人更是絡繹不絕,他們或成群結隊或三五好友同行,或在各種建築內瀏覽休息、或漫步小徑穿小橋、或琴棋開嗓唱一曲,或穿時裝凹造型在拍照,已成為老年人修身養性的好地方。當然,這裡也是一批思古之情的小青年的理想朝聖之地,他們身穿漢服唐裝手執古扇走著方步,彷彿又回到那遙遠的年代。
盛世年華古園興,我們在新時代享受著發展帶來的鉅變,讓我們共同祝願祖國更加強大,人民更加富裕。
白鶴南翔去不歸,惟留真跡在名基。
可伶後代空王子,不絕薰脩享二時。
南翔、南翔就以此命名。我擬一句:
鶴舞南翔還能歸?落地之處成南翔。
千年傳說造名鎮,鶴鳴人歡共一地。
古時漢服真貼切。樓臺亭閣江南盛景引來身穿漢服唐裝的青年男女來此拍照。
古漪園中從南翔各處移來的唐塔和經幢,為古漪園增添了歷史厚重感。
南翔小籠的創始人為日華軒點心店主黃明賢 。
古漪園新添的夜景真是美輪美奐。
檀園是明朝著名文學家李流芳初建,後毀了,現在是紀念名家基礎上重新建造,園內保留寶尊堂,山雨樓,次醉廳等名字。力求體現李流芳的人格情操和藝術成就。園內曲徑通幽,假山名樹,廳堂環立,小橋流水,風景秀麗,如在畫中。
如果說,古漪園是歷史名園,那檀園就是復建的精緻江南園林,走走看看那真是集江南名園之精華於一身,隱於老街古建中的一顆璀璨的明珠。
南翔老街是一條依水復建的江南特色的老街,我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初曾和同事,來此專門品嚐南翔小籠,那時的老街也是面水而建的江南大屋簷平房,好像沒有見到樓房,饅頭店就是在沿河邊上放著八仙桌和國排凳,我們就是在那種環境中品嚐了南翔小籠,半個世紀過去了,小籠的味道是忘了,但那時的建築在腦海裡還是生生的紮下根,老街雖舊但乾淨,有人流卻不嘈雜。
今日的老街全都是新的舊建,商業發達,人群絡繹不絕,是二十一世紀的老街了。
雙塔晴霞也是南翔十八景之一
進入南翔老街,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經修復的建於五代的雙塔,它不僅是南翔的標誌性建築,而且也是歷史文化的見證。每逢陽光普照,霞光滿天,映襯著對峙高聳的雙塔,人們不由得想起西子湖畔的雷峰夕照。
槎溪棹歌也是南翔十八景之一
“走三橋”南翔老街的太平橋、吉利橋、隆興橋人稱“八字橋”。每逢新春伊始,南翔就有“走三橋”習俗,以此祈福新年吉利、興隆、平安。清代詩人陳墨蓀中擬“六街處處夜燒香,踏月同歸路幾條。一簇衣馨人形外,嬌喉呼伴過三橋”,寫的就是婦女結伴過三橋的情景。
今日“三橋”依然是南翔老街最繁忙的交通要道,也是拍照最為上鏡的地方。
南翔舊時屬江蘇管轄,也就是臨近上海這個全國最大的對外港口,洋味也很早進入,在南翔老街的北面就有一座南翔露德聖母堂,始建於1903年,現存建築是近年修復而成,於今有百餘年曆史。由時任本堂陳維正神父(青浦籍)會同當時貞女沈潔寶等教友籌資興建。是一座德國式鋼筋水泥的西歐建築,堂內無廊拄,全由混凝土澆注而成。佔地面積約14畝,建築格局由聖堂、神父樓、男子學校、女子學校四部分組成。
古韻南翔景還在,修舊復新延古訓。今日踏足思先賢,我輩共建展新顏。
今日的南翔已是上海市區人口流入地,大片的住宅建成,交通便捷,商業服務不斷豐富,早已改變過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農村生活,已經成為宜居、宜工、宜創的大型居住生活區。經濟發展穩定,以“自動化、智慧化”為主攻方向的企業落戶於南翔科創園區,又使南翔插上了騰飛的翅膀,為南翔經濟文化生活帶來新的動力。
我深信古韻南翔展新顏,一個新南翔會更加銀光閃閃,璀璨奪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