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都長安通往西域的古道,就是古絲綢之路起始部分。其實,這條方向,早在史前就有人經營。伏羲曾沿渭河而行,遷移到河南,“作都於陳”。相傳黃帝西北東去中原,夏禹導渭,也是這條線路。
秦人東進,翻越隴山而統一六國。隴山是秦人東進中必須翻越的大山,最早的隴山詩歌有《詩經·秦風》中的篇章,其中有《車鄰》《小戎》《蒹葭》《駟驖》是秦人崛起西垂的見證。秦朝建立後,築馳道於天下,“以都城咸陽為中心,聯絡全國36郡,西北至隴西、北地二郡”。西北方向的,就是與潼關道反向的西方之道。
據考證,從關中到秦州最古老的道路是“經廢丘、虢縣至陳侖,復循渭水河谷,沿南北朝時的南由縣至安夷關道,西行至天水和隴西郡。另一條是千隴通道,今陝西千陽、隴縣地區越隴山,再經天水至隴西郡。
秦漢始,絲綢之路就是從長安西行,在陝西隴縣西越隴山,過天水直達新疆、中亞細亞以聯絡歐洲。關隴古道上,到處是商隊繁忙的身影。
關隴之地,北魏時有個著名的“關隴集團”,西魏、北周、隋、唐四代皇帝都出自這個集團,其中,西魏、北周和唐朝的始祖都曾是八柱國之一,而隋朝的始祖曾是十二大將軍之一。關隴古道上留下的是爭權奪利、爾虞我詐。
唐時,玄奘法師跟隨天水僧人孝達,沿著古老的關隴古道,翻越隴山,抵達天水。隴山一帶,還有不少與《西遊記》有關的地名、傳說。關隴古道又是一條信仰之道。
這個時期,關隴古道也是繁華的詩意之道。杜甫曾從長安出發,翻越隴山來到秦州,他的《秦州雜詩》嘆: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遲迴渡隴怯,浩蕩及關愁。水落魚龍夜,山空烏鼠秋。西征問烽火,心折此淹留。岑參在翻越關山時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而寫隴山的詩句還有古樂府詩“西上隴坂,羊腸九回。” 蕭繹《隴頭水》 “銜悲別隴頭,關路漫悠悠。”陳叔寶《隴頭》“隴頭征戍客,寒多不識春。”王維《隴頭吟》“隴頭明月迥臨關,隴上行人夜吹笛。關西老將不勝愁,駐馬聽之雙淚流。”
唐詩宋詞中的關山,由隴山實地到泛稱“關山”,成為遊子心中的惜別、思鄉、遠戍、出使遇到的所有難關。百度中涉及“關山”中的詩句,有260首之多。高適《答侯少府》“北使經大寒,關山饒苦辛”、《塞上聽吹笛》“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盧照鄰《還赴蜀中貽示京雖遊好》“徊顧長安道,關山起夕罪”。駱賓王《疇昔篇》“我家迢遞關山裡,關山迢遞不可越”。陸龜蒙《奉和襲美新秋言懷三十韻次韻》“舊友懷三益,關山阻二崤”。蔡戡《夢介卿感而有作》“湖海三年別,關山萬里程。”
從地圖上看,關中平原以西的隴山和以東的中條山一樣,是通往西方和東方的咽喉、門戶所在。隴山,又名隴坂、隴坻或關山,首伏寧夏,尾落甘陝,自北向東南逶迤而下。北隴山即六盤山,也就是涇河的發源地;南隴山即關山,以前在長慶橋上學時多次翻越。有時從西峰坐長途大巴翻越關山,到莊浪、秦安,最後到達天水。有時從西峰到平涼,翻越六盤山,然後到達秦安、天水。雖然翻越過關山,但沒經過張家川,可以說大致走的是關隴古道。那時自己從沒有翻過那麼大的山,也沒有看過那麼美的景,只不過當時回鄉心切,沒有心情慢慢體悟。那時沒有照相機或拍照手機,也沒留下當時的所見所聞。現在關山草原很有名,可能是秦非子為牧馬之地,是夏天西安有閒人避暑聖地。
搬到西安後,坐大巴從西安到天水,走的是沿渭河的道路,沿河谷出行,穿越隧道,周邊山巒,十分險要,這就是“秦人走廊”。如今坐高鐵,從西安北站到天水南,快得很。不過兄弟姐妹、侄兒侄女大多都在西安謀生,回老家天水的機會越來越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