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對於上了年紀的人來說,手臂抖特別多見。伸出手來,就會不受控制地顫抖。
這要如何看待?
先從真實案例來說吧。
有這麼一位男性患者,雙手顫抖已經好幾年了,據患者自述,只要自己處於情緒緊張焦慮的時候,雙手就會顫抖不止。而且,就算不緊張,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雙手上,雙手也會抖。而且,症狀在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後。至今已經無法再寫字了!
於是,就輾轉找到了一位有名的中醫臨床大家。在初診時,發現患者體型消瘦,乏力,而且常年伴有心悸、心慌、睡眠就更別提有多差了;同時,還特別容易出汗;舌淡少苔,脈象較為細弱。
與此同時,患者還補充道,有過週期性的麻痺,動不動身體就發軟、肢體發麻更是家常便飯一般。而且,患者對醫家說,這些都不是主要的,自己能克服。主要還是雙手顫抖的問題,這是憑意志無法克服的。也無法工作,更加影響生活。
於是醫家就遣方:黃芪、黨參、茯神、生地黃、當歸、龜版、龍骨各兩錢,白芍、牡蠣各三錢,枸杞子兩錢半,桑寄生和桑枝各三錢半水煎。
結果,患者前後差不多診了四次,稍有加減,用了十七劑後症狀消失。
這裡面蘊含了哪些道理?
其實,患者的問題,主要在於氣血兩虛,血虛生風所致。
這就是說,古人把我們的肢體震顫,形象地看作是大自然裡的樹木。在遇到大風颳過的時候一樣。此時的樹枝搖擺不定,就像此時雙手震顫的患者一樣。
體內的風是如何出現的?
這其中,最為常見的“體內生風”大概有兩種;
一是:肝陽上亢而化風。
二是:血虛而生風。
因此,就上述患者的表現而言,多為氣血不足,血虛而生風。
如何知道患者氣血不足?
首先,患者表現為舌淡少苔,脈象較為細弱、而且形體消瘦、多有乏力、還伴有
心悸心慌,愛出汗等。而這些就是典型的氣血兩虛。
因此,在調治時,就需要考慮3件事:
一是:補氣血。
二是:益肝腎。
三是:潛鎮息風。
而上述醫案所提到的配伍,其實就是《大定風珠》加減。
這配位對於熟悉藥理的人來說,也很好理解;這其中,黃芪和黨參是用來補氣的。而白芍、生地和當歸則主要是用來補血的。
用桑寄生和枸杞子則是可以補養肝腎。
最後就是以桑枝來通絡,用以調和手臂的血脈。
龍骨、牡蠣、龜版和茯神則是最後環節,用來潛鎮息風的。
總的來說,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幾乎能看到大量老人,到了某一階段後,就會出現腦袋顫抖、雙手顫抖的情況。若是拋開現代醫學裡的帕金森或是特異性震顫等疾病不提。用中醫的眼光來看,有不少可能就屬於氣血兩虧、血虛而生風。
當然,世事無絕對,因此,首要的還需辨證。當然,補益氣血也是一個不錯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