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中醫內科孫國賢。
今天主要來給大家分享一下,有關任脈上的一些穴位,先來講講水分穴。
一、水分穴,神闕(肚臍)上一寸的位置,專治虛證水腫。
虛證和實證怎麼分?以肚子痛來說,當病人的肚子受到按壓,病人會感覺比較舒服,愈按愈舒服,這個就是虛證。實證則跟虛證相反,病人的肚子按了更痛,按都按不得,象是便秘引起的肚子痛就是這種,肚子裡面有東西結成一塊,阻塞了腸道,導致肚子疼痛,按壓下去更痛,這就是實證。虛證的水腫可以用水分,包括臉水腫、腳水腫等各種水腫。水分這個穴位也是大多使用灸法。但用針刺也是有它的效果。
二、任脈上的大穴不得不提中脘穴,一見到胃的問題,第一個就要先想到中脘,它是胃的募穴。
中脘的位置在鳩尾(胸骨正中下凹陷處)和神闕(肚臍)連線的中點。中脘可以說是一個在治療消化道問題上的重要大穴,能治療的症狀相當多。甚或很多其它系統的問題都可以用到中脘。比如:
心浮氣躁、高血壓、黃疸、水腫、肚子痛、胃痙攣、便秘、胃灼熱、胃病胃痛、胃酸過多、食慾不振、消化不良、飲食過度、腹瀉、噁心想吐、嘔吐、小兒疳積、胃、十二指腸潰瘍、胃下垂、急性腸胃炎、腸功能紊亂、結核性腸炎(拉肚子)、氣喘、哮喘、陽萎、閉經、赤白帶下、不孕症、抑鬱、癲癇、夜遊症、重症肌無力、頭痛、前頭痛、牙痛、眩暈、癲癇。
三、再來看任脈上的膻中穴,這個穴位大家應該很熟悉,它在不少武俠小說中都有出現,說當書中人物的氣集中在這裡,然後別人趁機一掌打下去,嘣的一聲,人整個炸裂,好驚人的。「氣會膻中」這句話武俠小說迷一般都是朗朗上口,而確實這是本穴位的特性。
膻中穴位在兩乳頭連線中點,這定位法在男生身上比較準確,女生有巨乳的不妨以平第四肋間隙來取穴。膻中主治胸悶、胸痛。這胸口悶痛是很多人都有的毛病,我們在治療上可配合另外兩個穴位使用,其中一個是崑崙穴,先按崑崙再按膻中。膻中的按法很特別,一手平放在穴位上,以另一手壓上去,推動底下那隻手做順時針畫圈,做完再換逆時針。(因為直接按會很痛,所以要隔著一隻手,用另一隻手出力。)
胸悶很多人都會有,常有人會誤以為是心臟出了問題,這時我會問病人的悶痛感會不會痛到背後,再從背後到前胸。若他說沒有,那就只是單純的胸悶而已,這大多就不是心臟的問題,而是心臟外面的包膜出問題。
這個部分叫做心包,在解剖學中也有心包,因為心臟跳動會不停收縮、漲大,所以為了避免與旁邊的器官摩擦受損,需要一層包膜包覆,包膜裡面還需要有潤滑液,也就是淋巴液,來保護它。但若是裡面的淋巴液太多也不行,心包裡液體太多便會壓迫心臟,人就會感到胸口悶痛。
這時:就必須把裡面多餘的水液排出,也就是剛說的先刺激我們的崑崙穴,讓心包膜開始動起來,再推動膻中,藉由按揉它旁邊的淋巴系統(中醫的三焦),把積液擠出來。
接著第三個步驟,在肚子上做往下推腹的動作。崑崙、膻中、推腹,三個步驟做完,病人就能鬆一口氣,甚至有人只做到第一個步驟,胸就不悶了。一般沒胸悶的情況下也可以做來預防積液產生,讓心臟能更舒服。
中醫理論中,心臟是君主之官,是不生病的,心臟生病大多數是別人害它的,就像皇上不會有錯,有錯的都是眾臣們。
心臟的問題,象是瓣膜閉鎖不全,西醫使用的方法是對它進行修剪,讓瓣膜能闔上去,但其實中醫來說,這不是心臟的錯,這也是心包害它的。當心包內積液太多,使得心臟受到擠壓,如同家裡裝食物來保鮮的塑膠盒,當盒子被擠壓而變形時,蓋子就蓋不起來,所以瓣膜也是這樣就蓋不起來了。
因此,積要解決這問題,重點是要把盒子恢復原狀,即移除掉擠壓它的壓力,它的蓋子就能蓋上,換句話說就是把心包液排掉,心臟就能恢復到正常形狀,瓣膜也就能順利闔上。古代人就是這樣治療,不需要開刀,只用按壓就好了。
事實上胸悶胸痛的治療用上述方法如果沒效,這時候我們還有一個王牌要拿出來。
就是胸悶痛到某種程度,以上三招做完都沒有效的話,那我們就要用到公孫穴,這個穴在我們後面說到脾經的大穴時會提到。這公孫穴可說是在胸悶心痛急性發作時的王牌,針感很強,效果弘大。
曾經有一次和幾個朋友吃中飯,結果有友人忽然胸口發悶不舒服,飯也吃不下去。結果請他脫鞋再拿出針先很快在他的公孫穴上下針,他在幾秒鐘內就鬆了一口氣說不再發悶,居然扎著針吃起飯來,最後吃到一半起針後就沒有任何問題了。果然是帝王之穴。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到這裡,覺得有收穫的朋友,給孫老師點個贊噢!
關注孫老師,每天學習不一樣的健康知識,為自己以及家人的身心健康保駕護航。